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濤
社會轉型時期農村養老模式研究
——以定西市巉口鎮為例
李 濤*
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四川 成都 610072
中國逐步進入老齡化社會,農村養老問題更成為日益嚴峻的社會經濟大問題,探討適合當前社會背景的農村養老模式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本文以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巉口鎮為樣本,對社會轉型時期的農村養老模式展開調查,分析了目前農村養老模式存在的問題,并給出了初步的對策建議。
社會轉型;農村;養老
巉口鎮位于定西的北部偏西,南距定西市城區19公里,北距甘肅省省城蘭州79公里,地理位置十分優越,交通便利,素有“蘭州東大門”之稱?,F境內有重新修建的310、312國道,平定高速公路、寶蘭鐵路、巉柳高速公路、寶蘭高鐵也已經修建完畢,進入最后的實驗通車階段。其他縣鄉公路道路情況良好,輻射周邊,區位交通優勢明顯。巉口鎮歷來是隴中的商品集散地,交通樞紐和兵家必爭之地。全鎮轄18個村委會,122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8858人。
自上世紀九十年以來,巉口鎮逐漸形成了以家庭養老為主體的多元化立體型養老模式,當前主要形成了以下六種養老保障模式。
(一)家庭養老保障模式
家庭養老保障模式也就是老百姓口中的養兒防老,也稱代際贍養,是一種環環相扣的反饋模式。由于巉口鎮處于我國西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低下,家庭養老模式在某些方面具有無可替代性。因此,目前家庭養老仍是巉口鎮農村養老的最主要模式。
巉口鎮的工業化水平非常低,主要通過種植農作物來發展經濟,城鄉二元結構沒有大的改變,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依然較低,絕大多數貧困農村老人的經濟來源和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主要依靠子女等家庭成員,傳統的家庭養老在農村養老方式中依然占很大的比重。
在巉口鎮,家庭養老模式面臨著以下問題。
1.未富先老,人口老齡化與社會經濟水平發展錯節
巉口鎮本身經濟就屬于落后的農業經濟,而且馬鈴薯等農作物產業在國內市場的經濟情況偏于中下等水平。而且巉口鎮的人口紅利即將消退,進入了以老年人人口偏多的老齡化社會。
2.子女數量減少,家庭養老負擔加重
由于計劃生育等控制人口的政策實施,到2010年,全鎮出生人口僅為272人,出生率為4.9%。非農業人口31人,農業人口241人。其中2代人家庭有2029戶,3代人家庭3189戶,4代人家庭有1188戶。家庭月越來趨向于小型化。
3.傳統養老觀念受到各種不良價值觀念沖擊
在我國對外開放以來,人們獲取信息的手段越來越多,通訊越來越發達?,F如今效益主義、拜金主義、個體主義、消費主義等價值觀的影響,人們的養老意識都在發生著巨大的改變。
(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模式
社會養老保險模式又叫做社會老年保險,是指國家立法強制征集社會保險稅,形成養老基金,以保障老年人的養老需求。
在巉口鎮2009年以來農村低保標準由2008年的人均685元提高至728元。在巉口鎮現有農村低保對象419戶1351人,保障面5%,擴面口達到3212人,保障面12%,新增低保對象1861人。而在農村五保分散供養標準方面按照上年人均純收入的80%確定,年供養標準不足1600元的按照甘肅省規定的不低于1600元執行,全鎮由每人每年1260元提高到了1722元。在新農保實施后,農民參保人數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比例,在2010年8月底,巉口鎮60歲以上的“新農保”參保率達到了79.37%,新農保的實施以及低保和五保的保障讓農村社會保險有了進一步發展的可能。
巉口鎮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主要存在著以下兩個方面問題。
1.覆蓋面小、參保人數低,保障程度低。巉口鎮農民自愿參保原則與社會保險強制性原則矛盾,且宣傳的效果不是很好。
2.缺乏法律的支持,政策不能長久持續,辦事人員的能力有待提高。在巉口鎮勞保所,僅有所長一人是事業單位編制人員,其他工作人員是公益性質的,一般業務能力低下,工作效率不高。辦事人員辦事不復查,并且在參保金的發放中還存在著監督不力,漏發、少發等不良現象。
(三)社區養老保障模式
社區養老是以家庭養老為主,社區機構養老為輔,在以居家老人照料服務方面,友誼上門服務為主,養老院所服務為輔的整合社會各方力量的養老模式。在這方面,巉口鎮也處于探索階段,該種養老模式在巉口鎮的養老模式當中多占比例很低,甚至可以說是沒有真正意義的展開,存在著許多問題。
1.投入不足,農村支付壓力大。該鎮從歷史上以來就是農業鄉鎮,經濟水平低下,政府的財政來源主要依靠于馬鈴薯等農作物的種植,財政收入低。間接導致社區養老基金匱乏,難以建設養老服務設施。
2.部分養老資源造成浪費。屬于西北落后的農村地區,村民普遍來說利用政府公共資源的意識較弱,對于進入養老院等這種意識弱,甚至沒有,導致部分養老資源的浪費。
(四)自我養老保障模式
自我養老保障模式是指依靠老年人本人以往的積累來維持自己晚年所需,或者是在老年時期繼續參與社會經濟生活實現養老的形式。據不完全統計,老年農民繼續勞動能夠滿足自養需求的,大約在15%-45%。老年通過自養來滿足自我需求只適宜于低齡老人?,F如今,巉口40.26%的土地是由老年人口耕作,年輕的勞動力都進城打工或者去外面賺錢,農村2.61%的土地甚至荒廢著。
(一)巉口鎮落后的經濟水平和思想意識水平
巉口屬于我國西北偏遠地區農村,地理位置靠近內陸,相較之于沿海發達地區農村,不論從經濟方面還是思想意識方面都遠遠落后于沿海發達地區。但是在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大趨勢下。巉口鎮也免不了迎來老齡化的趨勢,而與之相脫節的經濟水平就導致現如今巉口鎮養老服務和養老設施的缺失。
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三口之家成為現代家庭的主要模式,巉口鎮現在青年人口的數量遠比該政策之前少了很多。但是相應地加重了青年人的養老負擔。一個三口之家,不但要負擔4個老人,還要負擔孩子,這就大大降低了養老水平。巉口鎮人民接受的思想、文化、價值觀等都落后于發達地區水平,而落后的經濟更是加重了這一現象。巉口鎮人口類型以農民為主,經濟還是傳統的農業經濟,農民被束縛在土地上。
(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等政策不完善,缺乏保障機制
巉口鎮農村家庭中擁有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家庭占巉口鎮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家庭比重為79.82%。隨著老年人平均壽命延長、患病率、傷殘率上升、自理能力也在不斷下降。目前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僅能照顧到少數特困戶和五保戶老人,而大部分農村老人老無所養,老無所依。
(三)社區養老難起步和自我養老的條件不足
在巉口鎮這種處于西北的貧困農村,敬老院、養老院這種養老機構還沒有設立,有的設立了也只是空殼子。農村老年人的養老基金只存在于一些城中村和個別富裕村,而且數額不多。廣大貧困農村老年人是難以享受到社區保險服務的。
(一)加強家庭養老功能,結合具體情況發展其他養老模式
巉口鎮以家庭養老模式為主。首先,應加快當地經濟的發展,為發展家庭養老提供經濟基礎。其次,加強對于青少年的“孝”文化的普及,打下家庭養老的思想基礎,提高青年人對于家庭養老的積極性。最后,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建設,讓家庭養老在法制上有所保障,讓法的硬約束為農村老年人口提供強有力的外在保障。從倫理和法制內外兩方面促進巉口家庭養老的進步。
(二)完善相關體制,推進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
黨和政府要積極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建立相關保障體制,積極尋求適合當地的社會養老保險方案,明確個人、家庭和集體應當承擔的養老職責,設立農村養老社會基金結合具體實情,從經濟、文化、思想、體制各個方面逐步完善政策,要將利民政策落實到實處。
(三)加快農村社區養老建設,普及養老思想
社區養老保險作為以上二中養老模式的結合。一方面,從人的角度出發,考慮巉口鎮老年人的實際需求,建立并完善當地的各種服務設施與機構,為老年人提供各種層次的服務。另一方面,可按照血緣或者地理環境將農村同村的老年人組織起來,成立類似于“互助組”式的自主服務組織,讓巉口同村的老年人之間互相照顧,用另一種方式實現自我養老。
[1]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2]楊翠迎,劉玉根.國外農村社會養老保障的實踐對中國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啟示[J].社會保險研究,2005(4).
[3]鄭功成.中國社會保障改革與制度建設[J].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3(1).
[4]喬曉春.關于中國社會養老保險問題的分析[J].人口研究,1998(3).
[5]梁鴻,趙德余.人口老齡化與中國農村養老保障制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李濤(1994-),男,漢族,甘肅蘭州人,中共四川省委黨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專業。
D
A
1006-0049-(2017)16-023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