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曼
堪輿學說的生態倫理價值
張 曼*
新疆師范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7
在當今時代,惡劣的環境問題一直困擾著人類,而堪輿學中蘊含的富有啟示性、智慧性的生態資源可以為解決當今生態問題提供一定的幫助。堪輿學,是研究居住環境的學問。經由兩千余年的傳承,直至今日它依然對當今社會有著一定程度的影響。將堪輿學蘊含著豐富的生態智慧與當今生態問題相聯系,為我們當今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提供了一些寶貴的理論資源,指導人們樹立正確的生態倫理觀。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天人合一”思想與順應尊重自然的“道法自然”思想等。借鑒堪輿學的生態智慧來引導人與自然、社會協調有序的發展,為建設生態文明提供理論基礎,對建立生態文明社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提供了一定的理論資源與參考。
堪輿;生態倫理;生態文明
隨著當今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人類的生態環境隨之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生態環境破壞所帶來的危害已日益危及到人類的生存,這種現象令人們開始深刻反思。人類對環境保護意識也越發的深入與強烈,人類逐漸認識到解決環境污染、生態失衡問題還應借助于倫理思想的指導,妥當有效地處理好人與自然以及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關系,使人們發自內心的尊重與保護自然,生態危機問題才能更有效的得以解決。如今,生態問題已不再是單純的環境問題,而是和人類的發展、社會文化的發展與自然的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在環境問題日益嚴重、人與自然關系已經非常激化的今天,深入挖掘堪輿學說所蘊涵的生態意蘊,可以為我們尋找解決環境問題的答案提供有益的啟示。
“堪輿”,即是“風水”,又稱“形法”、“青囊”、“相宅”、“卜宅”等等,是古代普遍盛行的相地、相宅術。王其亨學者對堪輿學說有較為準確的認識,他認為:“堪輿學說就是審慎周密的考察自然環境,順應自然,有節制的利用和改造自然,創造良好的居住環境,以臻向天時、地利、人和諸吉咸備,達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1]因此,堪輿學說是研究如何使人居環境順應于自然的學問。“天人合一”思想不僅是我國傳統堪輿文化的重要的理論基礎,更是其思想的核心。正如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曾說的:“天人合一是東方思維模式最高最完整的體現,天人關系就是人類與大自然的關系。在承認整體概念和普遍聯系的基礎上,強調人與自然合為一個整體,構成天——地——人一體的理念模式。”[2]它忌諱自然環境被毀壞,注重人類對自然環境的感應,是追求人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的狀態。堪輿學說中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是對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整體觀念的表現,這也是堪輿學說生態倫理的智慧意蘊的體現。
堪輿學理論基于悠久的農業文明的歷史經驗和智慧的沉淀,認為自然有其自有的規律法則即“天道”。在我國傳統堪輿文化中,認為“天”是至高無上的存在,是神性的存在,是世界萬物的生命之源。人應該對“天道”無條件的、絕對的服從與順從。因此,堪輿學說為順應“天道”,以“陰陽、生氣、五行、八卦”為基本原則,并且自有一套相對較完整的勘察體系與測量工具,還有許多的在實踐過程中需要遵守的準則,甚至是有一些禁忌,這些準則與禁忌使堪輿文化的實踐活動能過合理且有效的進行。堪輿文化作為一種傳統的中國文化流傳至今,其宣揚的優秀且合理的生態理念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中不斷的細化與成熟,其中的某些理念也依舊為現代社會所沿用與遵循。堪輿學說的生態倫理觀所提倡的是:人必須尊重自然,遵從自然規律,不可違背自然規律。堪輿學說所蘊涵的有關生態倫理的價值理念,對保持自然生態平衡,保護生態環境,發揮著極其重要作用。對于我們當今的生態文明建設、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更是富有啟發性的作用。
堪輿學強調與追求“天道”與“人道”的和諧與統一。“天道”是世間萬物運行的基本法則,而“人道”是“天道”的延伸,是人類應恪守與遵從的行為規范與道德準則。因此,“天道”與“人道”對人們的要求是相一致的,是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應遵循的行為準則。“堪輿學說認為,人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道德準則與行為規范即“人道”,都應順從“天道”。不能違背天道做事,更不能毀壞自然。要正確認識和順應天道,并加以利用與合理的改造自然,最終達到天人合德至善的境界。生態問題是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問題,并且只能是由人自己來解決的。因此,生態學不僅是理論問題,而且也是實踐問題。在實踐中,堪輿學說對于“天人合一”的追求,實際上就是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當今社會應是在追求“天人合一”、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生態倫理觀念的引領下,協調天人關系,實現人、自然、社會的三者共同和諧發展。
二、樹立尊重自然的觀念,規范人的道德行為,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現代社會中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矛盾沖突越來越激化,人類漸漸開始反思在處理自然環境的問題上是否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方式與做法,重新深入挖掘與理解傳統堪輿學說中蘊含的豐富的倫理價值,希望從中得到一些啟迪,指引人們更好的與自然相處。首先,堪輿學說中所闡發的“道法自然”,即是指人類要順從世間萬物的一切規律,不能違背與破壞它。人若是能夠以這種態度去生活,人與大自然也就自然地建立和諧共生的關系,自然也就形成其樂融融局面。“在中國傳統的審美思想中,人與自然是統一的,萬物生命間是息息相通的,處在相互對應的有機聯系中,存在于統一的生命過程中。”[3]堪輿學說也認為自然界是一個有機的統一體,人與自然也是統一的。其次,在堪輿學看來“天人合一”是指人類對自然規律的遵從與運用,是追求人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的狀態。尊重與遵從自然規律就是在踐行“天人合一”理念的表現,是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的基本條件,更是使人類自身實現和諧發展的基本保障。堪輿學是非常忌諱自然環境被毀壞的,認為自然生態是否處于健康、平衡的狀態,是人類自身是否踐行道德價值的現實寫照。我們之所以制定道德標準,規范行為活動,正是為了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生態系統的相協調發展的良性模式,這是堪輿學生態倫理觀的合理外延,并且為實現和諧提供了可參考的道德啟示。充分體現了堪輿學并不認為人與自然是相對立的狀態,人也不是自然的征服者。認為人與自然是相容共生的,提倡友善和諧的生態觀。在堪輿學中,“道法自然”作為基本的行為原則,被廣泛的為人處事乃至治理國家以及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問題,成為堪輿學說處理人與自然關系所奉行的基本原則。“道法自然”要求人在與天地自然的相處中,以“自然無為”的方式,順應天地自然的自然而然。從生態倫理學的角度看,堪輿學的“道法自然”包含著豐富的生態思想,對于更好的保護自然環境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堪輿學所提倡的是人要對大自然懷有一顆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順應自然,遵從自然規律,如果違背自然就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要順應天地自然,要保護天地自然,與天地自然相和諧,這些思想與現代生態學的基本主張是一致的。這種智慧而又具有現實意義的觀念,值得傳承與宣傳,使人人都樹立尊重自然的意識觀念與立場。只有把尊重自然作為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的根本準則,人類才可能加快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的步伐,走向可持續發展之路。因此,堪輿學的生態觀不只是單純的提倡與要求人們保護自己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它更重要的是要塑造人們形成道德自律精神,增強環保意識,促進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同時還要求人們要尊重自然規律,提升人們優化生態環境的能力,形成自然環境與人類良性、健康發展的模式。
三、加強人們生態倫理意識的培養,樹立完整生態觀,建設和諧社會
堪輿學的生態觀追求的目標是自然界本身的和諧、人和自然關系的和諧、及人類社會環境本身的和諧。維持和諧的關系就會給人們帶來吉兆;相反,則是災難。堪輿,它以兇吉去判斷與人相聯系的自然和建筑環境,是存留在民間和人心之中平易化的信仰。俞孔堅在《景觀:文化、生態與感知》一書中,稱風水學說為“通過對最佳空間和時間的選擇,使人與大地和諧相處,并可獲得最大效益、取得安寧與繁榮的藝術。”[4]可見堪輿學在一定程度上是有著科學內涵和現實意義的。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與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也越發的關注與注重自己身心的健康。人居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人類的身心健康,因此,良好的人居環境對人類自身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而關注人類身心健康的人本理念正是整個堪輿思想寶庫中最核心的思想。因此通過對汲取堪輿學理論中的積極因素,將自然環境適度合理地運用與改造,使生態人居環境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
“生態倫理建設就是要將道德延伸到自然界,通過協調各方利益,規范人類的環境態度和行為,重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從而保證人類整體事業的繁榮。”[5]由此可見,生態倫理建設的意義之重大。生態倫理的建設關乎于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因此加快對生態倫理建設的步調。與此同時,它還提醒與警示人類在改造現實世界的同時,要注意考慮自然環境的因素,要主動改善與調節人與自然之間的聯系,進一步形成合理有序的生態運行機制,最終創建出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諧社會的構建不僅僅只是形成人與人之間的良性互動,更重要的是要實現人與自然環境的良性發展。生態倫理從整體有機的思維方式出發,對傳統的人與自然關系進行了深刻的反思。要想盡快地擺脫嚴峻的生態危機,這需要喚醒全民的危機意識,將保護自然的觀念化入人的思想和行動中去。生態倫理能夠喚起我們的生態良知,激發潛藏于我們內心的生態危機意識,提升個人品質和道德情操。可見,生態倫理所提倡的與自然和諧共進的倫理思想及其所倡導的道德規范對社會全面、持續、穩定發展有重要的教育、激勵功能;生態倫理作為一種價值取向,具有內在的控制功能,對人們的行為活動有一定的約束作用。生態倫理試圖向人類傳達與闡述,人類對保護自然環境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用人們內心的道德自律精神來規范自身的行為。生態倫理思想能夠較為全面的向人們傳達生態的自然觀、世界觀、價值觀、文化觀等理念,有利于加深人們對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這一舉措的認識與理解,從而加快建設和諧社會的步伐。
人與自然的和諧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和基礎,而當今社會人與自然的矛盾日益凸顯。這種狀況更加迫切的要求我們加強培養人們的生態倫理意識,樹立科學的生態觀。加大對生態文化的宣傳力度,大力推動傳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價值觀、生態倫理觀和環境道德觀。引導人們樹立環境保護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念,積極普及生態知識、倡導生態文明,要充分發揮生態倫理觀對人們思想意識的指引作用。要將對人們進行生態倫理觀的教育作為全民的終生的教育工作去看待,將生態意識提升到全民意識的高度,使生態意識深入人心,落實在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
堪輿學是一門關于“環境選擇”的學問,為人們選擇理想、健康的人居環境提供參考與建議。堪輿學說中所蘊含的生態倫理思想,能夠為當今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參考的理論資源。堪輿生態觀是人類解決人與自然關系問題的智慧性成果,它倡導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規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思想。堪輿學說始終以追求與塑造人類理想的生存環境為目標,這一目標也正是人類在生存與發展的過程中永恒追尋的主題。因此,堪輿學說的生態觀引發了人們對生態環境的反思與思考,豐富了人類的生態倫理觀,有利于人類重塑正確的生態倫理價值觀。同時堪輿學說對中國傳統自然觀、環境觀的發展所作出的巨大貢獻,都值得被借鑒與學習。我們應積極探索并應用堪輿學說給我們留下的智慧財富,深入挖掘與發揮其積極合理的因素,將其應用于解決生態問題之中,在現實社會中不斷發揮其獨特的價值,讓人們找到一種回歸自然的生活方式,創建和諧的人居環境。
[1]王其亨.風水理論研究[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8.37.
[2]季羨林.人文地理學和天人合一思想[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14.
[3]朱志榮.中國審美理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06.
[4]俞孔堅.景觀:文化、生態與感知[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32-34.
[5]周蘭珍.中國生態倫理研究的三個關鍵[J].江海學刊,2007(6).
張曼(1994-),女,新疆吐魯番人,新疆師范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宗教學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宗教文化。
B
A
1006-0049-(2017)16-009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