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晴晴
簡析我國網民道德素質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對策
姚晴晴*
北京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44
由于網絡的匿名性和高自由度;網絡中的群體心理;網絡成為宣泄平臺;現實社會缺乏意見表達通道的原因,網絡暴力現象時常發生,也反映網民道德存在的問題。為此,通過建立網絡道德教育體系,倡導網民道德自律;培養論壇“意見領袖”,創辦積極向上的網絡社區;建立新的宣泄平臺,避免不良情緒的聚集;拓寬訴求表達途徑,引導網民理性表達的方式來引導網民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共同創造更加綠色健康的網絡平臺。
網絡暴力;網民;道德素質;群體心理
當前網絡化信息化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在網絡上進行各種資源共享和信息交流,生活因為有了網絡變得方便而快捷。但是不可忽視的是,近些年來網絡暴力現象時有發生,網民大量的口水戰,不道德的人身攻擊、不負責任的謾罵言論隨處可見。對社會產生了嚴重的不良影響,網民道德素質問題亟待解決。網民道德素質問題間接的反映出我國國民素質的問題,只是在網絡的虛擬世界中被放大化。
第一,蠻橫,惡意攻擊他人。一些媒體工作者為了盲目地去追求點擊率,有時候會夸大甚至扭曲事實。把一件普通的事件通過“加工、渲染”來吸引大眾的眼球,搏取關注度,從而獲得巨額的收益。網絡有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廣等特點,網民容易群起而攻之,人肉搜索力量之強大,足以要人性命。第二,人情冷漠,缺乏誠信。隨著網絡高度發展,各種網絡詐騙也以各種形式出現,假冒偽劣產品、虛假消息橫行。比如騙取轉發量,搏取大家的同情和捐款,以至于網民慢慢地變的麻木,變得冷漠。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度大大降低,對于惡性事件的發生抱著看熱鬧的態度,并把這種心理延伸到現實生活中第三,價值觀扭曲。網絡會時常出現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盛行的風氣,之前鬧得沸沸揚揚的“小學生炫富”“小學生化妝比賽”視頻足以反映網民內心價值觀的扭曲,小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在網絡世界中學到的不是知識,而是通過網絡去競相當“網紅”。網民的道德素質問題暴露的越來越嚴重。
(一)網絡的匿名性和高自由度
網絡作為一個虛擬空間,可以存儲海量的信息供人們使用和查找,同時它也是一個人與人之間交流和傳遞信息的平臺。網絡是社會角色的實驗室,在虛擬的網絡空間中角色的扮演是一種自我授權,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行事,而且不用為自己的行為負責。①網絡的匿名性和高自由度使得在網絡世界里,隨便一個人就可以注冊賬號,就像躲在黑暗中的影子,沒有道德和法律的束縛,導致網民在網絡世界中道德責任意識就變得非常薄弱,不考慮后果地去做一些違背道德倫理的事情。導致了網絡上的人情淡薄,互相針對謾罵,致使網絡暴力事件時有發生。
(二)網絡中的群體心理
群體的心理特點有:群體的易受感染性;群體的匿名性;群體的偏執與專橫。網絡暴力中,網民往往對某一事件發出統一的聲音,而與主流聲音不一致的言論往往遭到排斥和敵視。②在此借用一下“沉默的螺旋理論”,這一理論最早是德國女社會學家諾依曼提出的。她認為個人的意見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他人的想法,輿論的形成就是這種依賴行為的表現和后果。她以人害怕在社會上被孤立的心理為依據,提出一般人在表達自己觀點的時候要先感受一下“意見氣候”。如果自己的意見與大多數人的意見相同或者相近,便會更積極更大膽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如果發現自己的意見與大多數人不同,便會迫于無形的輿論壓力而趨向于保持沉默。所以,輿論的形成便成了一個:一方越來越大聲的疾呼,而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過程。
(三)網絡成為宣泄平臺
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各種社會矛盾比較容易被激化,人們生活壓力也在無形中不斷地增加。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現實生活中,人們承受的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工作壓力、學習壓力等,這種壓力不可能在現實生活中得到釋放的時候,人們就會選擇上網傾訴或者是宣泄。人們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壓力越來越大。無論是社會中的哪個階層,都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壓力。在網絡的虛擬世界中,網民可以把自己設定為任何一個角色,通過一些過激的行為來宣泄內心的壓力和痛苦。但是,這種不良情緒一旦得到聚集,就會出現“畸形”。
(四)現實社會缺乏意見表達通道
網絡的發展加快了我國人民的政治參與步伐,網絡成為人們自由思考和表達自己意愿的地方。由于現實社會缺乏意見表達通道,網民以“正義的代言人”身份進行對網絡暴力事件的主人公進行道德審判,做出一些非理性和過激的行為。③當今社會的貧富差距拉大,激發了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一系列矛盾,比如仇富、仇官心理。社會的不公正和不公平現象突出,降低了政府在人們心中的公信力。在現實生活中缺乏表達通道時,網民開始對于網絡上的不公正事件大肆評價,甚至以一種傷害他人的方式來進行道德審判。自認為自己維護了社會道德與公正,卻不知道自己正在違反社會道德。
(一)建立網絡道德教育體系,倡導網民道德自律
“慎獨”是儒家思想對個人內心比較隱蔽的意識、情緒進行管理和自律的一種修養方式。在儒家經典《大學》和《中庸》中都曾提出:“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從最隱處最能看出人的品質,最微小處最能顯出人的靈魂。“慎獨”要求人們修養自己明凈無欺的善性,不論在何時何地,即使在法律、道德達不到的地方,旁人看不見的地方,也始終保持誠信的心態,不做自我欺騙的虧心事。網民是網絡世界的主體,應該把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平時的網絡教育中,提高網民的自律能力。只有提高了自身的道德素質,才能做到“無堅不摧”。
(二)培養論壇“意見領袖”,創辦積極向上的網絡社區
人們主動選擇信息的行為往往遵循一種權威性仍將在網絡中發揮作用,當網絡上出現大量虛假信息和極端言論時,很多人無所適從,他們對于權威評論的依賴會更加強烈,更需要意見領袖;“意見領袖”這時能夠充分發揮引導作用,將網絡輿論引向正確的方向。網絡“把關人”缺失導致虛假網絡信息泛濫。網絡世界更傾向于自治,也就是說自治的效果會遠遠好于通過強制的手段去遏制。網民本來是通過互聯網資源共享,互相交流的善良的個體,論壇“意見領袖”和積極向上的網絡社區無形中引導這網民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形成一股“正能量”。
(三)建立新的宣泄平臺,避免不良情緒的聚集
我國完全具備著各種創新能力,從網絡中的App就可以看出。這種創新能力不僅給網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而且也豐富著網民的生活,帶來各種消遣娛樂方式。這種娛樂式的App在一定程度上也緩解了人民在現實工作和生活中的壓力,也算是一種宣泄的平臺。但是,針對網絡暴力現象我們更需要創新出更有著深層次教育意義的網絡平臺。就好比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喜劇電影,絕不只是在它能夠給人帶來多少笑點,而是在一陣輕松愉悅的開懷大笑之后,最后的主題能不能升華到一定的高度,讓人受益匪淺。其實可以創建一個兼具娛樂性和道德教育意義的網絡平臺,在潛移默化中提升網民的道德素養。
(四)拓寬訴求表達途徑,引導網民理性表達
隨著各種網絡暴力事件的發生,國家也出臺了相應的政策和法規,新浪微博聯合公安部推出的“全國辟謠平臺”正式上線運行,網絡實名制也在慢慢地進行中,一切都在像更好的方向發展。但是,法律和道德有些情況下是有界線的,作為法律法規來說只是從外部又加了一把鎖而已。網民的道德素質問題和網絡暴力產生的內在原因更值得我們去深思,必須從根本上和深層次去解決。互聯網的發展無疑加快了政治民主化進程,國家的制度必須跟上民主化進程,在此基礎上拓寬訴求表達途徑。盡力專門的意見收集機構,認真聽取網民對社會的監督權的表達,并及時的給予答復。由此可以減少因缺乏表達渠道而引發的網絡暴力問題。
總之,網絡世界和現實世界都是需要道德和法律的監管,近年來的網絡暴力現象和網民道德素質的下降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我們需要用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加強傳統文化建設來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從而優化網絡環境。建立網絡道德教育體系來對網民的道德進行系統的教育。實行網絡實名制來監督和提醒網民,從而增強網絡中的責任意識。媒體做好把關工作,從事實的角度去報道事件和問題,相信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綠色網絡指日可待。
[ 注 釋 ]
①戚鳴.網絡暴力與道德“普世主義”[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1(5).
②陳哲.中國網絡群體時代下的網絡暴力[J].社會發展,2009(97):70.
③侯瑞雪.公民法律意識視角下的網絡暴力[J].河北法學,2011,29(6):67.
[1]戚鳴.網絡暴力與道德“普世主義”[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1(5).
[2]陳哲.中國網絡群體時代下的網絡暴力[J].社會發展,2009(97):70.
[3]侯瑞雪.公民法律意識視角下的網絡暴力[J].河北法學,2011,29(6):67.
[4]戴維·米勒,等.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修訂版)[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745.
姚晴晴(1992-),女,河南焦作人,北京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F
A
1006-0049-(2017)16-01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