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麗敏
網約車的法律困境及突破
董麗敏*
長沙理工大學,湖南 長沙 410000
針對互聯網+”背景下中國網約車存在一定的市場失靈、規制政策不再適用等問題,在對當前法律的分析以及網約車運行中面臨的困境的基礎上,對中國目前網約車法律法規的主要內容進行了分析評述。研究認為,現有的法律制度不夠完善,且立法滯后;目前關于網約車的立法保護及規制應充分考慮網約車行業特點,從立法對象等方面進一步完善創新。
網約車;法律;困境
(一)網約車出現的背景以及基本內涵
網約車是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的簡稱。作為互聯網專車的服務提供者,“滴滴專車”、“一號專車”等企業將互聯網專車界定為“為高端商務出行人群提供優質服務的產品。”即向大眾提供的新型出行服務,以滿足個性化、差異化、多元化的出行需求[1]。
想必“滴滴一下,馬上出發”,這句話對大家來說都不陌生。在交通運輸日益便利、人民群眾對出行用車供不應求的情況下,數目眾多,種類繁雜的網約車應運而生。網約車的出現打破了出租車“一車獨霸市場”的利益格局,給予傳統的用車市場給予巨大沖擊。網約車是“互聯網+”時代涌現出的智能新型交通業態,隨著“互聯網+”概念的提出,互聯網與各個傳統行業的融合已經成為當前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它依托移動互聯網技術平臺即網約車平臺,通過整合各方用車信息,提供及時便捷、個性化人性化的點對點的出行服務。網約車一開始的用戶定位是中高端消費者,隨著市場的進一步擴大,消費群體更加多元化,網約車逐漸由高端轉向低端,消費者需要價格更加低廉[2]。為了迅速搶奪市場,紛紛推出各種優惠活動,算下來同樣的里程,網約車要比出租車的價格優勢就較為矚目。
(二)網約車的發展階段
作為一個新興業態,網約車在其發展進程中大致經歷了3個進程。第一,自由發展階段。新生事物的發展空間起初總是相對寬松的。由于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的規制以及政府沒有相關政策法規為依據進行管制,網約車服務競相發展。自由的環境助長了網約車隊伍的發展壯大,各種網約車服務平臺公司如雨后春筍般先后出現。第二,沖突管制階段。隨著網約車隊伍的擴大與發展,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司機拒載以及乘客人身遭受侵害等事件,社會影響惡劣。政府開始采取積極作為,出臺有效措施,嚴厲打擊非法運營以及設立諸多限制條件,凈化網約車運營市場。網約車因此由自由轉入管制階段。第三,規范發展階段。在這一階段,經歷了沖突之后,政府也開始反思,并積極尋求合作之道。在不斷地摸索中,國家相關法律以及政府政策的出臺,制定了網約車中諸如準入模式,平臺角色,車輛硬件要求等方面的規定。帶領網約車走向一條規范合法化道路。
從當前的情況來看,網約車地方細則在制定過程中充滿爭論。2016年7月28日下午3點,交通運輸部聯合公安部等七部門公布《關于深化改革推進出租汽車行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為《指導意見》)和《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為《暫行辦法》)。針對備受關注的私家車參與網約車運營,新規明確私家車符合條件可轉化為網約車運營。新規給予網約車合法身份,將網約車車輛登記為“預約出租客運”。可見,時下網約車在整個交通行業中處于一個較為特殊的身份地位,既有別于傳統出租車載客模式,但又歸屬于出租客運范疇之中[4]。
(一)打破了客運市場的正常秩序
網約車一開始的用戶群定位于中高端消費者。隨著市場的大幅擴張,網約車開始轉戰低端消費市場,迎合消費者的“貪便宜”心理,通過發放乘車抵扣券券等形式搶占市場份額。網約車前期的用戶群體高端消費者,它的發展得益于其優質的服務,與出租車的受眾群體沖突不大。但是,隨著其向低端市場的擴張,開始與出租車搶占客源,由此衍生出不少矛盾并有進一步擴大激化之勢,不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
(二)網約車地方立法存在較大的空間
當前,網約車以方便快捷、價格適中獲得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但也存在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結合網約車《暫行辦法》行政立法過程中出現的諸多爭議,目前網約車地方立法空間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網約車車輛準入條件《暫行辦法》本身對于網約車車輛設定的準入條件比較寬松。準入門檻低,司機素質參差不齊;營運性質改變導致的保險問題以及召車中的誠信缺失等一系列問題,都可以說是網約車獨有的特殊問題,需要重點結合網約車自身性質進行解決。目前存在的這些問題是網約車發展過程中所必須邁過的一個坎,而當下相關的法律對此并沒有十分詳細的規定。這就導致政府管理無從下手、無法可依,利用網約車“黑車洗白”、非法牟利等犯罪分子有機可乘。
(三)四方協議下網約車平臺法律地位的虛化
目前,四方協議下以私家車+私家車主為主要模式的網約車運營服務模式存在網約車平臺公司法律地位虛化的問題,即網約車平臺表象地位與實際地位的不一致,造成法律責任不清晰、混亂的局面。按照四方協議的約定,網約車乘客并非客運合同中的乘客,而不僅是網約車車輛的實際承租人和使用者,而且是駕駛員勞務的雇傭者,因此,網約車乘客要承擔租賃合同中承租方的法律責任,并且,還可能依據侵權責任法的規定,承擔交通事故后機動車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之外的賠償責任,顯然,這讓網約車乘客承擔了較大的法律風險和過重的法律責任。詳言之,名義上,網約車平臺充當信息服務提供者或者中間人角色。即認為網約車平臺的法律地位僅為運輸服務合同的居間一方,網約車平臺是為促成乘客與汽車租賃公司、乘客與勞務派遣公司交易的居間中介人,網約車服務平臺與乘客之間成立居間服務合同關系。無論將網約車平臺為交通出行信息提供者或者運輸服務合同的居間一方,乘客被認為是車輛和司機的租賃人和雇主,即車輛和司機都是乘客租賃和雇傭的,網約車平臺公司僅僅是信息服務或者中介服務,如此從法理上判斷,如果網約車運營過程中發生意外事故或風險時,責任主體是該乘客,這樣乘客不但得不到任何賠償,而且還要對租賃的車輛和雇傭的司機的損失承擔一定責任;同樣,如果因為司機或車輛原因而發生涉及第三人生命財產損害事故時,乘客將承擔連帶賠償責任。顯然網約車乘客根本不可能想到,當下載打車軟件以及利用打車軟件下單時,會要承擔如此多的法律責任,因此,在規避法律規制的同時,使得網約車平臺的法律地位虛化,也制造出更多的法律混亂,帶來不良后果[3]。
(一)網約車自進入出租車運營市場以來,爭議就沒有停止過。總的來說,“互聯網+出租車/專車”這一模式,在中國出租車一車獨霸的市場運營模式下能夠爭得一席之地并日益壯大,展現了新事物強大的生命力。這就說明網約車適應廣大消費者以及市場的需要,而且有進一步發展壯大的趨勢。根據我國《行政許可法》規定,地方性法規和省級政府規章雖然有權分別設立經常性許可和臨時性許可。但是,不得限制其他地區的個人或者企業到本地區從事生產經營和提供服務,限制其他地區的商品進入本地區市場的許可。在試點中,北京以及上海紛紛推出地方政策,如從事網約車服務的駕駛員應有當地市戶籍,取得當地市核發的相應準駕車型機動車駕駛證并具有三年以上駕駛經歷,持有《網絡預約出租汽車駕駛員證》、《網絡預約出租汽車運輸證》。以滴滴官方給出新政實施之后的上海市場數據為例,符合要求的供給車輛將驟減4/5,司機將從41萬減少到1萬,這對于靠數量龐大的司機群體的互聯網公司來說,“平臺上車少了,人沒了,還玩什么?”根據法已規定不可違這一原則,我們可以看出,這些試點地區的政策與這一規定背道而馳。
(二)要讓網約車更快步入正軌,首先必須打破法律規章過分細化的束縛。再次,雖然網約車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各種問題,一度陷入困頓的局面,但是從哲學的角度來講,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因為網約車這一新事物符合客觀規律,有強大的生命力以及遠大的發展前途。但是事物的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新事物的發展是波浪式的前進和螺旋式的上升。而網約車對于傳統的召車模式來說就是一個新生事物,它的出現是對傳統社會出行模式的一個極大的挑戰,眾所周知,事物的發展不總是一帆風順的,新事物的出現總會引來各種爭議以及質疑。網約車的出現順應了“互聯網+”這一模式在現代信息社會的風靡,不僅是對出租車行業的一次變革,更是對公民出行的傳統交通方式的一次全面革新,它影響的不僅是出租車行業,對于各行各業來說也是一種挑戰和機遇。但是網約車本身存在的問題是不能忽視的,如何趨利避害,使它發揮它應有的功能,更好地為全社會服務,是需要我們重點關注的。政府在管制過程中,要針對網約車自投入以來出現的以及未來可能有的問題進行全面規劃,但是,在管制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現了政府的手伸得太長、管得過多這一現象,沒有給予市場以一定的靈活度。這樣就限制了網約車車相對于傳統出租車的方便靈活這一顯著優勢。從現已出臺的部分地方政策來看,政府對司機的戶籍、駕照頒發地、車輛硬件要求、價格等方方面面進行了硬性要求。有些條件甚至過于苛刻,稍顯地方保護主義的色彩。給網約車以合法地位,加強網約車監管與監督,才能杜絕網約車亂象,才能讓網約車在法治的軌道內運行,為民眾提供更優質的服務。要給網約車足夠的自由空間,政府做好自己的監管責任就可,不能把手伸得太長,把政府無形的手與市場有形的手相結合。
(三)強調網約車平臺的法律定位與法律責任。《暫行辦法》將平臺視為網約車的經營者,并在第23條要求網約車平臺公司承擔承運人責任,為乘客購買承運人責任險等保險。在網約車服務環節中,網約車平臺因控制能力強而具有優勢地位使其自然成為整個監管的重點與關鍵。
有觀點認為平臺公司是交通出行信息提供者,起著中介的作用,即為租車服務供應商與乘客提供信息媒介服務,故不應承擔作為承運人的責任。并且在現行交通運輸法律法規中,對出租汽車經營者也只規定購買交通強制險和第三人責任險等保險,作為一種新型出租服務的網約車同樣無須為乘客購買保險。基于避免因法律責任關系不明導致賠償亂象和保護乘客出行安全的考慮,應發揮平臺優勢,要求其承擔承運人責任。這也有利于加強行業自律。網約車平臺公司負有的法律責任有:事前審核義務,即審核網約車車輛營運資質、駕駛員從業資格;事中購買承運人責任險等相關保險、維持服務品質并提供投訴渠道;事后協助解決消費糾紛;相關服務信息處理與保存義務。增強網絡平臺的責任意識。
大體而言,各項政策的相應出臺,預示著網約車合法以及并入正軌的道路近在眼前,同時也表明改革以及各項管制趨于規范。在互聯網日益普遍以及發達的今天,互聯網確實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便利,尤其是21世紀以“互聯網+”這一模式極大的方便了人們的生活。網約車的出現,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出行方式以及出行體驗。雖然在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現了諸如黑車、暴力糾紛以及拒載等現象,但是不可否認,網約車仍然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向我們宣示著它的廣大前景。在法律以及各項政策不斷完善出臺的大背景下,網約車即將實現突破重圍,走向光明。
[1]李冬新,欒潔.滴滴打車的營銷策略與發展對策研究[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1.
[2]侯登華.網約車規制路徑比較研究——簡評交通運輸部《網絡預約出租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1.
[3]侯登華.共享經濟下網約車平臺的法律地位.企業家日報,2016.09.
[4]康勁.蘭州網約車管理細則引發“激辯”[N].工人日報,2016-08-18(04);戴先任.網約車地方細則不要“新瓶裝舊酒”[N].人民代表報,2016-08-30(01);李苑.網約車合法近一個月地方細則落地難[N].上海證券報,2016-08-26(02).
董麗敏(1993-),女,漢族,河南平頂山人,長沙理工大學,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
F572;F
A
1006-0049-(2017)16-009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