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軍英
課堂是教學的主要組織形式,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但是,每當接觸到具體課堂教學問題時,不少教師依然沒有改變老的教學模式,依然強調教師怎么教,至于學生怎么學,不去探究,造成學生厭學,課堂開小差,課堂效率不高.有的教師雖然也明白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中的重要地位,但實際教學中卻沒有改變.
那么,怎樣才算符合學生學習心理的歷史課堂呢?我認為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講授適度。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注意規律是比較重要的.心理學家的實驗告訴我們,中學生注意力最集中時間在25分鐘左右,這一規律,實際上是對滿堂灌教學的有力否定.試想當學生的注意狀態已經過去以后,教師仍滔滔不絕的講述,效果必然不好.所以,我們必須按規律辦事,嚴格控制自己的講授時間.在一節課上,做到點明要點,疑點并做必要的講解.可講可不講的不講,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我在講9年級上<<世界歷史>>”探尋新航路”這課時除了給學生交代新航路開辟的背景,影響(學生感到難以弄清的)其余教材內容則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提綱指導學生認真閱讀課本,自己識記和理解。
二、課前展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難點。一節課要達到什么樣的教學目標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還要使學生人人明白。在大多數教師教學中教學的重難點教師熟記于心,對學生秘而不宣。學生學習目標不夠明確,被動聽講,讓教師牽的鼻子走,還有什么積極性可言。如果把這節課的教學目標,重難點用多媒體展示出來,教師的教學目標就會轉化為學生的學習目標,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喚起他們的學習熱情。我上課時做過這樣的嘗試在講《世界歷史》九年級上冊第20課“第一次工業革命”這節課時在一班,我上課時展示了這節課的教學目標,重難點,而在二班,直接授課。當時課后分別對兩個班進行工業革命發生的背景,開始標志,重要發明,工業革命的影響。鞏固提問時,出現了很大的差異。一班近一半的學生舉手要求回答問題,二班只有幾個學生舉手。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由于上課前對一班提出了由于上課針對一般提出了明確的學習要求,從而使學生教與學產生了共鳴,師生取得十分和諧的心理,這就課堂教學任務的完成打下了比較好的基礎。
三、多創設“問題情境”鼓勵學生創造性的思維。在課堂中,教師有意識地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始終面臨一個又一個的問題,這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手段。所謂“問題情景”不僅僅是指教師的發問,實際上它滲透在教師的啟發教學中,滲透在學生的感知和理解。這些問題應該充滿情趣的,而不是呆板枯燥的。在一節課中,教師質疑設問,學生積極思考,討論,整個課堂成為思考的王國。我在指導學生學習《世界歷史》上冊“美國的獨立”一課時,根據教材和學生的實際設計了六個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得出結論。1,美國是怎樣建立起來的?2,美國獨立戰爭開始的原因?3,美國獨立戰爭開始的時間標志?4美國國慶日是哪一天?5,美國獨立戰爭的意義?6,美國分權制衡源于什么文件?讓學生面臨這些問題,并啟發他們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就是學生學習的全過程。在這過程中,不斷培養學生獲得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進而培養學生獨立分析歷史事件和求異的思維能力。
四、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充實和豐富課堂內容。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使用直觀教具,能使學生獲得活生生的感性認識,引起他們的求知欲望,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我每節課教學中,都利用課件教學,不是播放簡單的幻燈片,而是在課件中穿插當時事件有關視頻,引導學生思考。在講日本明治維新時,給學生觀看大國崛起有關視頻,學生看完之后學習本課,更加有利于學生學習理解掌握本課知識,從中感悟到我們應該不斷學習別國的先進技術,堅持改革開放,我們國家才能繁榮昌盛。
五、及時鞏固。實驗得知,人們遺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學一節課后,頭一兩天遺忘速度最快,以后遺忘的速度則越來越慢。根據這記憶規律,必須將知識的鞏固放在遺忘發生之前,做到當堂鞏固及時復習。一般的講,我每一節課至少拿出五六分鐘進行鞏固復習,達到良好的效果。所以每一節課后鞏固復習,不是知識的簡單重復,而這一節課知識加深和拓展。
六、充分運用討論、歸納、總結法。提倡合作學習,加強與同學、老師之間的探討,在此基礎上,歸納總結知識,如探討“北伐戰爭勝利進軍的原因”結合課文內容以及相關材料,進行討論歸納可以得出,北伐戰爭勝利進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北伐軍作戰方針正確;第二,國共兩黨的齊心協力;第三,廣大北伐軍官兵的浴血奮戰和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第四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群眾的密切配合和積極支援。
通過以上方法激發學生學習歷史興趣,提高了課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