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艷
一、現狀分析
教研會上,老師們經常討論的問題是“學生越來越難教了”、“基礎越來越差”......的確,面對教第二外語的我們,要讓學生愛學、會學、會用,達到聽、說、讀、寫、看能力的發展確實給鄉村老師們帶來了很大挑戰。路過教學樓時,有時看到老師們的課堂,基本多數學生是在“混”課。
“高效課堂” ,很多人認為主要目標是盡可能讓學生有效學到知識,同時也就意味著提高了教學效率。這種認識不能說不正確,但卻有失偏頗。知識的傳授是建立在教育的基礎上的,教育與教學不同之處在于教育是育人,而教學基本上指的是知識傳授。如果一味地強調教學而忽視了教育,應該說如果不考慮其教學內容的話,傳銷的教學方法和理念比起我們如今的中小學教育好很多,也許這就是導致學生“混”課堂現象嚴重的原因。因此,有效的課堂應該是教育先行,教學跟上。從內容來看,教學的目標以掌握“器”為主,而教育的目的以論“道”為主。“道”與“器”集于一身,方可謂之“人才”。我認同,在我的教學中我一直堅信做人第一,學習第二。今年任教高一,在開學第一節課上告知學生我的課堂不是單純的英語教學,在每個教學環節設置的task都是具有其它方面能力的提升。如小組合作培養學生團隊合作意識,whisper 游戲設置培養學生友好相處,不亂傳謠言。
二、高效課堂需要“器”“道”結合
英語語言課程屬于一門集“器”和“道”于一體的課程。作為“器”,其可用以與他國人民交流,查閱外語文獻;而作為“道”,其可陶冶學生開放寬容的心靈,認識更加廣闊的世界,提升多元思維水平等。就高效課堂而言,英語課程的目標不僅要重視知識的傳授,即“器”的掌握,更要重視“道”的理解,即培育人的心智。高一的學生們,第一節告訴我“老師我們初中都不學英語的,太難了”。我告訴他們那是因為沒找到好的學習方法,不知道英語的趣味性,等著和我一起學。一月下來,從自然拼讀、小組互相學唱英文歌曲、你說我做等方式學習讓學生能夠開口說英語,能聽得懂英語。如一天我說Give me five ,沒學生懂,我給一個學生做了個body language ,整個課堂都在一邊說一邊做,增加了彼此間的情感交流。“道”與“器”真正的結合,讓英語課堂不在陌生。
有的教師認為只要能夠實現學生對“器”的掌握就可以提高課堂的效率,這表面上似乎理所當然,因為現實中有許多的功能需要利用“器”來實現,如高考。但是長期以往,這對于一個民族的未來,對于國家的發展,對于個體心智的培育是得不償失的。這樣的教學理念往往扼殺了創造性和批判性的思維。也許這就是學生怕英語的原因。但是反過來說,一味地只講“道”而不重視“器”,甚至沒有“器”,也是不可取的。很多“道”是通過“器”來理解和領悟,通過“器”的應用來實現“道”的。因此英語課堂中,一味地講“道”只能是使學生的學習內容出現假大空的癥狀,而無法真正實現個人心靈的升華。在一堂課上,我讓學生在做Unit 1 的單詞記憶卡,小組合作完成,對課標詞匯需要進行詞匯擴展,懂得在句中的表達,因此我讓學生摘錄一句文中的句子,一句牛津詞典里的句子,學生那熱情高漲的樣子就等著分享。對于真正高效的英語課堂,一定要“器”“道”結合,所謂“器”足而“道”生是也。這樣才不拘泥于形式,不落入教條的框框,高校課堂才能體現出高效。
三、“道”中之“器”
一堂中學英語課的程序與一個教師的風格截然不能分開。我個人認為的程序是在上述“器”“道”理念的指引下,首先做到了解教學對象---學生。避免學生“混”課,就要讓自己的課堂活躍起來。在學校師范課、競賽課上,老師們總喜歡問我的學生們為什么那么活躍。其實工夫就得花在教學設計中,我總是設置各種tasks 讓學生有想學的念頭,可以學的自信,活動的設置能滿足全部學生,且每次活動都關系到小組的積分變化,也關系到獎懲。其實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做好教育設計,研究“器”“道”的輸入策略,從而提高課堂的效率大有裨益。
其次是設計合理的教學結構。課堂教學結構,是指教學活動各環節各步驟之間的聯系、順序和時間分配。不同的教學任務就會有不同的課堂類型,而不同的課堂類型又會有不同的課堂結構。在確定教學目標后,教學的基本環節有復習、感知、理解、鞏固、運用等。合理的教學結構是把大多時間分配在感知、理解和運用上,促使學生的良好認知結構得以盡快形成。
第三是選擇適合的課堂教學方式。高效的課堂教學方式,是促進學生發展的教學策略與教學傾向的總合,主張“教有新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為了使課堂教學真正地同時完成傳授知識與促進發展的任務,學校引導教師改變了過去單一的“傳授——接受式”,而采用“探究——發現式”“情境——陶冶式”“自主——指導式”等新的教學方式,進而達到有效講授。課堂中,我總是會創設活動讓學生思考,如我會創設語境,引出單詞,學生們就快速查閱單詞,比比誰先告訴我詞的意思。
第四是對練習的認識。練習是學習“器”從而領悟“道”的一個重要過程。在英語課堂中,學生通過大量反復的練習,看起來“學”得比較扎實,但是是否“悟”則不一定。課堂中只有一個“反復”,即“認識到實踐”,學生的“正確認識”也不一定能夠完成。因為“沒有量的積累,就沒有質的飛躍”。不僅如此,缺乏“道”的目標、沒有“道”的意識所進行的反復練習,還有可能導致學生學習興趣的喪失,從而強化了人的機械性。因此為學生創建和營造交流的現實場景成為英語高效課堂的一個必然。對于知識的鞏固,我經常讓小組一起來完成思維導圖,并評出等次。一周的自然拼讀學習,我在課上讓學生們做出思維導圖,對知識進行復習,效果達到了,把所有的思維導圖粘貼在教室英語角供學生們學習參考。這樣有效的復習環節也給學生們帶來了不少的快樂,也讓學生能找到學英語的自信。古話說“失敗乃成功之母”,但我認為,“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因為成功能讓自己找到存在感,進而找到自信。
所以一個正確的認識往往需要經過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這個“道”理。“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甚至是人的整個一生。這就是教育的本質,也是“道”的運行方式。作為老師的我們,要多思考如何讓學生快樂學。幾年教學實踐告訴我:我是成功的,至少學生在課堂是快樂的,高考成績是不錯的,我們的關系是愉快的。真正體現了教與學的統一,“道”與“器”的結合。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處處是創造之地,時時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教師的責任不是把學生訓練成像同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人,而是要讓每一個學生都發揮自己的創造潛能,讓學生擁有獨特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從而不斷提升認知水平,真正達成高效課堂的目標,讓我們一起來打造高中高效課堂,讓學生聽、說、讀、寫、看能力得予提高。
參考文獻
[1] 李雨薇. 談談高中英語高效課堂的構建[A]. .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科研成果(五)[C].:國家教師科研基金管理辦公室,2017:2.
[2] 郭建明.新課標下如何構建高中英語高效課堂[J].校園英語,2014(31):227.
[3] 黃箐.談談高中英語高效課堂教學[J].考試(教研版),2012(0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