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瑞賢 李世榮 黃淑敏 姜景濤 張迎東 季 旭
(1.靖宇縣利農食用菌種植有限公司 2.靖宇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食用菌栽培●
長白山區黑木耳全光地栽小口出耳規范化栽培技術
黃瑞賢1,2李世榮1,2黃淑敏1,2姜景濤1,2張迎東1,2季 旭1,2
(1.靖宇縣利農食用菌種植有限公司 2.靖宇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10.16627/j.cnki.cn22-1215/s.2017.07.016
木 耳(Auricularia auricula),又 稱 黑 木 耳,營 養 豐富,藥用價值高,是我國最主要的食(藥)用菌之一,有素中之葷的美譽。黑木耳傳統上為段木栽培,1989 年代料地栽黑木耳獲得成功后,代料栽培成為黑木耳栽培的主要方式。代料地栽黑木耳具有原料來源廣泛、資源利用率高、生產周期短、成本低、管理方便、產量高、質量好、效益高等優點。代料地栽黑木耳需要劃口才能出耳,過去劃口形狀主要有“V”、“|”兩種,每袋劃口 12~15 個,劃口邊長 2cm 或 4cm,產出的木耳朵狀且根較大,需要撕片方可食用,很不方便。小口單片出耳技術的發明改變了劃口的形狀、數量和大小,刺口的形狀主要有“0”、“一”、“丫”,口徑在 3~6mm,每袋刺口 120~160 個,產出的木耳單片無根,食用方便,口感好,深受消費者歡迎。目前小口單片木耳在靖宇縣栽培規模迅速擴大,已成為精準脫貧的一個重點產業,每袋純效益 1.2~1.5 元,耳農收益十分可觀?,F將黑木耳全光地栽小口單片出耳規范化高效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良種產量高,產品質量好,只有正確選擇菌種才能保證生產出優質單片木耳。
1.1 查驗菌種生產企業資質
具備“食用菌菌種生產經營許可證”和“品種審定證書”的食用菌菌種才屬于正規、合法的菌種。沒有品種證書的黑木耳品種可以引進,但是必須少量試栽后再進行大面積栽培。
1.2 通過國家和吉林省審定的黑木耳品種
黑 木 耳 1 號(8808)、黑 木 耳 2 號(黑 29)、黑 耳 4號、黑耳 5 號、黑耳 6 號、吉 AU 1 號、吉 AU 2 號、豐收 1號、豐收 2 號、延特 3 號、延特 5 號、黑威 981、延明 1 號和長白山7號等。
1.3 品種選擇依據
了解品種特性,根據栽培季節有針對性地選種,并進行不同熟期品種搭配,做到不同時間生產,相同時間出耳。小口單片栽培一定要選用適合小口栽培的中早熟片狀菌種,耳片的顏色要以黑褐色、正反面區別明顯為好,要求選擇耳根小、展片好、圓邊、筋脈少、耳厚的優良品種。
根據當地氣候條件,科學安排栽培季節是地栽黑木耳優質高產高效的重要前提。長白山區栽培黑木耳分春季栽培和秋季栽培,錯過生產季節不要進行生產,否則春耳在夏季高溫高濕季節,不僅菌袋易感染,并易發生細菌性流耳,而且產品為伏耳,耳片薄而黃,產量和質量都低,嚴重的甚至絕產;秋耳出耳晚,產量低。
2.1 春耳栽培季節
春耳在春季日均氣溫 10~13℃為開口催耳芽的有利季節。長白山區中、晚熟品種元旦至春節期間生產栽培袋;早熟品種春節至 3月 1日期間生產栽培袋;4月下旬開口催耳,5~6 月進行出耳管理,6 月中下旬~7 月初春耳采收。
2.2 秋耳栽培季節
長白山區中、晚熟品種 5月 1日至 6月 10日生產栽培袋,早熟品種 5 月 20 日至 6 月 20 日生產栽培袋,8月 10~20 日下地出耳,8~9 月進行出耳管理,9 月中下旬秋耳采收。
栽培場所包括菌袋生產場所、發菌場所和室外出耳場所。
3.1 菌袋生產場所和發菌場所
可選擇溫室、培養室或簡易大棚,培養室或簡易發菌大棚要設置地窗和排氣孔,并安裝排風扇進行強制通風。發菌棚內搭建培養架,培養架 7 層,層間距 40 厘米,1 平方米放置 300~350 袋,超量放置通風差、發菌速度慢、上下層溫差大,會發生高溫燒菌現象。
3.2 出耳場地
出耳場地選周圍開闊、環境清潔、靠近水源、交通方便的平地或 6陽 4陰的林地,保證黑木耳出耳期光照充足,木耳顏色好,出耳整齊一致。1 平方米可擺放菌袋 25袋, 每畝擺放 1~1.2 萬袋。
4.1 培養料及配方
培養料質量決定黑木耳的產量,選擇適宜配方是高產優質的關鍵,目前常用黑木耳小孔栽培的培養料及高產配方(三級菌)有以下幾種:
①闊葉硬雜木屑 66%,玉米芯粉 20%,麥麩 10%,豆粉 2%,石灰 0.5%~1%,含水量 58%~60%,pH 值 5.5~6.5。
②闊葉硬雜木屑 47%,玉米芯粉 30%,稻殼粉10%,麥麩或米糠 10%,豆粉 2%,石膏粉 1%,另加石灰粉 0.5%,含水量 58%~60%,pH 值 5.5~6.5。
③闊葉硬雜切粉木屑 30%,闊葉硬雜細木屑 49%,麥麩(米糠)18%,豆粉 2%,石膏 1%,石灰 0.5%,含水量58%~60%,pH 值 5.5~6.5。
4.2 配料與拌料
4.2.1 配料:按配方比例稱取各種原料,木屑、石灰粉、石膏粉等培養料應準確稱取,輔料按配方數量稱取。切粉木屑要提前 1天加水預濕,確保滅菌徹底。
4.2.2 拌料:生產規模大的栽培戶使用拌料機拌料,小的栽培戶采用人工拌料,拌料一定要拌勻。人工拌料時,先將麥麩或稻糠、豆餅粉、石膏粉等小料混拌均勻,然后再與木屑混合,干拌 3~4 遍,最后將石灰粉溶于適量水中,邊加石灰水邊攪拌,翻倒 3~4遍,培養料含水量58%~60%。然后堆悶,當天拌的料要當天裝袋當天滅菌。
4.3 裝袋:袋和料同樣重要,裝袋成功率及雜菌污染率與塑料袋質量關系密切。要選用低壓乙烯折角袋,要求栽培袋薄厚均勻,袋底部封嚴,不硬、不脆。培養料堆悶30 分鐘后裝袋,裝料要均勻,松緊度要適中,料面平整無散料,袋料緊貼,塑料袋無褶皺,采用菌棍的栽培袋可以適當裝的高一些,不采用菌棍的高度 18~20cm 即可。
4.4 滅菌:滅菌是菌袋制作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目的就是通過高溫方法殺滅培養基內全部微生物的孢子和蟲卵,把培養料蒸熟,均衡顆粒料的水分,溶融碳氮,易于菌絲體吸收養分生長。常用滅菌方法有常壓滅菌和高壓滅菌兩種方法。
4.4.1 一定要有責任心的人看鍋滅菌,否則污染嚴重,大規模栽培失敗就是很好的例證。
4.4.2 常壓滅菌溫度 103~108℃,6~8 小時,然后悶 2 小時,?;鸷螅瑢㈠伾w打開。滅菌期間不干鍋、不加冷水、不?;?、不強行開鍋冷卻,不待溫接種;高壓蒸汽滅菌壓力1.5kg/cm2,滅菌時間 1.5~2.0 小時。滅菌時應注意:排盡滅菌鍋內的空氣,一定要達溫足時。
4.5 出鍋:待袋溫下降至 60℃時出鍋并要趁熱將菌筐搬到接菌室或培養室,剛出鍋的菌袋發軟,這時從筐中將菌袋揀出,易使菌袋變形,造成袋料分離,要等菌袋稍涼變硬后再從菌筐中揀出。自然冷卻至常溫或 25℃接種,不可強制冷卻。
4.6 接種:接種是在無菌操作條件下,將菌種接到培養基上,并封嚴袋口,防止雜菌落到培養基上。接種是與滅菌一樣重要的制菌環節,一定要科學規范,科學是指創造一個較大范圍且穩定的無菌區;規范是指要有無菌意識,按規程操作。具體操作時要先消毒(噴霧、熏蒸),后接種(燒紅)。強調噴藥劑時要到位,熏蒸藥劑量要足,接種工具要燒紅,之后接種。
發菌室應具備保溫、增濕、通風、干燥等條件。室內懸掛干濕溫度計,以便觀察發菌室內溫度和空氣相對濕度。
5.1 發菌室處理
將室內雜物清理干凈,室內墻壁要求光滑平整,并用石灰粉刷一遍,再用干木桿、木板搭好發菌架,待室內溫度升至 25℃以上,保溫 48 小時后進行消毒處理。
5.2 進袋前消毒
發菌室提前 1天進行消毒處理,空間先用 3%來蘇兒水溶液噴霧消毒,然后噴施殺蟲殺螨劑防治蟲害,室內形成了高溫高濕的條件后,再用 4~6g/m3的氣霧消毒盒熏蒸 24小時。
5.3 菌袋擺放
接種后菌袋及時上架,要求輕拿輕放,直立擺放,菌袋間隔 1厘米。切勿倒放,以免將菌袋中間通氣孔壓實不利透氣,或發菌后期菌袋產生的熱量無法散發出去而傷熱,導致減產。
6.1 溫度控制
黑木耳為中溫型食用菌,菌袋培養過程一定要控制好溫度,堅持低溫育菌。接種初 10~15 天,室溫保持在25~28℃,培養 3~7 天開始檢查發菌情況和菌袋是否有雜菌感染,污染菌袋要及時隔離處理;15~25 天菌絲封蓋后溫度降至 22~25℃,促進菌絲加快生長,快吃料;25天后溫度控制在 20~22℃,使菌絲生長健壯,保證菌絲由營養生長轉入生殖生長。
6.2 濕度控制
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 55%~65%之間,低于 50%向地面噴清水增加濕度;高于 65%要加強通風,降低濕度。6.3 光照
黑木耳菌袋發菌期間不需要光線,包括陽光直接照射和散射光線。發菌期間發菌室內需要進行遮光,門窗用紙板或深色厚布簾遮擋,光照過強菌袋產生黃色水珠,并且提前在菌袋表面形成黑色耳基。
6.4 通風
菌袋進入培養室后的 7~10 天內可不通風,菌絲萌發生長封面后應及時通風換氣,并逐漸加大通風量,保持室內空氣新鮮。35~60 天黑木耳菌絲即可長滿栽培袋。菌絲發滿袋后,根據菌種特性和距開口時間控制溫度。晚熟品種后熟一般需要 600℃左右的積溫,中熟品種需要 400℃左右的積溫,早熟品種不需要積溫后熟,要低溫保藏或長好就開口。
7.1 小口出耳 4 種方式
黑木耳菌袋后熟培養結束后,用毛巾蘸 0.15%高錳酸鉀水溶液對菌袋表面擦拭消毒,半小時后再開口。菌袋開口要選用適當開口設備,目前栽培戶大都采用機械(開口器)開口,開口器分為針形開口器、三角刀開口器、棱形開口器和“一”形開口器。
7.1.1 釘子扎口出耳:扎口深度 0.3~0.5cm,扎口直徑0.3cm,扎口數量 120~160 個/袋。扎口過小、過淺不出耳;扎口過大、過深形成袋內耳現象,適宜烏袋(低壓乙烯),技術難度大,出耳慢及不整齊。
7.1.2 三角刀、菱形刀開口出耳:扎口深度 0.5~0.8cm,扎口數量 90~120 個/袋,適宜亮袋(聚丙烯)。
7.1.3 “一”型開口出耳:扎眼深 0.3~0.5cm,數量 90~120 個/袋,黑木耳為半菊花狀,出耳快且整齊一致。
7.2 催耳方法
催耳階段應堅持"保濕為主、通風為輔、濕長干短、后期增濕"的原則進行。
7.2.1 室內催耳:要求培養室污染菌袋少,并且光照條件好。將一半菌袋間隔 5~8cm 擺放在培養架上,然后向地面和墻壁噴水,3~5 天噴 1 次,將空氣濕度提高到75%~85%;同時增加光照,加大溫差,白天溫度高時適當降溫,最高溫度控制在 28℃以下,夜間溫度低可開窗降溫。7.2.2 室外集中催耳:先將畦床噴灑殺菌劑、殺蟲劑和除草劑,并且灌一次透水,在畦床上鋪地膜或稻草簾,再將栽培袋集中擺在畦床上,上面蓋塑料薄膜和遮陽網直接催耳。
7.2.3 室外直接出耳:先將畦床噴灑殺菌劑、殺蟲劑和除草劑,并且灌一次透水,在畦床上鋪地膜,然后將栽培袋直接按照出耳的方式擺在耳床上直接出耳。室外直接出耳適用于早春季節和較低洼出耳地塊。
黑木耳菌袋催耳后開始轉入出耳管理,出耳管理是對溫度和水分的管理,主要采取噴水措施,噴水原則是:“看天氣看溫度澆水、看耳看菌定量、干透濕透”,“干干濕濕、干濕交替”,“干長菌絲、濕長木耳”。
8.1 噴水時間和方法
菌袋催耳結束下地后頭 2天不澆水,之后開始早晚澆水,噴水時間是上午 4 時至 8 時,下午 17 時至 20 時。噴水方法:噴水 5~10分鐘,停水 30~40 分鐘。雨天不澆水;陰天少澆水或不澆水;晴天早晚澆水;中午高溫不澆水;高溫天氣早晨晚澆水,晚上早澆水,并且延長澆水時間;耳片生長緩慢或有落耳和爛耳現象要停止澆水 1~2天。
8.2 注意事項
噴水最好使用井水,并達到飲用水標準;也可使用山泉水,但泉水需經漂白粉處理 2~3 天再噴;盡量不使用河水噴木耳菌袋,因易發生發生藥害和農藥殘留。
9.1 采收標準和采收方法
黑木耳達到成熟標準,即耳片充分舒展變軟,顏色變淺,耳基收縮,耳邊內卷,肉質肥厚,光面產生白色粉狀物——黑木耳孢子,即可采收。采收時一只手拿掐袋器將菌袋從地面拿起來,另一只手將耳片摘下落入下面的容器內,不留耳基和殘片,也不能帶培養基,以免發霉污染,影響下一潮耳芽形成和生長。
9.2 晾曬
將采下的黑木耳攤在晾曬紗網上曬干,最好攤薄一點,以保證干耳形狀好。紗網設上下兩層,剛采下的黑木耳攤在上層紗網上曬至半干后,再拿到下層紗網上陰干至全干。雨季將晾曬架上蓋好塑料薄膜,防止雨水淋濕黑木耳。高溫高濕季節,要將黑木耳光面朝上、毛面朝下晾曬,如果光面朝下,下部濕度大,黑木耳會自然后熟,黑木耳耳片變薄,并產生孢子,時間一長會長出白色的單核菌絲體(即白毛),黑木耳質量下降。晾曬干好的黑木耳含水量應在 12%~14%之間,用雙層塑料袋包裝儲存于干燥通風處.
一潮耳采收完,一般在 6 月中下旬,只需曬袋 3~4天,就要澆水,要勤澆并加大澆水量,這樣澆水半月左右,第二潮耳就能長成。二潮耳采收完就進入高溫季節,可停止澆水,立秋前將袋頂已風化的菌袋撕破揭蓋,進行澆水管理,澆水量大一些,到上凍時還可采 1~2 潮耳,這時的木耳少有連片,而且耳厚、色黑、售價更高,“春耳秋管”能提高產量 1~2 錢/袋,又是一筆可觀的收入。
吉林省科技發展計劃項目長白山區食用菌地栽規范化栽培技術示范與推廣,項目編號:20140412021X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