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萍
西北大學歷史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9
?
“知青”兩次上山下鄉對農村的建設
——以山西省運城市毛家山知青為例進行的探索
劉春萍
西北大學歷史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9
知青在上山下鄉運動中去建設農村,近年來各地都出現了當年的知青重返當地為農村建設貢獻力量形式不一。但不同的時代背景下,不同的人生的閱歷對農村建設都有重大意義。這一歷史課題的再探索不僅有歷史意義同時也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知青;上山下鄉;農村建設;毛家山;知青返鄉
知青上山下鄉歷史課題國內外都有研究,《上山下鄉—一個美國人眼中的中國知青運動》,[1]是迄今為止國外研究知青上山下鄉問題頗為全面、詳實、影響也最大的著作;國內從上個世紀90年代起出版和整理了很多著作,劉小萌等著的120多萬字的《中國知青事典》是第一部關于知青上山下鄉運動歷史的綜合性工具書;顧洪章主編的《中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大事記》,以中央級辦事機構的工作活動為主線。進入21世紀后研究的范圍更加廣闊同時也出現了一些研究的新動態專著的出版和一批碩士和博士的學位論文中有所涉及,研究也在微觀領域有所深入。具體的研究論述在《近三十年國內知青史研究述評》[2]一文中的敘述和分析清晰。
山西省運城市毛家山村在1973年受到毛主席的關注之后作為全國知青上山下鄉學習的典型性,近年來老知青們又積極的返鄉建設其中郝廣杰[3]老師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因此決定以毛家山為例對此進行比較分析。
(一)下鄉概括
毛家山是山西省運城市中條山下的一個貧窮山村,自然環境也比較惡劣[4]“風大溝深料姜多,走出門來就爬坡,十年九旱地瘠薄,畝產只有一百多。”第一批知青1969年2月12日歷時51天抵達平陸縣城,受到了當地領導的熱烈歡迎。“……我們住的窯洞和當地人結婚的窯洞布置得一樣干凈、整齊。為讓我們過好上山后的第一個春節,他們半個月以前就殺豬、宰羊、磨面,并作了120多斤麻花”。[5]
天津灣兜中學的學生來平陸上山下鄉和當時國家政策宣傳有很大關系1968年12月22日毛主席發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號召。當時山西運城市平陸縣的干部張松青,鄭有存正好在天津接收知青,通過和學校接洽接收了這批天津知青,“為使知青安全抵達目的地,南開區革委會特意組建了護送小組,由一名區干部、一名公選隊員、一名醫生、一名天津圖片社記者、兩名解放軍和三名青年教師組成。”[6]
第一批知青來到毛家山后接受了貧下中農的教育,熱情投入到了毛家山的建設中。
(二)建設成就
1.生產生活的建設
知青在生產隊中進行科學種田,提高單位面積產量。1970年玉米坑種的試驗田耕種,同比提高了近百分之三十,1971年大面積推廣取得了大豐收“糧食總產量由一九六八年的九萬零二百斤,每人平均產量第一次突破了千斤。交售給國家的糧食,由一九六八年的一萬二千三百斤增加到三萬九千二百斤。”[7]同時農、林、牧、副都有較大發展。
1970年知青開始展開了修堤壩,修梯田,通電,修水渠,修公路的大建設過程給毛家山帶來了巨大的變化。1970年冬天,毛家山新老社員“……整修了30多畝的‘大寨式’水平梯田。”[8]1971年時在天津領導和縣委幫助下通電,毛家山人民可以使用電燈廣播,村里的農副產品加工也實現了機械化和半機械化。1973年5月7日“五七幸福渠”竣工從此可以引水自流飲用和灌溉。1971年“知青在大隊黨支部的帶領下,投入了劈山開路的戰斗。經過二十多個晝夜的奮戰,依靠集體的力量,削平了四個山丘,動土石方三萬三千多方,開出了一條十里長的公路,使拖拉機第一次爬上了毛家山。”[9]1973年8月毛家山知青點的事例,被寫進了毛主席圈閱的中央30號文件。
2.精神文明建設
知青下鄉也為農村帶來了新的有文化修養的干部隊伍,帶來城市的文明產物,密切了城鄉的聯系。
護送知青的教師郝廣杰受到知青和貧下中農的挽留而留在毛家山帶領知青,1970年12月26日當選為毛家山新一屆大隊黨支部書記,他經過實際考察制定了“毛家山生產規劃圖”為之后毛家上的一系列的建設指明了方向,先后擔任中共運城地委委員,晴嵐公社黨委副書記,中共平陸縣委副書記等職務,1975年2月被推舉為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山西省的出席代表。知青隊伍中的原長征隊長朱金毅,1971年光榮地參加了中國共產黨,1974年任平陸縣共青團委副書記。丁桂榮擔任了大隊黨支部副書記,平陸縣和運城地區的團委常委。
天津知青來自城市,帶來了城市的文明產物,“灣兜中學師生曾贈送給我們糧票、科研儀器、圖書、縫紉機、電視機等等,還先后派出三批教師每期三個月到毛家山鍛煉,也給了我們幫助。”[10]以知青作為紐帶,毛家山和天津的聯系增多了。[11]“天津市、南開區領導曾四次帶隊看望毛家山知識青年,還有28名家長到毛家山看望過子女,并慰問貧下中農。毛家山的支書、主任、隊長、貧協組長、貧下中農也有10人次到過天津,問候家長,匯報工作,了解情況。”
(三)知青返城
毛家山的第一批知青來自天津灣兜中學年齡在15歲到18歲之間的“天津市灣兜中學上山下鄉長征隊”,其中男青年20名女青年10名。之后在山西省平陸縣政府要求下“1972年、1974年、1975年、1976年天津南開區又有灣兜中學、天南大附中、育紅中學、36中學等四批知識青年先后上了毛家山,集體插隊落戶,五批共計106(現證實為107)人。”[12]這107名知青來自天津市南開區十三所中學,其中99名初中學生,7名高中生,1名大學生。他們都為毛家山的建設貢獻了自己的青春歲月,揮灑了汗水。
毛家山的知青在國家政策做出調整之后陸續回城,但是也有一些青年由于婚姻關系或是對毛家山的感情繼續留在農村繼續建設農村。陳勝利在毛家山當過五年“羊官”落戶平陸,成家立業。一干就是四十多年。孫樹青1978年上大學,1982年返回平陸。曾任曹川公社書記,當過山西省勞動模范,任過平陸縣副縣長。
(一)返鄉概況
毛家山的知青雖然返回城市但是情系第二故鄉,他們再返回毛家山的時候已經步入晚年。2008年10月,約90名平陸縣毛家山插隊的天津知青,在闊別了40年后再次回到了山西,此次重走知青路,90名天津知青依靠自己的力量,籌集資金在當地修建了一所希望小學,并把毛家山知青大院建成知青博物館。
郝廣杰老師第二次成為了建設毛家山的帶頭人。2010年,從天津農學院副院長崗位退休十年后,郝廣杰帶上戶口和組織關系,重返第二故鄉毛家山。2011年,他以全票再次當選毛家山黨支部第一書記,是目前全國年齡最大、不拿工資的大學生“村官”。在他的文章《需要繼承弘揚的實踐和精神——為毛主席116歲誕辰而作》我們可以看到他的理想和壯志,其中有一首詩筆者認為是對他知青人生的精煉概括:
知青勝地毛家山,長征精神世代傳,
艱苦奮斗學大寨,三年總產翻一番。
十年百人獻青春,帶隊教師任村官,
植樹造林荒山綠,實現“三通”事空前。
主席表彰進文件,人民日報上頭版,
集體插隊旗一面,廣播電視全國傳。
歷史原因政策變,上山容易返城難,
津晉都是耕耘處,彈指已越四十年。
七十上山再創業,科學發展寫新篇。
一景兩地建三所①,服務三農勇向前。
人生價值在奮斗,流血犧牲只等閑。
人生有時死有地,留下丹心暖人間。
注:①一景指:知青紀念文化旅游景點。兩地指: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指現代生物生態農業示范基地。三所指:大學生村官“講習所”;上山下鄉知青史研究所;山區、老區、貧困區種植業、養殖業、食品加工業研究所。
(二)返鄉建設成就
1.交通建設
第二次回來建設農村,老知青先從關系到人們出行和經濟發展的交通入手。2010年通村道路坡陡彎急需改造,他不顧年邁體弱,想方設法請求支援。山西省國土資源廳廳長經過考察按政策給毛家山撥款907萬元用于修建毛家山紅色旅游公路,為毛家山修筑了全長9.8公里、路面寬6.5米的“紅色知青旅游公路”,是目前平陸縣等級最高、標準最高、質量最好的鄉級道路。村內道路不暢他抓住省委、省政府實施新“五個全覆蓋”的大好機遇,拿出自己辛辛苦苦積攢的幾萬元養老錢,又向當年在毛家山一起下鄉的天津老知青求助,千方百計籌集資金,迅速啟動街巷硬化工程。2012年8月,全長10余公里的平展展的水泥路,鋪到了毛家山的每家每戶。不僅如此,他還動員交通、水利、林業、旅游、風電等系統支援毛家山建設。
2.整體規劃
在交通問題解決之后,老知青依靠毛家山的現有資源的條件下充分利用毛家山的資源和各方面的條件為毛家山的發展做出了全面的規劃。毛家山的紅色生態旅游也有具體的規劃主要是“一景”:將毛家山建設成為國家級生態紅色旅游景區;“兩地”:依托毛家山知青博物館,將毛家山建設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現代農業示范基地;“三所”指籌建“大學生‘村官’講習所”、知識青年人文歷史研究所和毛家山綠色現代農業研究所。
3.促進城鄉經濟合作發展
在規劃的指導下,2011年5月天津南開區與運城市結為友好市區。天津當地領導表示愿意介紹300家天津旅行社與毛家山景區實現對接。同年10月全國首個講述知青“上山下鄉”歷史的“知青博物館”在平陸縣毛家山正式對外開放。在老知青們的努力下,全國高科技農業循環產業發展中心微生物研究所所長首席專家丁之銓,愿意與毛家山合作,在運城、平陸建立生物高科技產業園區以帶動醫藥業、食品業、飼料業經濟發展。
知青兩次下鄉對于農村建設對農村建設都產生了一定的輔助作用,但是時代的發展,知青自身能力和素質的提高以及城鄉發展的差距的變化不可避免的產生了新的發展建設的特點,這些都值得我們進行比較分析。
(一)兩次下鄉建設的不同
但是知青在農村的兩次建設由于在不同的社會背景和經濟環境下,兩次農村建設也各具特色,因此差異是主要方面本文主要從下鄉建設的原因,建設的主要推動力,建設的主要影響三個方面進行比較分析。
1.下鄉原因不同
就知青兩次下鄉建設的原因來說,第一次是在全國的“上山下鄉”政治運動之下進行的不自覺的農村建設;第二次是自發的自覺運動。“1968年12月,毛澤東發出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于是,全國掀起了知青上山下鄉的熱潮。”[13]“據統計,1968年到1973年6月,全國就有800多萬城鎮知識青年到了農村。”[14]毛家山的知青就是在這樣的政策宣傳下從天津到達了毛家山。相比較而言,老知青的返鄉是個體或者就是曾經的知青這個群體的一種自覺的情感需求,近年來這樣的報道逐漸的增多《700多名廈門知青情系龍巖新農村——無端更渡汀江水卻望閩西是故鄉》[15],主要是大多數返城知青已經退休或者準備退休,在情感上對于年少時期的特殊經歷的記憶有故地重游的需要,另一方面就是知青和第二故鄉產生了感情,希望第二故鄉能夠得到好的發展,自己返城之后獲得了一定的發展具備一定的能力,繼續為當時的下鄉地發展貢獻力量。
2.兩次建設的推動力不同
建設的主要推動力其實是上一個問題的延伸探討。上文已經提到了上個世紀60年代末開始的大規模的“上山下鄉”是一個全國的政治運動,因此不可避免的天然的具有政治色彩,毛家山當時正好順應了當時推廣上山下鄉運動樹典型的需求。1973年8月知青的事例受到了毛主席的關注,很快得到各方支持和幫助“1973年12月第一批滿載支援物資的大卡車開進了毛家山。1974年天津支援我們的‘鐵牛’55拖拉機開來了。1975年山西省委書記韓英視察毛家山時,省里又支援了我們一輛60馬力的履帶式拖拉機。”[16]。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老知青的返鄉建設,主要依靠的是知青群體的文化素質,人際網絡,個人財富。郝廣杰老師為例,他畢業于河北大學歷史系,在建立知青博物館時親自動手收集文物;在修建道路時拿出自己的養老錢;曾在山西和天津兩地擔任職務,兩地的人際關系網絡很豐厚。
3.兩次建設的重點不同
知青第一次對于農村的建設更多是一種類似于“開荒”性質的生產和生活設施的建設和現代文明生活生產方式的建設。因為當時農村的發展落后,例如毛家山的水渠,梯田,交通道路。建設方便了當地村民的生產和生活。知青的第二次返鄉建設主要有三種形式第一種是捐贈,第二種是利用當地資源建企業,第三種就是對于當地知青文化的挖掘保護。這三種形式很多時候是兩兩交叉在一起或者是三者相互交叉在一起的。建設之前得多經過全方位考察更為宏觀和科學,既有利于當地的可持續發展,也體現了歷史事件的親歷者對知青精神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精神的有益的保護和傳承。毛家山的發展規劃和知青博物館的建設就屬于后者。
(二)兩次下鄉建設的相同點
雖然說兩次下鄉建設由于時代的原因有很多的不同之處且不同之處是主要方面。但是不可否認其中也有一些相同點。
1.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支持
第一次知青去農村建設在全國的政治運動面前獲得了各界的支持,就毛家山而言因為受到了毛主席的關注而又獲得了更多地關注和幫助。第二次返鄉時他們帶來了新的致富機會和豐富的人脈資源。除此之外,在上個世紀90年代就提出了《“知青族”官員:以什么樣的素質跨世紀?》[17]現在,當時的各方面的中堅力量也已經擔任了重要的官職,關系到農村的建設,知青族官員的稱呼至少證明他們對農村曾經有過切身的體驗,他們在新農村建設中也發揮一定的決策作用。同時與改革轉型時期國家關注新農村建設分不開。
2.對農村發展有持久影響
知青兩次的下鄉影響都是持久的,第一次知青下鄉后不僅為當地修建了生產、生活的工程利于當地的人民的發展。更主要的是來自大城市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青年帶來新的生活習慣、圖書、縫紉機等城市文明,這種精神層面的沖擊更加具有持久的影響。第二次知青下鄉的建設由于對于這片土地的了解,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優化資源配置進行全局的規劃同時將現代比較先進的生產方式和經營方式介紹給當地的農民,不僅有利于當地農民增加收入更重要的是也為當地政府建設新農村,解決三農問題提供了一個思路。這樣的影響也是持久有效的。
本文通過對山西省平陸縣毛家山的知青兩次下鄉情況,建設成績的介紹以及兩次下鄉的比較分析發現在兩次下鄉建設中情感因素是一個重要原因,第一次下鄉知青生活的記憶在知青人生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再次下鄉對個體而言更加是記憶的重構但是毛家山的知青并不是個例,近年來全國各地都出現了老知青的返鄉游覽、捐助、建設。這些是一個時代的群體記憶,同樣也是歷史的記憶和傳承。其次,城鄉發展的差距是根本原因。知青第一次下鄉是幫助農村發展農業生產,第二次下鄉帶來的是新的致富途徑但是兩次都是幫扶性質。城鄉的發展差距依然存在,在某種程度上差距仍然在擴大。因此知青的下鄉建設在某種程度在縮小差距,但是知青這個群體其實已經成為歷史,他們在現實社會中個體發揮的力量畢竟有限。只有堅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道路,立足各地歷史和現實條件尋求發展道路,才能有效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
[1]托馬斯·伯恩斯坦.上山下鄉—一個美國人眼中的中國知青運動[M].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372.
[2]王春娥.近三十年國內知青史研究評述[D].中共中央黨校,2010.
[3]郝廣杰,男,1940年9月出生,中共黨員,河北省唐山市冶區范各莊鄉人,1964年河北大學歷史系畢業到天津市灣兜中學(后66中,現南開藝術學校)上崗.1966年2月曾參加天津送800名青年去云南,1968年12月曾護送“上山下鄉長征隊”,到山西省毛家山集體插隊.1970年代戶口及組織關系正式在毛家山落戶.1979年5月調入天津市農學院工作,在天津農學院副院長崗位上退休.2010年4月把戶口組織關系重新遷回毛家山,決心完成他40年前沒有完成的事業.
[4]敢教毛家山變大寨.山西省平陸縣知識青年上山下鄉辦公室匯集.毛家山上新一代.知青單位自印,1973.6.原載《人民日報》,1973-12-21.
[5]郝廣杰.難忘的回憶天津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主編.天津文史資料選輯1998年3(總第79輯).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35-36.
[6]郝廣杰.難忘的回憶.天津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主編.天津文史資料選輯1998年3(總第79輯).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32.
[7]中共平陸縣委通訊組,北京大學新聞專業教育革命小分隊.新的一代茁壯成長——記平陸縣毛家山插隊知識青年的先進事跡.山西省平陸縣知識青年上山下鄉辦公室匯集.毛家山上新一代.知青單位自印,1973.80.原載《山西日報》,1973-9-21.
[8]郝廣杰.難忘的回憶.天津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主編.天津文史資料選輯1998年3(總第79輯).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38.
[9]敢教毛家山變大寨.山西省平陸縣知識青年上山下鄉辦公室匯集.毛家山上新一代.知青單位自印,1973.7.原載《人民日報》,1973-12-21.
[10]郝廣杰.難忘的回憶.天津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主編.天津文史資料選輯1998年3(總第79輯).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44.
[11]郝廣杰.難忘的回憶.天津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主編.天津文史資料選輯1998年3(總第79輯).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44.
[12]郝廣杰.難忘的回憶.天津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主編.天津文史資料選輯1998年3(總第79輯).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43.
[13]鄭承軍.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的歷史評價[J].同舟共進,1996(06):16-22.
[14]鄭承軍.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的歷史評價[J].同舟共進,1996(06):16-22.
[15]曾志明.700多名廈門知青情系龍巖新農村——無端更渡汀江水卻望閩西是故鄉[N].閩西日報,2009-5-2(01).
[16]郝廣杰.難忘的回憶.天津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主編.天津文史資料選輯1998年3(總第79輯).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40.
[17]逄立左.“知青族”官員:以什么樣的素質跨越世紀?[J].領導文萃,1997(04):12.
K
A
1006-0049-(2017)13-0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