方逸翔
鄉村金融刑事案件的實證分析
——以S縣人民檢察院審查起訴案件為樣本
方逸翔*
上海大學法學院,上海 200023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形成與發展,金融市場從繁華的城市走進偏遠的鄉村,成為鄉村經濟體系和經濟生活的核心。然而,在百姓貼近金融、感受金融強力的同時,鄉村金融刑事案件出現引人觸目的境況。本文從實證的角度,以S縣人民檢察院近4年的案卡數據為依據,對鄉村金融刑事案件的特點、原因進行深入剖析,并探討預防金融犯罪的對策。
鄉村金融;犯罪征表;治理策略
自2013年1月到2016年8月,S縣檢察院共受理公安機關移送金融刑事案件89件,涉案人數239人,其中鄉村金融刑事案件83件,涉案人數229人,鄉村農民所涉金融刑事案件占全縣金融刑事案件93.2%,人數占95.8%。與城市相比,高比例的鄉村金融刑事案件一方面嚴重扭曲農村金融秩序,另一方面流露出對鄉村金融刑事案件探討的迫切性。
(一)案件罪名集中
金融犯罪通常指《刑法》分則第三章第四節的“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罪”和第五節的“金融詐騙罪”共涉及38個罪名。《刑法》關于金融案件罪名的規定雖多,但S縣鄉村金融刑事案件只涉及貸款詐騙罪、信用卡詐騙罪、騙取貸款罪、集資詐騙罪、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5個罪名,涉案罪名集中;在整個鄉村刑事案件中,比例最大的罪名為貸款詐騙罪,涉案件數為69件,占到案件總數的83.1%,信用卡詐騙罪、騙取貸款罪、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集資詐騙罪的涉案件數比較少,分別為6件、4件、3件、1件。
(二)案件具有群集性
在S院受理的83件鄉村金融刑事案件中,有26人屬于單獨涉案,另外203人分布在57個案件中,單位案件涉及2-5人的案件數為47件,單位案件涉及6人以上的案件數為10件,最多一個單位案件涉案人數為14人,案件群聚性明顯。
(三)涉案人員受教育程度低
S縣鄉村金融刑事案件涉案人員的文化程度偏低,在涉及鄉村金融刑事案件的229人中,29.70%的人員文化水平是小學水平,61.14%的人員為初中水平,兩者人數占總人數的90.84%,而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涉案人員不足10%。上述情形的出現與我國目前農村受教育狀況相吻合。
(四)案件金額數量大,社會危害性嚴重
金融處在經濟的核心地帶,天生連接著大額資本,導致金融刑事案件涉案金額遠遠超過其它類型的經濟犯罪數額。S縣近四年的鄉村金融刑事案件涉案金額都在萬元以上,十萬以上的案件占到總案件數的60%以上,甚至一些案件達到百萬元,給農村金融秩序造成嚴重的破壞。例如,在張某某非法吸收公眾存款一案中,嫌疑人以辦廠為名非法吸收群眾資金,最后造成102萬元的款項無法返還。
從S縣鄉村金融刑事案件的狀況來考察,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金融專業化下的法制意識淡薄。金融是經濟的專業領域,法律技術要求高。而生活在農村的農民遠離城市,有效接受金融信息的范圍有限,加之目前我國廣大農村文化教育程度不高背景下的法律知識匱乏,使得村民對何種金融行為合法、何種金融行為違法沒有清晰的界定,如此致使布衣難以建立起對金融法律的信仰與忠誠,金融刑事案件的發生不可避免。例如,在S院受理的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件中,違法者與受害者都沒有意識到行為的違法性;在大量的貸款詐騙案件中,貸款者沒有意識到行為的危害性、違法性,對偽造信用證明、偽造證件等行為視為無可厚非。
二是轉軌時期下的道德滑坡。不可否認,主流農民群體在道德自律方面,能夠堅守法律的底線,不做越軌違法事情。但是在金融開放的時代,特別在分別農民目睹城市繁華后,不再想通過奮斗爭取、享受勞動果實,在利誘面前,沒有守住道德的底線,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很明顯的鄉村金融犯罪案件的發生不再出于生活的貧困與艱難,即他們的犯罪動機已不再是生活必需型,而是揮霍享受型,這在鄉村信用卡詐騙案件表現最為突出,一些年輕村民抵不住高消費生活方式的影響,在“一切向錢看”的價值觀支配下,辦領信用卡惡意透。
三是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由于各種法律制度不健全,監督制約機制不完善。金融是純貪利型犯罪,面對金融,犯罪的成本極低,它不像盜竊物品一樣,需要花費將物品折現。從這成本與收益方面講,犯罪決策的動力增大,騙取金融貸款后,逃之夭夭,類似金融案件的渲染會造成鄉村金融案件愈演愈烈。制度不健全或者是銀行等金融機構工作人員為貪圖眼前利潤,完成工作任務,故意或者間接故意的放大風險。
有效解決、遏制鄉村金融刑事犯罪,法治、誠信理念根植于心是基礎,金融監管制度健全是保障,拓展融資渠道是根本。
一是構建牢固的思想道德防線。思想支配行動,各種金融違法犯罪活動的產生,必然與金融主體深受錯誤思想的影響密切相關。因此,防范和抵御金融犯罪,司法主體應該采取多種途徑對鄉村金融涉案主體進行思想教育和道德控制,不斷提高農民的免疫力。其
二是健全金融監管制度。從思想上,加強職業道德教育,提高金融機構工作人員的政治思想素質,提高職工的職業道德水平,培養職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還要增強職工的法制觀念,提高法律意識,使他們充分認識到金融犯罪危害性。
三是拓展融資渠道。拓寬農村融資渠道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必須調動各方積極性,整合現有資源,綜合運用信貸、證券、保險、信托、擔保等金融手段。首先,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增強資本實力,堅持為“三農”服務的經營方向;第二,引導現有大型銀行分支機構拓展涉農業務范圍、加大支農力度;加快發展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或組織。
[1]劉憲權.我國金融犯罪刑法分類的質疑.法學評論,2007(4).
[2]劉遠.金融欺詐犯罪立法原理與完善.法律出版社,2010.
方逸翔(1983-),男,上海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刑法。
F320;F
A
1006-0049-(2017)16-01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