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喆
馬克思的人道主義思想研究
王 喆*
西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人道主義誕生于文藝復興。倡導“關懷人,尊重人,以人為中心”的世界觀,主張“人格平等,互相尊重”。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期間,人道主義概括為“自由、平等、博愛”,在當時反對封建和反宗教統治中發揮積極作用。馬克思的人道主義思想是基于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學說的人道主義,是維護無產階級尊嚴和權利的學說,與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相似,但存在本質區別和對抗性,對當今人類世界的發展有重要意義。
人道主義;西方的人道主義;馬克思的人道主義
15世紀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其人道主義思想是徹底的文藝復興的精神,是反對封建主義教會專制,學習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文化教育,讓個人才智得到發展的人道主義精神。期初的人道主義是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啟蒙運動思想家用人道主義反對封建制度的非人統治,視民主主義才符合人性。空想社會主義繼承人道主義,視資產階級統治工人階級為非人性,只有社會主義是人道主義。19世紀,人道主義是資產階級鞏固資本主義制度的武器。在資產階級革命動力喪失及無產階級革命運動興起,人道主義失去資產階級意義。現代西方思想家未摒棄人道主義,此時的人道主義蘊含虛無主義與悲觀主義色彩,出現空想和停滯狀態。人道主義演變而來的馬克思主義,其開創者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改造資產階級人道主義,重視人本身的自由價值,通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達到人道主義。
馬克思和恩格斯經歷從民主主義轉為空想社會主義,在1842年前后,他們在哲學上從唯心主義轉向唯物主義,此唯物主義限于自然觀,其歷史觀仍是唯心主義。政治上從民主主義轉為社會主義,此時空想社會主義者的人道主義異于民主主義者的人道主義。對馬克思而言,人道主義非人的異化論,是人的勞動異化論。馬克思以勞動為人的本質,用人道主義方法論證社會主義,未擺脫唯心史觀,停留在空想社會主義中。突破精神性理性過渡至物質性實踐勞動為馬克思和恩格斯從唯心史觀到唯物史觀架起橋梁。當馬克思和恩格斯發現生產活動中生產力和交往形式的矛盾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時,唯物史觀和科學社會主義呈現出來。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從人道主義歷史觀轉向唯物主義歷史觀和空想社會主義轉向科學社會主義的過程。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道主義非一般的人道主義,其理論未浮于表面,是處理社會生活和人際關系的人道原則。
從社會形態的發展和階級運動的歷史來看,人道主義是被壓迫階級反抗壓迫階級的思想武器,通過抽象意識形態的論辯和具體階級形式的斗爭,獲得自由人的永生。為人的解放和發展,由本階級提出益己的人道主義。資產階級人道主義如此,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也不例外。
馬克思的人道主義非孤立存在,通過反思、發展和完善漸成意識范疇。基督教時代,人由靈魂和身體主導,人類學的注意力在神學上;費爾巴哈保留神學觀念,認為人是抽象的思辨意義上的人;馬克思認為人是具體和實踐的人。《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提到自然給動物選定生存范圍,動物不敢超越范圍,不能想其它范圍的存在性。神給人權限,賦予人自主選擇存在。人類依托異化的人——神,征服自然和動物,這是人道主義的根源。馬克思辯證對待此問題,“能這樣選擇是人比其他生物遠為優越的地方,但是這同時也是可能毀滅人的一生、破壞他的一切計劃并使他陷于不幸的行為。因此,認真地考慮這種選擇——這無疑是開始走上生活道路而又不愿拿自己最重要的事業去碰運氣的青年的首要責任。”[1]體現當權者借神之名和不滿法定權力,要求非法定人的內容,此形式喪失現實性,抽象化,暴露他們純粹的野蠻性。表現出人擁有權力后肆無忌憚的束縛人的自由,輕視人的物質本性轉向輕視人的觀念本性,強制人服從超倫理和超自然的權威,人性的糟粕就此敗露。
恩格斯在《致馬克思》中指出“費爾巴哈的‘人’是從上帝引申出來的,費爾巴哈從上帝進到‘人’,這樣,他的‘人’無疑還戴著抽象概念的神學光輪。”[2]馬克思的人的社會性登上舞臺,較之前的神理性,將人逐漸從自然中剝離,回歸人的理性本源。將個人和國家的個人發生關系,與個人具有的國家特質聯系。黑格爾稱它們:“是以外在的和偶然的方式同這種特殊的人格本身相聯系。”[3]顯然,個體存在性的人是國家職能和權利的承擔者,應該按社會性考察,非按個體特質對待。并不是說人的理性達到現實性,是社會和國家的抽象概念達到現實性。此種賦予人的抽象概念通過社會團體和家庭體現于社會存在的特質。
《德意志意識形態》通過歷史發展使我們客觀看待人,歷史進程為人發展佐證,不孤立人的存在。無論人和神的對立,還是人作為資產階級工具,表明特定歷史時期人是世界卑微的部分。馬克思的人道主義通過歷史的人解放現實的人,這種解放是思想和歷史活動,與歷史過程中的生產力、科技和社會形態的發展有關。而真正要解放的是人的社會性,一定的生產力和科技水平推動上層建筑的社會形態,把人類歷史的社會形態同工業生產的歷史聯系起來是我們要面對的,使我們立足現實對待人。我們需要辯證看待社會形態,社會形態中階級支配著人。說明人存在的階級等級影響人的發展,讓我們看到人在階級中通過個人間的聯合勞動換來自由。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個人的發展取決同他互動的人的發展,這種發展是永恒的,個體擺脫不了前代的發展歷史,這種歷史決定延續至后代。而生產力的獲得、社會等級、自由程度和價值觀都相繼延續。此過程要辯證審視,以免個人落入自然性的泥潭。受資產階級壓迫的人道主義以不同的形態延續在社會中,之后消融于人道主義。工業革命的興起,存在嚴重的勞動供應者除自由的剩下勞動而已,其余都不能自己。科技帶來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縮短勞動時間,使勞動者有時間參與其它事務,人將得到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人道主義便屬于現實的人。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3.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13.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270.
王喆(1986-),男,漢族,陜西華陰人,西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哲學碩士,研究方向:政治哲學。
A
A
1006-0049-(2017)16-01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