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鈺
我國就業歧視法律規制問題探索
郭 鈺*
山西財經大學,山西 太原 030006
將就業歧視的概念做出界定;分析我國現行《勞動法》和《就業促進法》對就業歧視所做規定以及存在問題;探索了《反就業歧視法》出臺的必要性,并且提出了相應的立法建議。
就業歧視;法律規制現狀;反就業歧視法
我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就業問題一直以來就屬于會影響國計民生的重要部分,而就業歧視問題又是此部分中的關鍵一環。那么何為就業歧視?通常我們認為它是指在沒有合法合理原因的情形之下,基于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戶籍、健康狀況等原因,采取區別對待從而侵害勞動者合法權益的行為。
目前在我國,勞動者在就業領域遭遇不公正待遇之后,通過司法途徑想要解決問題的時候,能夠運用到的法律主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針對到具體個案時,在《婦女權益保障法》、《殘疾人保障法》等一系列小法中,也可以零星找到相應的法律依據。之于單行的《反就業歧視法》,雖有立法意向,但并未實際出臺。
(一)現行法律具體規定
1.《勞動法》之就業歧視規制
該法第三條就首先從宏觀角度明確了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緊接著在促進就業這一章中點明了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是勞動者在就業時不受到歧視的因素。同時表示在錄用職工的時候,婦女享有與男子平等的就業權利。
2.《就業促進法》之就業歧視規制
相較于《勞動法》,該法在提到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和自主擇業的權利以及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是禁止作為歧視的緣由之外,對于就業歧視的法律規制又更為詳細一些,并且在第三章公平就業的章節中,專章對就業歧視類型及其限制要求等作出規定。第三章中,從各級政府、用人單位、婦女、民族、殘疾人、傳染病病原攜帶者、農村勞動者等不同角度出發,強調了不得就業歧視,并且要多方努力創造公平就業的環境。若違反該法規定,實施就業歧視的,勞動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而實施就業歧視的主體,造成勞動者財產損失或者其他損害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構成犯罪的,會被追究刑事責任。
(二)現行法律存在問題
從《勞動法》以及《就業促進法》中的規定我們不難看出,現行法律之規定其實是相當簡略的,勞動者在實際司法應用中就會存在較大困難。雖然《就業促進法》又相應增加了新的歧視情況,但是應對經濟、文化等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肯定是遠遠不夠的。具體而言:
1.立法較為分散。上文中已提到,我國現在還未出臺單行的《反就業歧視法》,除去《勞動法》和《就業促進法》,對于就業歧視的相關規定還分散于《婦女權益保障法》、《殘疾人保障法》、《傳染病防治法》等法律中。但是我們必須要看到,這些法律所涉及到此問題的條文都屬零星狀,勞動者在司法實踐中運用其實是非常不便的。
2.條文規定不完善。現行法律中不少內容都在進行著重復規定,但若想適應快速發展的新形勢,很多內容的規制又不夠全面、完善。同時在條文中對于責任的承擔、救濟的途徑規定的都相當簡略,而且多是原則性的條文,基于此可操作應用性就大大降低了。
3.舉證責任分配不夠合理。司法實踐中,通常將就業歧視案件歸為民事爭議案件進行審理,于是乎也就適用了“誰主張,誰舉證”民事訴訟原則。關鍵證據往往是在訴訟中可以取得優勢地位的重要因素,而勞動者在勞動法律關系中本就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無法提供用人單位歧視自己的證據使得作為原告的勞動者常會承擔敗訴的風險。
4.懲戒力度不夠。用人單位在法律已經明文規定了責任承擔的前提之下,仍舊“鋌而走險,知法犯法”,實在是因為現行法律對于其賠償數額的規定較低,懲罰力度不夠,無法起到一個懲戒的作用。
(一)立法必要性
現今社會,越來越多的就業歧視事件通過不同的媒介進入到我們的視野中,引發群眾熱議。不少用人單位的招聘啟事中已明目張膽適用歧視條款,同時相關訴訟案件也是層出不窮,都充分說明了歧視現象在我國的就業市場已經相當嚴重了。
基于上文中我們針對現行法律之于就業歧視的諸多問題,單純通過對《勞動法》與《就業促進法》等進行修改、增補是遠遠不夠的,對于出現的問題無疑只能起到一個亡羊補牢的作用。所以出臺一部單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就業歧視法》,對此類問題進行系統化的規制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立法建議
1.明確就業歧視的認定標準。雖然我們現在對于就業歧視這一說法耳熟能詳,但其實法律中并未對其做出一個明確的界定,這對于用人單位的何種行為會被認為是就業歧視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是不利的。在單行立法中,我們首先應該確定的第一個法律問題就是就業歧視的認定標準,表明其構成的基本要素。而這對于勞動者進行取證都是至關重要的。
2.拓寬就業歧視的相關類型。隨著社會的發展,就業歧視的類型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那么更為合理的立法模式就是列舉式與概括式相結合,同時寫明兜底條款。以現有條文為基礎,增加現在已經出現的就業歧視類型,預測未來可能出現的其他狀況。
3.將司法救濟過程中就業歧視問題的舉證責任進行合理化分配。不再局限于“誰主張誰舉證”,勞動者與用人單位都要去承擔相應份額的舉證責任,減輕勞動者的維權成本與負擔,從而保證司法機關查明事實真相。
4.加重就業歧視的法律責任與違法成本。這不僅要包含發生就業歧視的用人單位承擔的責任更加多元化,根據不同情形,涉及到民事責任、刑事責任,甚至行政責任,而且包括其進行賠償的數額加大,增加其違法成本。
[1]王哲.反就業歧視的法制化探求[J].理論與現代化,2016(6):105-111.
[2]韋鳳泉.中國就業歧視典型類型、原因及對策探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0(22):114-116.
[3]李雄.我國制定反就業歧視法的若干問題研究[J].清華法學,2010(4):24-37.
[4]龐鐵力.勞動權的平等保護及禁止就業歧視的法律思考[J].法學雜志,2012(3):118-123.
[5]王哲.論我國反就業歧視的立法困局與出路[J].法制博覽,2017(1):217-218.
郭鈺(1990-),女,漢族,山西太原人,山西財經大學,法學碩士,研究方向:民商法學。
D
A
1006-0049-(2017)16-012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