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玲
論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加強民族團結教育的重要性
王 玲*
哈爾濱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之間的團結、民族關系的和諧關系到國家的穩定和統一;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們黨開展經濟工作和一切工作的生命線,是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各項事業得以順利發展的思想保證,也是將各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繼續向前推進的思想手段,新形勢下加強民族團結并在民族團結教育中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作用對于維護和發展人民根本利益、保持社會穩定團結、筑牢各民族思想防線、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繁榮富強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都具有重大意義。
思想政治教育;民族團結教育;社會穩定;重要性
民族問題是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民族團結是解決民族問題的核心,是國家政治穩定、思想穩定、秩序穩定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團結還是一種精神,一種思想整合力量,它對凝聚人心,整合社會起著重要作用,面對當前日益復雜的國內外環境,運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方法加強民族團結教育勢必為民族團結教育帶去新視角和新方法,從而為促進民族關系和諧、增強民族凝聚力、傳承民族文化、維護社會穩定及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
一、在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加強民族團結教育是新形勢下拓展民族團結教育新視角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們黨的優勢和優良傳統,在我國社會革命、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體現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價值;毛澤東指出:“我們承認總的歷史發展中物質的東西決定精神的東西,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但是同時又承認而且必須承認精神的東西的反作用,社會意識對于社會存在的反作用,上層建筑對于經濟基礎的反作用。”①思想是行為的先導,在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研究加強民族團結教育的問題,不僅為解決民族團結教育提供了有效建議和途徑,更是在理論上豐富和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研究民族團結方面的理論內容。
我國在長期的理論與實踐過程中形成了許多針對民族團結教育的有效經驗及措施,但目前還沒有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研究加強民族團結教育對策的相關理論,當前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下,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在民族團結教育中發掘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并在民族團結教育中發揮重要作用,在鞏固各民族思想防線的同時也豐富和發展了我國民族團結教育的工作方法和內容,為我國民族團結教育事業提供新視角和新方法。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加強民族團結教育是傳承與發展民族文化和促進各民族大團結的需要
民族大團結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保證,“為了防范境內外敵對勢力的分裂破壞活動,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加強對全社會的民族團結教育在當今尤為重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民族團結教育就是要對全社會加強黨的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國家民族法律法規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教育。”②在當前多元文化背景下,由于民族信仰和習俗等差異使民族傳統文化和普適文化發生激烈碰撞,我國民族團結教育將面臨新的挑戰和問題;我國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了各具特色、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中國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共有精神財富。中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包含著豐富的優秀倫理道德、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思想,體現著少數民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價值取向,將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民族團結教育中,“可實現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有效抵御外來文化滲透,提高我國文化的民族凝聚力和競爭實力。”③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內容十分豐富,經過多年的努力,許多少數民族文化的積極要素已經得到發掘,許多民族文化遺產得到了保護,這些整理出來的積極文化要素已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資源,在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探索加強民族團結教育問題,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促進民族文化傳承和發展,也在促進民族團結的過程中收集和整理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讓民族團結教育工作更好地開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加強民族團結教育是為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創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的現實需要
民族團結是保持社會穩定的前提條件,沒有民族團結就沒有社會穩定,沒有社會穩定,國家其他各項事業就無法順利進行,馬克思在《暴力在歷史中的作用》一文中指出:“只有全民族的聯合力量才能變分裂的危險。”“沒有民族的統一,民族生存只不過是一個幻影。”各民族的團結友愛造就了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和繁榮富強和國家的穩定發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靠的就是各民族的團結友愛,這是中華民族不斷前進的力量源泉,在當今世界民族紛爭加劇、我國民族問題日趨復雜的大背景下,危害民族團結的潛在因素和國內外分裂勢力及分化活動依然存在,如烏魯木齊“7.5”事件,昆明火車站“3.01”事件、烏魯木齊火車南站“4.30”暴恐事件等都對社會穩定和人民生命財產構成了威脅,不利于我國民族團結、穩定和發展,這些問題是我們增強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影響因素,列寧曾指出:“一切民族的完全平等和密切親近是民族融合的前提,要實現民族融合,各個民族間必須首先建立起平等團結互助友好的民族關系;任何民族壓迫、歧視、不平等,都會增強民族間的隔閡和不信任心理。”④因此我們必須在民族團結教育過程中注重開發和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讓思想政治教育包含民族親和力和較強認同度,使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在民族團結教育中得到高效利用,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提供一個重要研究視角和實踐途徑,有利于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鞏固和加強民族團結,從而使各民族間關系更加和諧,對于促進民族團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9月28日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針對民族問題作了重要講話,他表示“處理好民族問題、做好民族工作,是關系祖國統一和邊疆鞏固的大事,是關系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的大事,是關系國家長治久安和中華民族繁榮昌盛的大事。全黨要牢記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一基本國情,堅持把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作為各民族最高利益,把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凝聚起來,同心同德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⑤;2015年9月30日,習近平會見基層民族團結優秀代表時提出“民族團結就是各民族人民的生命線,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做民族團結重在交心,要將心比心,以心換心,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共同維護民族團結、國家統一,”⑥充分表明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民族團結教育問題的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作用,在于“能夠幫助和引導人們樹立進步的理想、信念,提高人們的思想政治覺悟,激勵和調動人們的工作積極性,因而能夠為經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提供精神動力。”⑦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加強民族團結教育,應當從思想政治教育視角來把握民族團結教育問題,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在促進民族團結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發展,維護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動力和保障。
[ 注 釋 ]
①毛澤東.矛盾論(1938年8月)[A].毛澤東選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300.
②胡凱,劉勛昌.論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民族團結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
③王姍萍,李資源.論中國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在民族團結教育中的當代價值[J].貴州民族研究,2012(6).
④習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的講話[R].2014-9-28.
⑤習近平.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6年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R].2015-10-1.
⑥金春明,許全興,陳登才,郭德宏.毛澤東思想基本問題[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1:204.
⑦金春明,許全興,陳登才,郭德宏.毛澤東思想基本問題[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1:204.
[1]毛澤東.矛盾論[A].毛澤東文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2]胡凱,劉勛昌.論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民族團結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
[3]列寧.關于自決問題的爭論總結[A].列寧選集[C].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王姍萍,李資源.論中國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在民族團結教育中的當代價值[J].貴州民族研究,2012(6).
[5]習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的講話[R].2014-9-28.
[6]習近平: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6年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R].2015-10-1.
[7]金春明,許全興,陳登才,郭德宏.毛澤東思想基本問題.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1:204.
王玲(1989-),女,回族,云南昆明人,哈爾濱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民族團結教育。
D633;D
A
1006-0049-(2017)16-01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