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晗
馬克思主義視角下的創新驅動
張 晗*
集美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建 廈門 361021
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以生產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境況越顯艱難,難以為繼。嚴重局限我國在全球化里的空間發展,迫切需要實施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來擺脫困境。創新驅動需要建設國家創新體系,更需要馬克思主義創新理論的科學指導。立足馬克思當年所處的社會環境及其所面對的現實問題,分析創新思想形成,馬克思主義視角思考創新驅動,綜合運用系統方法和文獻考證,探索了其視角下的創新驅動,整體把握創新驅動的實施,來全面指導創新驅動下的經濟轉型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馬克思主義;創新驅動;經濟轉型;知識流動性
有限的資源已經難以支撐經濟持續增長,迫切需要尋求經濟增長新的驅動力。創新將生產要素進行重組,利用新知識、新技術、組織制度、新模式,以勞動力為依托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驅動力,充分發揮科技對經濟社會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大幅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的貢獻率,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一)創新驅動的未來因素
我國在全球化的過程中發展的空間越來越小,創新作為新的突破口來將生產要素進行重組,提高單一或者綜合要素的生產率,處理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資源短缺的問題,實現經濟依托。在經濟和技術全球化的趨勢下,技術創新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提升其綜合國力與國際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依靠“互聯網+”所呈現的信息爆炸時代的到來,都顯現了科技創新的價值。中國想要參與國際經濟科技新秩序的重構,就必須加緊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才能夠應對氣候變化、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等全球問題的重大挑戰,同時在未來贏得國際戰地位更高話語權。
(二)創新驅動的現實環境
縱觀整個國際競爭越演越激烈,單靠能源要素為驅動的傳統發展模式已經不具備競爭力。國際各大國關于創新知識產權的投入比重越來越大,紛紛制定相關政策制度推動創新驅動,未來的競爭是知識的競爭,是人才資本的競爭,創新驅動不僅能改造物質資本,能夠極大推動社會生產力,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必然選擇。
改革開放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奠定了豐富的物質基礎,但是大資金大資源的投入對環境破壞極大。資源有限的嚴峻形勢下傳統工業化道路已經走到盡頭,“要想有發展就不能走以前的老路子”,創新驅動是一個歷史轉折點,由現階段我國特定的國情、所處的特殊階段,特定的需求所決定的,也是實現建設創新型國家,走更好社會主義道路必然要求,能夠提高我國綜合國力,參與國際實力競爭。
(三)創新驅動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手段
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偏低,受到資源環境制約比較小。傳統產業按部就班增長方式所發展的產業處于全球價值鏈低端,經濟效益受資源的制約,也嚴重的破壞生態環境。創新驅動所帶來生產力的提高,不僅有益于經濟增長,還能解決現有的發展方式及成果產生的矛盾。只有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才能夠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解決多樣性矛盾問題,也是增強經濟發展活力的根本措施。
(四)創新驅動是實現生態文明要求
面對現今資源日益匱乏、環境污染、生態破壞、人口激增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生態文明視角下的科技創新驅動,秉承實用節約為原則,維護生態環境平衡為前提,滿足人的基本生存和發展需要為目的的新型生活方式,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不僅改變居住的生態環境,同時提高社會的生態素質,最終步入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以推動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以需求為導向,加強科技成果以及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從而形成新的增長動力源泉,推動經濟的持續健康實現生態文明和經濟發展和諧,符合生態文明的內在要求。
馬克思的創新思想之花不僅僅是時代的孕育,更在他敢于批判質疑、獨立思考的個人品質以及為人類解放而奮斗的強烈社會責任感上。這是其創新思想產生的主觀條件。社會基本矛盾理論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創新理論的產生,反映了馬克思主義創新理論的特征,展示了創新的動力及其特征,并為我們深入研究創新驅動提供了重要思路和依據。
(一)馬克思主義創新理論的來源
馬克思的創新思想最早追溯到《資本論》,他指出自然科學在技術進步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時在《和剩余價值理論》、《—經濟學手稿》等著作里,分別在不同場合表達了要“技術創新”概念。通過考察馬克思主義有關創新論述,發現馬克思主義經典中用來說明創新的概念有:創造、創立、發展、發明、發現、革命、改革、革新、進步和“新事物”等。雖然沒有系統地闡述“創新理論”,但包含大量和“創新”有關的闡述,其內容涉及了“創新理論”的許多方面,論及科技創新、經濟創新、政治創新、文化創新和社會創新五個方面,整體性強,內容豐富,影響深遠。馬克思有關“創新”的論述并沒有系統地以體系或者章節的形式出現,而是散落在其所有著作中,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馬克思關于創新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的態度就能夠顯現其要求創新的意識。
(二)馬克思主義創新理論的發展
馬克思主義創新理論是隨著創新實踐的發展不斷發展,以及現階段所處的階段矛盾為發展動力的創新,具有科學性、客觀性的特點?,F當代我們很大部分所學習的創新理論來源于熊彼特的創新理論,他被認為是第一個系統提出創新理論的經濟學家。熊彼特的創新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馬克思的影響,并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的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思想,但他們關于創新的本質、形式、創新的功能和目標、創新的價值標準和尺度等的看法觀點卻存在著本質差別。熊比特認為創新主體為企業家,其理論中只看到生產技術和企業組織變化,卻沒有看到資本主義剝削和基本矛盾,而實際上馬克思的創新思想在內容上比熊彼特的創新理論多了一份“人文關懷”,也深刻指出解決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渠道。馬克思對技術創新理論有著非常重大的啟發,對我們現在研究創新理論有著重要啟發意義,是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關系。
目前我國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從整體上還難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日益增長的科技需要,要真正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還必須認識到實施這一戰略在當前所面臨的現實困境與機遇。
(一)機遇
在“互聯網+”和信息爆炸社會背景下,推動了信息社會以用戶創新、開放創新、大眾創新、協同創新為特點的新一輪創新,改變了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引領了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常態”。將傳統產業與互聯網新技術之間建立連接,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對其進行改造,使其模式互聯網化。二者結合給創業者帶來了機遇,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是經濟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有了良好的出口,成為經濟轉型一個重要方向?;ヂ摼W技術與創新創業需求相結合,是新常態經濟發展的驅動力,也是創新驅動發展的新特征。
(二)挑戰
創新都是一把雙刃劍。不僅提高行業的競爭力,更有效地分配資源服務于社會經濟的發展,但也導致有些行業的破產,可能引發金融危機。同時所衍生出來的新產品帶有很大投機性,風險較高,新生物無法得到快速有效監管,一旦發生問題,可能引發整個互聯網信息所連接的線上、線下的行業產生無法估量的后果。我們需要客觀看待創新所帶來的后果和挑戰,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
創新驅動是一個漫長的動態過程,受到制約的因素很多,以理論聯系實際,以馬克思的創新思想與我國的實際情況緊密結合,找出其可資借鑒之處,指導構建創新型國家。
(一)以發展為第一位,提高科技創新價值
馬克思主義理論要求我們要與時俱進、實事求是,堅持問題導向方針。實施創新驅動戰略要從實際國情出發,確定突破策略,主動跟進、精心選擇,明確我國科學技術創新的方向;率先規劃好布局,著重于一點進行突破,加快趕超速度的步伐。更要未雨綢繆,加快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提高高校科技創新能力,鼓勵產學研開展深度合作,提高科研院所和高等學校服務社會的能力,發揮國家科研機構的帶頭作用,深化科研院校創新改革,引導企業創新。
(二)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構建良好平臺
在馬克思的視域中,創新的主體是人,人為實現自己的目標作用于客體而創造的有一定價值的新成果的活動過程,確立了人民群眾的創新主體地位,彰顯以人為本核心價值取向。經濟發展離不開高水平的人才教育,人才是新知識、技術的創造者、新學科的創建者、新產業的開拓者,是“國家、企業”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大力引進和培養創新型人才,是實現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和提高國際競爭力重要戰略舉措。培養和引進創新人才,積極制定優惠政策,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是推動創新驅動下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
學習西方構建良好的平臺,創建高度發達的工業基礎和產學研一體化的良好環境。認清我國創新環境所存在的缺陷,首要推進科技資源有效整合,提升綜合開發能力,積極構建公共研發平臺,建立科技成果推廣應用體系,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同時還需要加強國際間科技成果的交流,向發達國家學習先進技術,整合全球科技資源。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戰略方針,通過引進全球先進科技創新技術和全球科技人才來華創新創業;同時加強與各國的科技合作,實現共同進步。
(三)充分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速知識的流動性
把企業放在創新的主體位置,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真正結合,推動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讓知識真正流動起來,更快更好地推進技術的創新發展。同時政府要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建成,協調強化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技術研究,加強公共服務平臺和載體建設。企業應廣泛地建立技術研發與創新聯盟,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引領產業發展的重大戰略產品;加強技術集成和商業模式的創新搭建重點產業建設新型創新平臺,將知識技術研發產品更快投入到產業中,提升傳統產業的創新發展能力。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發展新興產業,掌握核心關鍵技術。同時加速知識流動性,強化基礎和新型技術研究,提高科學研究水平和知識的轉化能力。
(四)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構建良好運行機制
政府需要主導推進科技管理體制改革,推動政府控制的公共資源分配方式的轉變。把有限的政府資金用在創新機制的形成上,讓機構、人才、裝置、資金、項目都充分活躍,共同推進科技創新的發展。加強各部門之間的職能協調,在遵循規律、強化激勵、合理分工、分類改革要求下,繼續深化科研院所改革。以轉變職能為目標建立自主創新運行機制。一是創新產學研一體化模式,構造官產學研資服六位一體的協同創新機制。二是建立創新激勵機制。三是建立創新引導機制。四是建立有利于自主創新的分配機制。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全國科技重大決策機制,完善中央和地方、科技相關部門、科技部門和其他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機制,建立健全科技項目決策、執行、評價相對分開、互相監督的運行機制。
(五)創建良好的文化氛圍,打破傳統封建文化思想的枷鎖
中國的傳統文化發展中,缺乏了平等自由的價值觀念,宗法等級觀念森嚴的思想長期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思維的開拓。中國雖有享譽世界的四大發明,輝煌的歷法制度與科學著作,都是適應發展需要,維護帝王統治的,沒有傳統系統的科學精神。我們要拋棄落后封建的部分,打造一個創新進取,勇于挑戰進步的文化氛圍,創新始終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傳統文明中的精華要吸取,糟粕要拋棄,同時結合時代特征不斷創新,創新驅動需要一個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需要社會環境大力支持,才能夠得以發展。
[1]李東興.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研究[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3,02:101-104.
[2]張來武.論創新驅動發展[J].中國軟科學,2013,01:1-5.
[3]洪銀興.論創新驅動經濟發展戰略[J].經濟學家,2013,01:5-11.
[4]郭廣迪.西方經濟學者視角中馬克思的創新及其啟示[J].經濟學家,2015,04:14-20.
[5]儲著源.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方法論研究述評[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1:55-68.
[6]劉紅玉,彭福揚.馬克思創新思想研究述評[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9,11:155-158.
[7]潘恩榮.《資本論》及其手稿中“創新驅動發展思想”哲學研究述評[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5,08:41-47.
[8]舒暢.馬克思與熊彼特創新理論比較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2.
張晗(1993-),女,湖北漢川人,集美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在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專業,研究方向:區域經濟與兩岸關系研究。
A
A
1006-0049-(2017)16-007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