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博
認同在東亞一體化過程中的意義
孫一博
黑龍江大學研究生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認同在國際關系專業中屬于一個來自建構主義領域的詞匯,認同的目的在于實現一定方式的一致。本文主要是研究認同在東亞區域合作中的重要意義。文章通過對認同概念的解釋,提出了認同的國際涵義。通過對認同的建構來實現一體化合作的目標。本文最終是為了通過達到東亞認同的建構實現東亞一體化的結果。
認同;觀念;東亞一體化
認同是一個來自社會學概念,對于它的研究少不了身份、同一性、一致等含義,是自我認為屬于某一社會群體的身份。對于這一問題的研究資料可謂是汗牛充棟,本文對于認同的概念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是身份認同;二是對于某種觀念或規范制度的認同,這兩者互為作用缺一不可。
對于第一方面的行為體身份認同主要是指:一是行為體的自我認同,包括團體和個體,這是對自我身份和特征的認定,這種身份是來自于具有一定特性物質與精神的行為統一體,表明主體內各部分之間的關系,是把自已同別人區分開來的最主要精神;二是行為體和他者的身份認同。這種認識主要是說,身份不僅僅植根于行為體的自我領悟,這種領悟的很多內容還常常要依賴于他者對于一個行為體的再現與這個行為體的自我領悟這兩者之間的一致。①三是行為體與群體之間的認同,這是個體與群體的關系,這種認同的感情基礎是共同的特征或相似經歷亦或心理上的感情等,這就是說群體對于個體是“我們”還是“他們”。在行為體的身份認同三個部分不可分割、相互統一,行為體的身份就是這三個部分的統一體。
第二方面行為體對某些觀念或規范制度的認同主要是:一是內生性認同,即行為體通過自我的經歷所產生形成的對某種觀念的認同。如果是國家,這種內生性認同則來自于其歷史文化傳統,可以成為國家判斷國際體系性質和界定國家利益的決定因素。這是一個既定的常量,是行為體前一輪認知的終點之后認知的起點,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是一種變量,是一種不斷的變化和解釋。二是外生性變量,即行為體之間互動實踐而產生的對于雙方和共同客體的共同看法和理解。這是一種大家都贊成的價值觀或制度規范等等,從社會學的角度,正是對一定觀念的認同構成了群體中成員聯系的基礎。正如溫特所說:“國際生活的特征取決于國家與國家之間相互存有的信念和期望。”②在這里對認同理解的兩方面內涵是統一的,認同包含的兩個方面具有內在同一性,不可分割。
區域認同對于一體化建構意義重大,在國際關系中一個地區如果能夠稱之為區域則首先需要的就是某個方面的某種程度的認同,這種認同雖然是多樣的但只有形成某種認同才能夠稱之為區域,才有發生一體化的可能性。一體化就是根據地區內的某種或多種認同的不斷重新組合形成新的共同的地區認同,最終建構出一種新的地區身份。對于觀念的建構,在國際關系領域中來自于建構主義理論,其代表人物亞歷山大·溫特提出建構主義的兩條基本原則:“(1)人類關系的結構主要是由共有觀念而不是由物質力量決定的;(2)有目的行為體的身份和利益是由這些共有觀念建構而成的,而不是天然固有的。”③這并非承認觀念決定物質的唯心主義,建構主義承認物質力量決定國際政治和國際體系,但觀念和認識賦予了物質的實際內容,在國際競爭中優勢的取得,必須在觀念上下功夫。對于如何建構認同,建構主義也給出了自己的路徑。用溫特的話說就是“基于他人的社會承認之上的一種自我表象,這種自我表象的內容要和其他行為體對該行為體的再表象取得一致性”。④也就是自我的認同不可離開他者,這種身份的確定來自于這種互動,在不斷的聯系與認知的過程中出現相互之間的不斷的融合,集體認同也就由此而出現。
區域認同一旦建構起來,那么區域一體化的進程將大大加快,阻礙的因素會大量減少,這就是認同的力量。對于東亞所形成的這種認同是一種集體認同,集體認同把自我和他者合為同一種身份。集體認同把角色身份與隸屬身份結合起來,使行為體把他者的利益定義為自我利益的一部分,亦即具有利他性。利他行為仍然可以是理性的,但是他們權衡利益的基礎是團體或團隊。⑤東亞國家的認同感是一種地區集體認同,在相當的程度上與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相聯系。東亞認同的建構在一定程度上關系到東亞的前途與命運,對東亞的發展意義重大。
東亞文化認同是東亞各國認同的首個特征。東亞地區匯集了儒家文化圈、伊斯蘭文化圈和印度文化圈,各種文明長期在一起交織形成了獨特的東亞文明,這與區別于西方文明的影響。東亞文明許多共同的偏好和價值觀的類似使得文化上的東亞認同成為可能。
東亞認同的第二個方面是區域各方對推動地區合作與一體化有著共同的認識。隨著歐洲一體化進展的加快以及1997年金融危機敦促各方就區域合作形成共識。金融危機使得東亞成員國家第一次認識到區域合作帶來的巨大意義,這是以往任何時候所沒有的,在應對困難時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合作才是應對危機之策。合作所形成的利益風險共擔對阻擋危機的沖擊形成完美的屏障。
東亞認同的第三個方面是隨著研究的深入與持續,東亞各國不論是學界還是官方都認為“東亞一體化”已經成為一個廣泛討論話題和長期目標之一。東盟峰會、東亞峰會、東亞論壇等是為了這個目標而建立的組織機構,從長期看,東亞共同體建設逐漸成為東亞的共同意志。
亞歷山大·溫特指出:“沒有利益,身份就失去了動機力量;而沒有身份,利益就失去了方向”。⑥認同給東亞地區各國集體身份,指引了各國通過合作尋求利益的方向。東亞認同會進一步增強東亞國家取得成功的信心,肯定東亞文化是促進經濟發展的動力。塞繆爾·亨廷頓在他的著作中肯定了東亞文化對經濟正面作用。當然他的這種觀點主要是強調文化價值觀作用,這樣的觀點在東亞金融危機過后被許多學者否定,但是東亞文化的積極意義仍然被認可。杜維明寫到,雖然現代化起源于西方,但東亞的現代化已具有很大不同于西歐和北美的文化形式。如果西方能認真了解東亞現代性,那么西方就會更敏銳地看到自己的模式對于世界其他各地所具有的長處和短處。這將是西方和其他地區朝向真正交流邁進的一大步,而倘若沒有這樣的交流,各種文明之間就絕不可能有基本的信任和有效的合作。⑦東亞認同對于提高整體東亞地區在國際舞臺的影響力或東亞的集體自尊意義重大。東亞的崛起意味著文化的崛起,那么代表這種文化的價值觀念也會在國際上產生巨大影響。當然這種文化價值觀一定是包含東亞地區各民族、國家優秀文化的集合,它對外展示的是一種地區認同的文化形象。盡管東亞認同的道路任重道遠,東亞各國對于這種認同莫衷一是,但總的方向是好,就是我們應該形成這種價值認同。東亞地區文明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全體大用,圓融和諧”是東亞文化的傳統,所以認同的東亞遲早會在東亞達成共識。正是對建構東亞價值的認同,使得地區各國的利益更加一致。那么對于認同的方向是什么,這也是本文的主題,在這里筆者歸納為共享信念的建構。只有有了共同的信念,才能更好的建設我們的目標。而共享信念來自于共同的文化基礎,這與我們所處的地區和各國的經濟政治體制也分不開,這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實現區域的一體化建設,一旦成為該地區的共同共享信念,那么地區內各國家之間的分歧與矛盾減弱,合作因此也會產生。只有建立在歐洲多元民主社會的統一政治文化的整合基礎上的歐洲層次上具有政治行動能力的公民身份和集體認同的塑造,才能給歐洲的一體化進程的擴大和深化提供相匹配的價值觀驅動力。⑧只有價值觀驅動力一致的歐洲才可以說是真正穩定和一致的歐洲,這是價值觀的力量。對于東亞也是如此,沒有一致的價值信念,大家僅僅是對共同的一些因素存在認同而沒有具體的觀念指導,那么這種認同頂多也就是一種感覺,很難發揮實際意義。共享信念的建構就是讓大家的信念一致,把認同引導至一個具體的方向或領域之中,這是一個現實的目標,是一種符合整體利益的引導。歷史文化研究大師湯因比指出:“我所預見的和平統一,一定是以地理和文化主軸為中心,不斷結晶擴大起來的。我預感到這個主軸不在美國、歐洲和蘇聯,而在東亞。”⑨當然這個過程會遇到很多大障礙,東亞區域的廣闊而不平衡因素是障礙存在的原因,這也為廣大學者、區域國家提出了現實要求。
[ 注 釋 ]
①亞歷山大·溫特,著,秦亞青,譯.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2:282.
②亞歷山大·溫特,著,秦亞青,譯.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2:24.
③亞歷山大·溫特,著,秦亞青,譯.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2:1.
④亞歷山大·溫特,著,秦亞青,譯.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2:285.
⑤亞歷山大·溫特,著,秦亞青,譯.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2:287,288.
⑥亞歷山大·溫特,著,秦亞青,譯.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2:220.
⑦塞繆爾·亨廷頓,等著.文化的重要作用—價值觀如何影響人類進步.新華書店出版社,2000:383.
⑧劉慧,肖憲.公民身份與歐洲集體認同.國際觀察,2004(4).
⑨展望21世紀—湯因比與池田大作對話錄.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5:294.
D
A
1006-0049-(2017)16-024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