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乃什
探析馬克思對思想史資源的利用、批判和超越
——以《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異化勞動”為例
張乃什
天津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天津 300387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簡稱《手稿》),是馬克思主義形成過程中的重要著作,馬克思在《手稿》中批判改造了德國古典哲學的異化概念,提出“異化勞動”理論,這一理論也成為《手稿》論述的核心范疇。本文從原著出發,通過對馬克思在《手稿》中對異化勞動范疇的解讀,試討論其對黑格爾、費爾巴哈等思想家異化論述的批判過程及這一著作在社會主義思想史語境中的位置,為當代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論述提供啟迪。
馬克思;異化勞動;思想史
在馬克思之前,異化就被啟蒙思想家作為論述的工具之一,格老秀斯、霍布斯等人的社會契約論思想中,異化思想被作為一種政治國家制度的構建模式加以論述。馬克思的異化理論是從國家問題開始的,在《萊茵報》工作期間,馬克思廣泛了解普魯士的社會現實,直接參與反對普魯士國家政治、維護民眾利益的斗爭。黑格爾哲學認為,普魯士國家是絕對精神發展的最高階段、國家與法規定市民社會。而在現實社會,普魯士國家是自由的敵對者、是維護私人利益的工具。馬克思還用異化的觀點和方法進行分析,進一步具體論證市民社會決定國家:國家和市民社會是相分離的,這種分離的根源要從人和人的本質出發。在私有制統治下,個人的生活方式和活動,使他們成為社會的例外,這種異化、分裂使人脫離自己的普遍本質,這種普遍本質,在私有制之下逐漸向特殊本質的異化,造成了國家和市民社會分離。要消除這種分離、要想實現人類解放,就必須將人和人本質的異化加以克服。馬克思《論猶太人問題》和《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這兩篇著作論述了宗教解放和政治解放的關系,認為實現人類解放,必須訴諸“物質基礎”。在這段論述中,馬克思已經開始涉及到私有財產和貨幣問題,但受費爾巴哈的影響,對異化的敘述局限于政治學和哲學領域,到1844年,馬克思將研究轉向政治經濟學,將異化和勞動結合起來,這個轉變是馬克思思想發展史上的重要環節,主要體現在《手稿》之中。
在《手稿》筆記本Ⅰ前三章,馬克思分別分析了工資、資本的利潤、地租,這三者是資本主義社會基本階級的三種收入來源。批判了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揭示了勞動和資本對立的經濟根源。在第四章“異化勞動”部分,馬克思進一步揭示了資本主義雇傭勞動的本質,在這一部分,馬克思通過歸納前三章對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批判,詳細闡述了異化勞動的四個規定,將異化勞動和私有財產的關系揭露出來。
馬克思在《手稿》筆記本Ⅰ第四章“異化勞動”部分是這樣揭示異化勞動的:“從資本主義的經濟活動、經濟事實出發,認為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不能解釋私有財產的事實。”馬克思認為,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難以說明資本主義的經濟范疇和規律,把需要說明的東西假定為一種具有歷史形式的事實。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馬克思先用“異化勞動”描述了一個勞動的產品和勞動對立的事實。工人在異己對象中的勞動產品,成為不依賴他的力量,以致出現勞動的對象化,表現為:對象喪失、被對象奴役。而勞動的現實化變成非現實化,占有表現為異化、外化。
馬克思從四個方面對異化勞動進行了分析:工人同他的勞動產品相異化,就是勞動對象化中的異化。工人在勞動中耗費的力量越多,反對自身的、異己的力量越強大。異化同時表現在生產活動和勞動產品中,因為產品是活動、生產的總結。若勞動的產品是外化,生產也是外化的活動。這種外化的勞動表現在工人的勞動不是自愿的勞動,在不勞動時舒暢,在勞動時不舒暢。
在從兩個方面考察了勞動的異化行為之后,從主客觀兩個方面進行了簡要歸納:主觀的方面就是勞動中的自我異化,客觀方面就是物的異化。從這兩個規定可以得出第三個規定:人同人的類本質相異化。
“類本質”曾被費爾巴哈多次使用。馬克思借用這個詞來說明人的社會本質,與動物不同,人是通過勞動,將自己的活動變成自己的意志和意志的對象。馬克思認為,人同他本身的勞動產品、他本身的活動、還有他的類本質相異化,所產生的后果,就是人同人相異化。人同本身對立,也同他人對立。
馬克思的結論是異化勞動的產物和結果是階級對立和私有財產。他以分析異化勞動為抓手找到了解答私有財產起源問題的答案,他認為“使至今沒有解決的各種矛盾立刻得到闡明。”我們可以通過異化勞動和私有財產兩個因素闡明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一切范疇,從這兩個因素出發對商業、競爭、資本、貨幣的探討,可以說是馬克思一生批判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初步構想。
三、馬克思異化勞動思想對思想家成果的利用、批判和超越
我們考察了《手稿》中的異化勞動思想的內容之后,需要思考是哪些因素造成了他這一思想的產生,他是如何將異化這一德國古典哲學的概念從哲學批判進到政治經濟學批判的,這就要考察馬克思對較早、同時期思想家的異化觀點如何進行利用、批判、超越的。
國內學者認為,黑格爾與費爾巴哈的異化論對馬克思異化勞動觀的產生產生了重要影響,這是馬克思異化勞動觀的主要理論來源。但布魯諾.鮑威爾的宗教異化思想對馬克思的影響也是不容否認的。
在黑格爾的理論中,異化的揚棄是否定之否定的辯證環節,這種揚棄是使外化回到自身的、對象性的運動,這種否定的辯證法在馬克思考察異化勞動時被吸取。而馬克思也揭露了黑格爾異化論的唯心主義本質。黑格爾絕對精神的異化的揚棄只局限在精神領域,而馬克思將其帶到現實生活中來,通過異化勞動揭示了現實中工人的異己化狀態。馬克思在《手稿》中關于異化和異化的揚棄的敘述,是同批判吸收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因素相關的。
馬克思在《手稿》中的異化勞動思想,也是馬克思對費爾巴哈唯物主義觀點的利用和改造,克服、超越其人本主義色彩的成果。費爾巴哈是從人本主義理解異化的,把異化思想作為宗教批判的觀點和方法。費爾巴哈認為宗教的基礎是人,上帝是人本質的異化,上帝的人格性就是人被異化的人格性,同黑格爾相比,費爾巴哈將人從精神領域拉回現實生活領域,從人本身尋找宗教的本質,這份貢獻應歸于費爾巴哈。馬克思超越了在費爾巴哈那里貧乏了的異化概念,從現實生產活動尋找異化勞動的原因。
關于從黑格爾、費爾巴哈到馬克思的異化理論,這里借用比較典型的陳先達教授的觀點,“從黑格爾、費爾巴哈到馬克思異化觀的變化,突出地表現在異化主體的變化上。”在黑格爾的異化概念中,異化主體是絕對觀念,他并不重視人;而費爾巴哈的異化思想主體是自然的人,然而盡管費爾巴哈從唯心主義到了唯物主義,但在他那里,異化主體變的貧乏化了,批判也只局限在宗教領域。馬克思在《手稿》中通過考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找到了真正的異化主體是“具體的人”,是勞動者。如果說馬克思超越費爾巴哈的過程,從哲學上就是從人本主義向辯證唯物主義跨越的過程,《手稿》處于這個轉變過程的重要環節。
此外,布魯諾.鮑威爾對馬克思的影響,也值得關注。其從異化批判宗教,將宗教與社會歷史相聯系的,他將異化思想看成“批判的武器”,其對宗教和封建制度的批判有進步意義。鮑威爾的影響,體現在馬克思在《手稿》中在敘述異化勞動概念時,在語段中仍然提及宗教的異化,馬克思正是在接受和改造其宗教異化思想基礎上,將異化深入到政治經濟學領域的。
綜上所述,馬克思異化勞動思想的構建,是批判、吸收、超越前輩和同時期思想家異化理論成果基礎上產生的,這個過程是馬克思一生貫穿的批判理論從政治學、哲學到經濟學的過程,是從唯心主義、人本主義到辯證唯物主義構建的過程,從精神領域到現實領域的過程。對于這個動態過程的考察,這是研究馬克思主義思想史發展的重要組成。
我們在考察以上內容后可能出現這樣幾個問題,我們如何看待馬克思異化思想的地位?如何看待其理論基礎?其思想是“高峰”還是依然“不成熟”?為什么當代還要繼續研究《手稿》及其異化勞動理論?
對這些問題的解答,依然需要我們從馬克思原著出發,從思想史的角度看待它所處的位置,加強對與其同時代的思想家思想理論的聯系和區別研究,以避免對馬克思的異化勞動思想做出不符合實際的定位。同時,既要對馬克思異化勞動思想進行微觀考察,也要將其放在馬克思主義學說史的宏觀角度來客觀看待,如較多學者聚焦《手稿》和《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出現的“兩個異化”問題,如果我們考察其所處的不同寫作環境及其對馬克思的影響,或許可以得出其不是互相否定,而是馬克思思想螺旋上升過程的不同階段的結論。當然,不同時期著作的同一名詞在應用目的、發揮作用都是有很多區別的。此外,我們還要注意到,馬克思異化勞動思想不能簡單等于其異化思想,盡管異化勞動及其四個規定在絕大多數研究中處于主導位置,但也有研究指出需要認識到馬克思早期異化理論的其他部分。因此我們應避免理解的片面化。最后,在研究過程中,需要做到方法論上的自覺,努力從原著出發,探索馬克思文本寫作的思路和范式,掌握馬克思著作中的方法原理,才能將馬克思的思想活動更好在當代展現。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單文麗.國內對《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異化勞動理論研究的綜述[J].上海商學院學報,2010,11(6).
[3]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陳先達.馬克思異化理論的兩次轉折[J].中國社會科學,1982(2).
A
A
1006-0049-(2017)16-022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