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天頤
摘 要:中學階段是學生成長發展的關鍵時期,學生既要面對身心發展帶來的變化,還要面對學習的壓力。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往往會出現心理適應不良的現象,從而產生心理問題。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重在補救已經出現的心理問題,而當今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重在預防心理問題的產生,故積極心理學的價值取向重在建設學生積極的心態。積極心理學重視人性中積極的方面,研究人的優點和價值,關注正常人的心理機能,有著對人性更科學的理解以及更有效的干預,從而促進個人、家庭與社會的良性發展。當今,積極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越來越多地應用到中學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中,要高度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取得了一些經驗,與大家共勉。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 初中生 生命成長教育
1積極心理學的興起
積極心理學研究內容主要集中于以下3個方面:①主觀層面:主要研究個體積極的主觀體驗:比如指向過去的幸福感和滿足感,指向現在的快樂和幸福,指向未來的希望和樂觀主義。②個體層面:主要研究個體的積極特質,包括愛的能力、勇氣、工作能力、人際交往技巧、對美的感受能力、毅力、寬容、創造性、關注未來、靈性,天賦等。③群體層面:研究公民美德(有責任感、職業道德、樂于助人、有禮貌、寬容),以及有利于形成這些美德的社會環境因素,包括健康家庭、關系融洽的社會、有效能的學校、有責任感的媒體等。根據積極心理學的研究領域,初中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可以將以上3個方面內容融入其中。當前比較熱門的研究是有關初中生心理資本的研究。心理資本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分支之一,將初中生的心理資本分為4個方面:自我效能、樂觀、希望、韌性,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可以通過提高學生心理資本,促進心理健康。
2積極心理學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
2.1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課與體驗課
基于積極心理學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核心任務之一就是塑造學生積極的人格特質,而積極的人格特質的形成是一個行為的持續塑造過程。已有很多研究證明,活動課和體驗課可以有效彌補課程教學的不足,增加教學效果。塑造初中生積極的人格特質需要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積極心理學理念的指導下組織初中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課與體驗課,強調尊重學生的興趣和體驗,重視挖掘他們身上所特有的積極力量,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心理世界,以增加學生的積極情緒體驗為主要內容,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他們尋找自己以往生活中積極情緒體驗的積極性。具體操作如開展專題性講座、主題討論(感恩與寬恕)、團體訓練(構建積極人際關系、如何創建幸福)、朋輩輔導、組織心理委員開展積極心理學培訓等專業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讓學生在活動、體驗、思考和領悟中使他們獲得終身發展的智慧,積極認知自我,用辯證的積極心態解讀不良心理現象和心理問題。
2.2多元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開展的模式應當進行調整,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圍也需要變得更加輕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影響下,心理健康教師需要弱化自身的說教角色并以一個朋友的角色走進初中生群體之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開展。課堂教學這種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以存在于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之中,但教師應當不斷進行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摸索。例如,心理教師可以將翻轉課堂這一教學法引入到實際教學之中,并賦予學生群體更多的主動權讓學生能夠通過教學關系中角色的變化對一些心理學知識有一個更好感知。積極心理學崇尚對學生的優秀品質和正能量進行挖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引導學生更好地進行自我審視,幫助學生發現了優秀的閃光點后進行不斷的挖掘與擴大,從而避免心理健康教育僅僅充當一個基礎知識傳遞的過程。
2.3家校合作,提升家庭教育的質量
(1)定期召開家長會,及時溝通信息。要注重加強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緊密結合,通過家長會與家長及時交流學生的動態變化,調整、改進教育舉措,使之更具一致性、針對性和有效性,從而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與家長一起規劃孩子一生,為學生多元化發展奠基;讓家長了解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標,不要片面地重視分數,要關注學生全面發展,鼓勵“人人都精彩,人人都自信”。班主任與家長面對面座談,實現老師家長攜手關愛孩子的全面成長。家長與班主任零距離溝通,了解孩子在校的實際表現,回家后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家庭教育,從而配合好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讓教育無縫對接,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健康成長。(2)舉辦校園文化藝術節,邀請家長參與。校園有藝術才會有精神的靈動,校園文化藝術節的舉辦既是對學校教育教學活動、校園文化藝術建設的全面展示和檢閱,也是對學生快樂成長、個性發展、多元化成才的引導。每年的校園文化藝術節,要積極邀請家長參與,讓家長親身感受校園文化、藝術生活對孩子生命成長的影響,進而促進家庭教育的優化。(3)豐富多彩的家校聯動,構筑育人合力。學校舉辦感恩活動,讓學生回家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促進親子互動;開展感恩演講比賽,讓感恩根植在每個學生心中;開展征集家規、家書、家信活動,讓祖國的傳統文化漸漸成為學生立德的根基,成為學生人生成長的沃土;開展家校聯動活動,如聘請北京心理學專家作心理學專題演講,提升家長的教育能力,真正幫助孩子解決各個階段的問題。在積極心理學理論的支撐下,以立德樹人、全面發展、快樂成長為目標,把積極心理學全方位融合到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每一個環節。經過兩年多的實踐,我們形成了在積極心理學下的以團體輔導為主,以沙盤游戲、心理主題班會、小組合作學習、家長會等多形式為輔的活動模式。通過實踐調查發現,學生逐漸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升了人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篤實了積極的學習態度。
3結語
綜上所述,積極心理學是一個與病理心理學相對的觀念。在積極心理學指導下推動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是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確選擇。學校要以積極心理學理論為依據,借助有效的心理干預策略發掘初中生的積極品質,幫助初中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積極的心理,使學生終身受益。
參考文獻
[1] 崔麗娟,張高產.積極心理學研究綜述——心理學研究的一個新思潮[J].心理科學,2005(02):402~405.
[2] 葛魯嘉,李飛.基于積極心理學視角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與實施[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3):244~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