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瑤
東北石油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黑龍江 大慶 163318
?
新時期扶貧工作的實踐及其理論意義
馬 瑤*
東北石油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黑龍江 大慶 163318
在社會生活中,人類主要的生存方式就是通過不斷地進行科學實踐,理論探索,自覺或者不自覺的根據自身的需要去適應和改變自然世界。我國也通過不斷實踐去探尋適合社會主義蓬勃發展的道路。自從我國進入新常態以來,社會各方面都有了極大的提高。但是客觀來說,我國依然是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依舊是弱勢產業,農民也依然是弱勢群體,所以在我國經濟和政治快速提高的同時,扶貧工作的政策完善和實施工作也應該與之相適應,不斷提出新的認識。
扶貧產業;社會生活;農業大國
在探索扶貧工作發展過程中,首先要有系統的理論作為基點,時刻把理論與人民群眾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準確把握時代的大方向,才會讓實踐和時代的發展共同進步。近幾年的扶貧開發工作,已經從改革開放初期滿足人民基本溫飽問題向增加群眾收入、提高群眾知識文化覺悟、改變國家貧富差距過大等問題方面的轉變。在黨的十八大之后,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扶貧開發工作不僅是重要的經濟工作,也是最大的民生工作,還是極為重要的政治工作”。通過國家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對于扶貧工作在政治、經濟、社會三方面的順利進行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一)政治方面:重新定位扶貧工作
我國在社會主義的道路上艱難前行,這是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而扶貧工作也是一項長期艱辛的任務。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進行國內考察和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講話。經過實踐調研,最終將連續兩年減貧人數達到1000萬人以上作為政府年度工作目標??梢哉f,理論的進步帶動實踐的進步,我們在不斷提高對事物的認識能力的同時又常常被所學到理論的知識限制自身思維的多變性。以往的“粗放式”扶貧政策促使貧困工作實施困難,脫貧效果效率低,人民得不到真正福利等問題尤為突出,同時在我國很多的貧困地區,物質資源非常豐富,但是經濟仍然搞不上去。針對這些現象,經過反復調查研究,我國重新對貧困地區進行了新的定位。對這些物質資源富饒的地區合理開發利用,找準目標實施精準扶貧工作,已經成為扶貧工作中新的核心所在。而精準扶貧首先要做的基礎性工作是精準識別貧困對象,弄清楚貧困地區的范圍,再對以前扶持的貧困情況進行總結,了解該地區新的發展情況,不錯過一個家庭、一個個人是我們主要的任務,最后把已經脫離貧困的家庭有序的退出去,這樣才能真正保證資金、資源和人力能夠公平公正的分配到戶乃至個人手中。
(二)經濟方面:加大動力來源
在扶貧工作開發過程中必須尊重事物的本質屬性和發展的客觀規律,堅持一切從實際情況出發,既要看到工作中取得的進步又能接受實踐過程中所犯的錯誤,由此來總結經驗教訓。在經濟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雖一直處于上升期,但是城市和農村經濟發展越來越懸殊。我國的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農村,農村地區貧困范圍廣、貧困程度深、群眾基礎薄弱這些都成為阻擋農村發展的主要因素。說到底,農村問題終究是農村經濟調整的問題。雖然兵馬未動,但是糧草仍先行,國家只有拿出真金白銀,增加動力才能加快貧困地區發展進程。今年,國土資源部也頒布了相應的政策以此來增加貧困產業開發建設用地和減少貧困戶的搬遷等土地占用費用,同時中國人民銀行及其他各行、金融機構將提供長期資金保障用于扶貧工作的周轉和構建,讓貧困地區的群眾真正搭上貧困救助的“動車”。
(三)社會方面:激發社會合力
在扶貧工作中,脫貧攻堅是一場長期消耗體力的戰爭,如果僅僅依靠黨的單一力量是不夠的,社會各界都要聚集人力、物力、財力為扶貧工作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通過志愿者服務,愛心捐贈,慈善義賣等社會公益活動動員更多扶貧力量參與到扶貧工作當中。同時,爭取獲得金融界、教育界、社科界支持,讓各方以無條件的資金投入、無償的義務教育以及幫助貧困群眾尋求更好的發展路子為主要目的,促進貧困地區的生態環境和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充分發揮社會的號召力和凝聚力,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消除貧困不但是黨和國家的責任和義務,還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為之奮斗的目標。
(一)現階段扶貧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每一個新時代的開始,標志著舊問題的消亡,新問題的產生。解決問題過程就是對現有理論的發展與創新?,F階段,我國扶貧開發也同樣會遇到許多新的問題。首先,貧困的調查不夠全面。我國主要是對貧困縣進行扶持,但是有大量的少數民族地區、偏遠山區以及非縣區的貧困地區沒有被調查,甚至沒有被發現。由于此類地區現代化技術落后,消息傳播不夠迅速,政策實施滯留等問題,使補助的資源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而一些原本貧困的地區,生活質量明顯提高,經濟取得一定的成績,卻仍然以貧困的名義向國家尋求資金補貼,占用人民的公共權力。
其次,上級政府重視貧困人數增減狀況和貧困程度是否減輕,而地方政府更重視對上級交代的任務的完成情況,客觀的來說,貧困問題在短期內很難解決,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所以貧困政策在地區實行就會出現執行不及時、扶貧機制有失公平,產生的影響就是扶貧效果差和實施過程摻假等一系列問題。最后,貧困人民的排斥心理。貧困地區不僅物質需求得不到滿足,精神和文化等方面也同樣得不到提高。在許多偏僻的地區、山區,生活地區信息閉塞,資金的缺乏導致大量的勞動力選擇進城打工,不會留下來自主創業,隨之而來引發現在很嚴重的留守兒童、孤寡老人的社會隱患,地方發展不平衡,貧困加重。
(二)對扶貧工作的建議
首先在新時期,運用科學、合理的方式“換血”“慢流”地推動貧困工作,把扶貧開發工作與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結合,使精準扶貧工作以穩步有序的進程跨入發展的道路上。減小城鄉差距,有效統籌城鄉關系,實現城鄉之間要素資源共享和公共設施配置均衡。同時,各級領導干部要起到模范帶頭作用,加大管理力度,做到人民群眾的錢再多一分都不能要的自覺自律性。簡化救助形式,對貧困人口的具體數量進行精準的統計,合理的分配資金,讓扶貧群眾可以直接拿著身份證明去銀行開戶領取一定量的生活救濟資金,避免資金斷條、流失的現象。
其次,根據不同地區的貧困程度出發,“因地制宜”尋求適合自身長遠發展的產業。農業的擔子不能放,發展農業生產仍然是主要的產業依托;比較偏遠的地區,可以憑借當地的自然資源,發展旅游業和農家樂生活體驗項目促進地區發展;當地類似于礦產資源豐富的地區,可以開發產業鏈條提高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既不能發展農業也沒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的地區,改善環境的同時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建造科技村、高新技術開發區等現代化產業。
最后,脫貧先治愚。相對于落后的地區,生活環境差,教育文化水平較低,人們的精神面貌落后也會影響該地區經濟的發展。再窮也不能窮教育,這一代落后觀念不能影響孩子們未來的發展,把文化教育引進貧困區,讓貧困的下一代掌握更多的知識和技能,這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人們貧窮的原因。通過教育的引導,引導外出打工的人們回到故鄉,改變愚昧無知的想法,不再單純地做一個掙錢的“機器”,學會憑借自己的雙手改變自己生活的現狀。留住貧困地區的年輕勞動力,也為解決社會問題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方法。
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指出:“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短短幾句話,不僅突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為取得共同富裕勝利限定了基本的條件。現階段我國取得世界矚目的扶貧成就是對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維護人民根本利益的不斷推進。從理論上說,關于精準扶貧、脫貧攻堅方面的闡述,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際國情相結合的又一次飛躍。在社會主義大家庭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共同富裕就是讓沒有能力沒有條件的人跟上社會的步伐,先富帶動后富,每個人都能過上脫貧致富的好日子,共享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而扶貧工作的不斷完善和實施,不僅是對黨領導下的人民群眾強大凝聚力的重要詮釋,更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進一步強化。
在新時期,堅持馬克思主義社會方法論的指導地位,積極推進其與時俱進,是自覺推進社會文明的要求,是深化科學研究的需要,也是由馬克思與時俱進的性質決定的。我們需要學會合理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則其適者而從之,其不適者不從之,不斷創新和發展新的思想理念,完成時代賦予我們每個人的責任。
[1]徐貴恒.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扶貧開發工作創新路徑研究[J].理論研究,2016(3).
[2]趙武,王姣.新常態下“精準扶貧”的包容性創新機制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11).
[3]顧仲陽.精準扶貧攻堅拔寨——十八大以來我國扶貧開發工作述評[DB/CD].人民日報圖文數據庫(1946-2016),2016(02).
馬瑤(1992-),女,吉林松原人,東北石油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國外馬克思主義。
D
A
1006-0049-(2017)13-009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