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希幔 李東霖 康玉菲
探究高校圖書館人文文化建設
——以徐州6所高校圖書館為例
孫希幔 李東霖 康玉菲
中國礦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現階段正處于社會重大轉型時期,高校圖書館為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和趨勢,應及時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做出合理的調整與建設。尤其在日益關注人性化發展的時期,高校圖書館需要不斷探索文化建設的新模式,以提升圖書館人文關懷水平,更大程度地滿足高校師生對于知識的渴求甚至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人文關懷;高校圖書館;人性化建設
高校圖書館文化建設是高校文化發展舉足輕重的環節,也是知識經濟發展背景下的有力舉措。人文關懷是以人為本的世界觀,關心人的全方位需求,促進個體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隨著社會的進步和轉型,人文關懷進入大眾視野和政府的工作要求之中,社會各領域都在不斷推崇人性化建設,高校圖書館也應當重視人文關懷,提升圖書館整體服務水平和質量。本文旨在立足于人文關懷的視野,以徐州高校圖書館文化建設為例,探究新時期高校圖書館文化建設新模式,以推動高校圖書館人性化建設,更大程度地服務廣大師生,滿足社會需求。
知識經濟的發展帶動高校圖書館文化建設的進步,圖書館由傳統的“以書為本”轉型到“以人為本”,由過去的單向提供資源逐漸轉型到雙向的深度互動。高校圖書館不僅是藏書借閱之地,更變成了一個集知識共享、學習、互動研討、文化體驗等于一體的綜合體,更加注重知識發現和知識服務,打造高雅的校園文化。建設人性化高校圖書館有助于師生的個人學習成長與發展,全面提升師生素養,加大高校圖書館對外輻射的范圍和深度,滿足社會的服務需求。立足于人文關懷的圖書館建設充分考慮到更多個體在物質和精神方面的需求,使圖書館發揮更加全面的服務功能。
迄今為止,研究高校圖書館文化建設的文章頗多,但立足于人文關懷視野探究高校圖書館文化建設新模式的比較少。針對此問題,我們收集了來自徐州6所高校圖書館文化建設的相關信息,發現各圖書館人文建設中的問題,了解師生對人性化建設的需求和建議,以幫助高校圖書館改進建設,提升人文關懷水平。此次調查顯示,徐州高校圖書館人文建設中存在以下問題:
(一)重視顯性文化,忽視隱性文化
數據顯示,6所高校近年來的基礎設施建設都在不斷跟進,有了較大改善,然而近66%的師生反映圖書館建設中存在忽視隱性文化的問題,例如圖書館學習的氛圍有待改善,在自習室存在竊竊私語,影響他人學習的現象;小部分學生的個人素質也有待提高,“霸道”占座,人走垃圾卻不帶走等,這些問題都是人性化建設中需要關注并解決的問題。
(二)缺乏反饋機制,互動作用微弱
此次調查顯示,徐州6所高校圖書館問題反饋渠道少,作用微弱,圖書館與師生之間缺乏一定的交流與聯系,不能及時了解師生對于圖書館設施、服務等現狀的意見與建議,在圖書館運作和建設中缺乏人性化考慮。盡管師生可通過圖書館工作人員等渠道反饋意見,但渠道單一,且效果微弱,不能真正有效發揮反饋互動的作用。
(三)封閉性活動較多,對外輻射作用較少
所調研的高校圖書館雖然同為徐州高校,但是彼此之間缺乏交流互動,各圖書館的活動較為封閉,只服務本校師生,對外輻射作用微弱。不僅如此,和英美等國相比,中國高校圖書館向社會開放程度普遍較低,與社會互動交流較少,缺乏服務社會的功能。徐州高校圖書館也面臨這一問題,盡管外校人員可通過一些方式獲得在圖書館借閱圖書的機會,但是開放程度低,作用不明顯。
(一)顯性文化與隱性文化并重
館藏文獻資料是圖書館的生命和工作的基礎。印度學者阮岡納贊在圖書館五定律中指出“圖書館是一個生長的有機體”。然而,圖書館不能夠僅僅重視顯性文化,卻忽視隱性文化的發展,高校圖書館不僅需要重視館藏圖書的數量和質量,以及圖書館物質設施是否完善等問題,還應當加強隱性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形成優良的學風,使得圖書館真正成為適宜師生學習交流,汲取知識的文化場所。將圖書館學風建設具體納入制度體系之中,以制度為保證,以豐富多樣的文化活動作為助推器,加強圖書館隱性文化建設,使其真正成為師生學習交流的學術圣地。
(二)反饋機制建設
針對大部分高校普遍出現的反饋渠道單一,互動作用微弱的現狀,高校圖書館應當重視反饋機制的建設,增加問題反饋渠道,增強圖書館與廣大師生的雙向互動。一方面,為師生提供多渠道的問題反饋機制,并具體納入圖書館制度建設之中。通過師生的意見反饋,圖書館能夠及時了解廣大師生讀者的需求,發現其運作服務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隱患,幫助館方不斷改進設施,消除隱患,提高人性化服務水平,為師生營造良好的圖書館氛圍。另一方面,圖書館積極主動與師生讀者交流聯系,可通過發放問卷,舉辦交流會等形式加強圖書館親和度,有效實現館方與師生的雙向互動。
(三)館際、館社交流開放
高校圖書館如果發揮全面服務社會的職能,就要不斷推進各高校圖書館之間,圖書館與社會之間的交流和開放。但在中國這一職能的實現的確面臨很多阻力,例如公民素質難以保證,管理體制的壓力,高校自身的利益問題等等。實現館際、館社之間的交流開放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摸索的過程,需要有國家政策的引導,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持,高校圖書館與社會之間的資源整合等條件。實現館際、館社的交流開放是推動高校圖書館人文關懷建設的有力舉措。
在日益關注人文關懷的宏觀社會背景下,高校圖書館加強人性化建設是大勢所趨。在加強顯性文化建設的同時,關注圖書館隱性文化發展,營造良好的圖書館學習氛圍;完善高校圖書館互動反饋機制,加強館方與外界的雙向互動;不斷推進各高校圖書館之間,圖書館與社會之間的交流與開放是建設人性化高校圖書館的必由之路。
[1]溫柔.轉型視閾下高校圖書館文化建設模式探析——以遼寧大學圖書館為例[J].圖書情報導刊,2016(5).
[2]胡芳.構建高校圖書館服務社會之“閱借售服務”體系研究[J].福建電腦,2014(1).
[3]徐春雨.國家骨干高職院校圖書館服務新模式探索[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4(28).
G
A
1006-0049-(2017)16-026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