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珂佳
從寶豐地方志尋覓馬街書會的前世今生
孫珂佳*
河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7
馬街書會,又稱“十三馬街書會”,是數百年來在河南寶豐一直流傳的民間曲藝行當會。本文通過研究寶豐的地方志來探尋馬街書會的地理位置、起源和習俗,論述馬街書會中的發展現狀。
馬街書會;民俗;曲藝
河南寶豐的馬街書會,是一個民間曲藝行當會。每年正月十三,來自河南、江蘇、安徽、湖北、陜西等地說唱藝人云集馬街,說書亮藝,以曲會友。馬街內摩肩接踵,數千座書棚吹拉彈唱,熱鬧非凡,被文化專家稱為奇特的“馬街書會文化現象”。那么為什么馬街能形成如此規模的民間盛會?隨著時代的變遷,馬街書會的未來又將何去何從?本文從寶豐縣地方志入手,研究馬街書會的歷史淵源與發展現狀。
馬街位于河南省寶豐縣境內。距離縣城南5公里,有一個歷史久遠的村落,三條呈“川”字的街道縱貫南北,寓意百川歸海、生生不息。村內建于元延祐二年的碑文上有記載,“寶豐縣治南拾里,有居民所聚之地曰馬渡店”,可見在元延祐二年前,馬街就是一個鄉民繁衍生息的自然村落了。而《寶豐地名志》也有記載,“宛洛大道經此,店肆頗多,始稱馬渡店,后商賈漸增,沿路發展成街,稱馬渡街,簡稱馬街?!盵1]
應河流經馬頭碧至馬街這一段被稱為馬渡河,馬街正位于此岸邊。據《寶豐縣地名志》記載,“據傳東漢劉秀率兵經此,正值應河漲水,人馬競渡,后稱該河為馬渡河?!盵2]馬街除自然山水外,人文景觀也不錯。村里寺廟眾多,宗教文化氛圍濃厚。北面有火神廟、廣嚴禪寺,南面有皇姑樓、關帝廟,西邊有秦皇廟、奶奶殿。馬街書會就位于村北的應河兩岸和火神廟附近的麥田。馬街村的地理位置和當地的風俗人情對書會的產生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寶豐縣志》寫到,“據馬街村火神廟及廣嚴寺碑刻記載:書會最早起源于元延佑年間,迄今已七百年?!盵3]馬街書會歷史悠久,但關于書會的起源,因缺乏史實資料,長期以來,一直披著神秘的面紗,吸引不少人去研究。只民間關于馬街書會起源的說法就有十種之多,其中“頌德說”和“皇恩說”比較有所依據,得到當地人們的認可。
其一,頌德說。商周時期,應國上大夫張舒,人稱張公。晚年在馬街隱居,樂善好施,曾率民戰勝水患,使百姓免遭饑寒,因此深得鄉民敬重。他廣交天下彈唱名士,藝友不計其數。于正月十三日仙世,臨終托囑:“他年是日,只在墳前彈唱……不燒紙錢”。[4]后人為紀念他,約定忌日這天,天下藝友親臨墓前獻藝致哀。于是自火神生日的正月初七到張公忌日的正月十三,火神廟前,游人如潮?!凹阑鹕瘛焙汀澳顝埞敝饾u形成一體。隨著時光推移,這種禱念活動演變為“說曲亮技”,是如今“馬街書會”的雛形。
其二,皇恩說?!秾氊S縣曲藝志》記載,昆陽之戰時,王莽追擊劉秀至應河,漢軍危在旦夕。此時恰逢人們在火神廟前悼念張公,于是巧助漢軍脫險。后劉秀登基稱帝,念及馬街藝民救駕有功,降旨免除三年田賦,賜三皇社御牌一面,并將該段應水賜名“馬渡河”,將曾留宿店鋪賜名“馬渡店”。此后,馬街藝民把救駕之日,也就是正月十三作為會期,年年起會,感念皇恩。
《寶豐縣志》曰,“馬渡河縣南十里,發源青條嶺,入于河,傳漢光武提兵至此,適汝水泛漲,軍竟渡,故名?!盵5]可見“皇恩說”還是有一定依據的。另外,它也不只是單純的“感皇恩”,其中還涉及火神廟、三皇社、張公等重要信息。
由此可見:祭火神的廟會不斷擴大,是形成書會的起因;悼念張公的活動逐漸發展為曲藝競技,促進了書會的發展;應水河畔助戰救駕,共沐皇恩,進一步鞏固了馬街書會。
馬街書會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自己獨特的習俗,這些習俗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發展,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傳承性及神秘性特點。
“趕會”是指每年正月十三,成千上萬的藝人和觀眾自全國各地趕來馬街參加書會。有詩云:“一日能看千臺戲,三天可聽萬卷書”。可見馬街書會場面之盛大。書會也曾被世界紀錄協會認證為“世界最大規模的民間曲藝大會”。
在書會開始前,藝人們會進行拜師祭祖,也就是去火神廟上香磕頭,祭拜“三皇”和“邱祖”。書會以棚數計算,一個說書攤為一棚?!傲習本褪撬嚾嗽跁险f書;“寫書”就是約請藝人說書。一般人們遇到喜慶之事,就會去書會請一攤書酬神還愿,稱“還愿書”。在書會上寫書最高的藝人將獲得“書狀元”稱號,以此激勵藝人前來趕會賣書,提高知名度。
總之,作為具有鮮明特點的傳統民間曲藝交流場所,馬街書會的突出特點是:規模大,居全國首位;說書“寫書”,形式獨特;內涵豐富,影響力大。
書會經歷了清同治年間的興盛,到抗日戰爭時期的衰敗,又在改革開放時期重獲新生。然而實際上正面臨著嚴重的生存危機。1999年到會曲藝團體有兩千多人,2004年到會已不足五百人,且少有外省曲藝團體。參會藝人平均年齡越來越大,大部分藝人因生活困難而改行,年輕藝人鮮少出現,曲藝市場逐漸萎縮。
為搶救、保護、傳承和發展馬街書會,延續和再現其風貌,讓馬街書會成為永不散去的書會,河南省政府啟動了“河南省瀕危民俗文化搶救工程”,對書會進行搶救性保護,如擴大會期,引入競拍機制,最大限度保證藝人利益等,使一度萎縮的書會重現盛況。2009年書會藝人達一千多名,聽書人次達20萬,基本重現歷史最盛時期。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3年,以書會主體廣場及名人雕塑苑、中華曲藝展覽館組成的馬街書會曲藝文化園正式成立,并對外界開放。
馬街,這個坐落在應河岸邊看似平凡的村落,以其民間文化圣地的身份,吸引了海內外專家學者前來觀摩;馬街書會被譽為“中國十大民俗”之一。相信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之下,馬街書會的明天會更加美好!
[1]寶豐縣委編.寶豐縣地名志,1986.52.
[2]寶豐縣委編.寶豐縣地名志,1986.48.
[3]楊裕,主編.寶豐縣志.方志出版社,1996.
[4]寶豐縣曲藝編委會.寶豐縣曲藝志,1989.
[5]寶豐縣史志編纂委員會整理.清道光十七年寶豐縣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孫珂佳(1994-),女,漢族,河南寶豐人,河南師范大學,歷史學專業本科在讀。
J
A
1006-0049-(2017)16-026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