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鵬
中共上海市委黨校,上海 200233
?
道德主體與道德病人的交互性
——動物權利與間接責任論
張志鵬*
中共上海市委黨校,上海 200233
道德主體;道德病人;權利;責任
雷根對動物權利的辯護完全建立在一個原則之上,即“道德主體”和“道德病人”被無條件的視為平等。而康德在論及人類對動物是否擁有責任時,指出人類對動物具有間接性的責任。那么動物權利何以可能,人對動物的責任是以何種方式實現就成為當下社會急需解決的問題。同時,也是對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社會目標的可靠性價值論證。
亞里士多德將人定義為“本質上是文明的動物”,是“能夠獲取知識的動物”,是可以運用雙足直立行走的動物,是天生政治的動物,是唯一具備選擇能力的動物,是最為善于模仿的動物。所有非人類動物“依靠感知和記憶生活,幾乎沒有什么經驗可言;但是人類還依靠記憶和推理生活。”①每一代人都對人提出了與之相應的定義,但我想沒有比我們這一代人的定義更為糟糕的了,一個人接受了什么樣的定義,意味著他以什么樣的方式接受自己的身份,這就像端著鏡子照見自己的面孔。
隨著中國老年化的加劇以及丁克家庭的出現,各種各樣的動物已經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人與動物的關系出現一種前所未有的情感維系。當然,對動物賦予何種權利以及人類應當對動物履行何種義務,這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都是難以接受的。但是,正如尼采所言“人類的偉大之處在于它是一座橋梁而不是一個目的。”②
在筆者看來,至少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構成動物權利研究的可能與合理性。第一,來自機器人權利研究的啟示。在對機器人權利做辯護時,著名醫學家肯梅尼提出了判別生命的六條法則:代謝、運動能力、重復再生、個性、智力、“天然的”(非人工的)組合。這些對機器人來說都能獲得驗證。那么,“動物(主要是哺乳動物)與我們擁有一樣的行為,一樣的身體,一樣的系統和一樣的起源,它應該和我們一樣,都是生命的主體。所有的生命主體在道德上都是一樣的,都是平等的。”③第二,人文社會的科學研究應該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超越性。人類對于客觀世界的認識總是存在著一定的超越性的。人具有著把握事物內在的客觀聯系以及通過其內在的聯系對事物做出預測,推斷事物發展的趨勢以及對事物的發展做出切實可行的風險把控。第三,培養人類良好道德的基本要求。康德認為,動物沒有自我意識,我們對動物只負有間接的責任。但康德同時指出,“如果他不想扼殺人的情感的話,他就必須學會對動物友善,因為對動物殘忍的人在處理他的人際關系時也會對他人殘忍。我們可以通過一個人對待動物的方式來判斷他的心腸是好使壞。”第四,動物成為道德主體的可能性與特殊性。正如美國南州大學法學教授斯通
(Christopher Stone)所指出的那樣,在每一場試圖把權利賦予某些新的“實體”的運動中,相關的建議不可避免地讓人感覺是奇怪的。部分原因在于,在無權利的事物獲得其權利之前,我們僅僅把他們視為供“我們”使用的東西,而那時只有“我們”才擁有權利。④正如之前,美國的黑人解放運動,以及中國的新文化運動之前,對于黑人以及婦女的權利也是一個新事物,是未被大家所認可的,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黑人的權利以及婦女的權利也逐漸被“我們”所認可,并成為一個不可抗拒的事實存在。
“動物權利”不只是一個哲學概念,它也屬于萌芽之中的社會運動,即動物權利運動。⑤
(一)動物的權利
1.道德權利
道德權利與法律權利具有重要的不同,道德權利具有享有個體普遍性,權利所有人平等以及獨立于任何人的志愿行為的特點。其實施過程更多的是依靠道德主體內心的一種自我自覺的實踐,依賴于道德主體自身的道德水平。由于社會系統的復雜多樣性,動物具有一個切實的道德權利的概念并不是很現實。
馬克思1881年初在給俄國女革命家查蘇利奇的復信草稿中,根據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性質,把人類社會形態分為原生、次生、再生三個形態。[3]古代的生產資料公社所有制時代屬“原生”形態;生產資料私有制時代(其中又包含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三個階段)屬“次生”形態;形式上類似于原始社會公有制的共產主義公有制時代,屬“再生”形態。這是以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思維邏輯對人類社會所有制形式的宏觀思考,有其特有的認識價值。
英國哲學家D.G.里奇(D.G.Ritchie)就曾指出道德權利是一種不想費心證明就可以達到目的的修辭工具。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了道德權利的不可制定性。但在道德病人那里,得到尊重的要求以及因此為了承認受尊重權所作出的辯護,其有效性不可能比道德主體的更強或者更弱。⑥二者都具有固定的價值,都平等的擁有。因此,就正義的觀點而言,二者都應該得到尊重。道德主體與道德病人二者在溝通之時,是出于平等固有價值之間的“對話”。也就是說,就正義而言,道德主體與道德病人享有相同的得到尊重的平等權利。因此,就動物權利而言,由于道德權利與法律是無關的,不能因為法律沒有對道德病人的權利作出明確的條文規定,就否認動物所擁有的道德權利。我們在與動物交往的過程中必須尊重他們,因為這種尊重是他們自身固有的道德所應得的。
2.法律權利
在動物權利的探討過程中,對于動物是否享有生命權、自由權一直是學界所關注的焦點,問題集中于生命倫理研究以及食用動物的肉這兩種主要形式。具體而言,也就是動物的權利在受到其他物種,或者是人類的侵犯之時,動物可否成為法律意義上的原告。以及人類在科研過程中對動物有所需求時,動物是否有權作出拒絕或者提出相應的要求。比如,動物能否拒絕人類對其進行轉基因、克隆技術以及新藥研發等的活體實驗的應用。因為從一定的意義上來講,人類在對動物做科學研究的時候是沒有征求動物的同意的,那么如果人類強制剝奪了其生命、生育能力或者創造出一個新的物種之時,人類是否已經違背了動物自身發展的意愿,觸犯了動物自身的法律權利。辛格指出“不論這個生命的天性如何,只要大致可以做比較,平等的原則要求把他的痛苦與任何生命相似的痛苦平等的加以考慮。”⑦動物與人在多方面有相似之處,動物也就具有了一定意義上的法律權利,然而,這確實能夠說明什么嗎?隨著生命倫理的不斷成熟,筆者認為這個問題最終還是會得到一個完整的答案。
(二)人類對動物的間接責任
人對動物只有間接的責任,對動物的責任實際上是為了人。⑧道德主體對道德病人所負有的是間接的責任,這其實是一種以人為本體的人本位思想,其實施的理論依據以及實施可能具有以下幾個要點。
1.作為人類特性的理性
2.回歸人類本體的有效途徑
人類對動物實施責任的過程,實際上是人性的一次回歸,或者說是一種有效的“異化”。人類的個體行為必須與普遍法則相一致。換句話說,除非我愿意自己的準則也變成普遍規律,我不應行動。⑩同時,康德也指出,要只按照你同時認為也能成為普遍規律的準則去行動。?對于動物負有的責任將幫助人類實現自我價值以及道德認同,進而實現人的自我全面的發展,這也符合人類的根本利益。其次,對動物的間接責任可以有效實現動物權利的實現。對于動物是否擁有權利的觀點,很多的人是持有不同的觀點的,但是在這些觀點的背后實質性的問題就是人類自身的利益不能被動物權利所侵犯。既然如此,推而廣之,普遍法則的存在將化解這一矛盾。
[ 注 釋 ]
①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A,980b25-28.
②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5.
③睿根.打開牢籠——面對動物權利的挑戰.馬天杰,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79-93.
④Christopher Stone,” should trees have standing——Toward legal rights for nature objects”,Southern California law review,1972,45(2):450-501.
⑤雷根.動物權利研究.李曦,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5.
⑥雷根.動物權利研究.李曦,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279.
⑦辛格.動物解放.祖述憲,譯.青島出版社,2006:5-6.
⑧辛格,雷根.動物權利與人類義務.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24.
⑨康德.道德形而上學探本.商務印書館,2000.71.
⑩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2.13.
?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2.30.
張志鵬(1989-),男,白族,云南大理人,碩士研究生,中共上海市委黨校,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
B
A
1006-0049-(2017)13-00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