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爽
寧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浙江 寧波 315211
?
淺析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觀
李 爽*
寧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浙江 寧波 315211
馬克思思想中的意識形態在根本上是理性的、批判的,他認為意識形態自身就帶有教育功能,由此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教育觀,經過發展,列寧將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觀發展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觀,為現代教育觀提供了經驗基礎與合理內涵。通過對相關報刊及書籍的閱讀,總結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觀既屬于歷史責任的承擔,更重要的是尋求其現代價值,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觀的發展提供現代啟示。
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觀;發展;啟示
馬克思主義教育觀作為一種理論體系有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學、藝術、宗教等社會學說、觀點的構成。本文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教育觀是關于馬克思及其繼承與發展的思想中在意識形態領域關于教育的觀點及有關想法。
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理論從總體上來說屬于一種社會批判理論,“馬克思將意識形態理解為人類社會意識在私有制階段的一種特定的歷史表象,是統治階級將自身的倫理價值觀披上了抽象的、普遍性的、合法化的外衣。”[1]在資本主義社會之中,平等、自由、人權、民主等意識形態都是資產階級政治穩定與經濟發展的需求體現。
(一)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批判教育觀
盡管“批判教育”這個概念并沒有被馬克思提出,但是馬克思卻針對資本主義所倡導的平等、自由、人權、民主等政治意識形態進行了深刻而全面的批判,這主要是由于馬克思一直所主張的社會改造與意識形態批判之間有著相互依賴的關系。馬克思之所以要對資本主義的非正面部分進行深刻的批判,為的就是揭示出資本主義實質,并進行一對一的批判,以此為無產階級開展革命實踐提供理論支撐。
(二)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觀的前提是階級分析
當處于革命時期的資本主義并未奪取政治的統治權,在思想文化領域并沒有過多話語權的時候,他們鼓勵并領導人民群眾一起反對封建制,反對封建制的主流意識形態,并且通過教育宣傳制造資產階級所需要的輿論,培養自己的思想繼承者和發展對象。但是當資產階級奪取政權之后,意識形態教育就完全淪為統治階級統治人民思想的工具,在馬克思看來,統治階級通過意識形態的教育,把整個生活結構,社會生產以及人們的思維與行動束縛在自己所代表的社會秩序中,借此以維護資本主義背后的根本利益,這時,意識形態就淪為統治階級的幫兇,階級的立場就成為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觀的基礎和前提。
(三)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觀的主旨在于共產主義思想
唯物史觀認為,人類社會的基礎是物質生產,社會生產力的分工造成了人們社會地位與經濟地位的不同,人們之間的經濟關系決定了整個社會的上層建筑。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最終目標是消滅私有產權,消除階級對立,解放思想,建立沒有階級對立,沒有私有制,沒有剝削與壓迫的共產主義社會。盡管馬克思的共產主義理論是一種革命實踐理論,但是以全人類解放事業為目標的共產主義理論首先必須應該做到的是在思想上應該要自覺自愿的接受,要做到這一點,開展共產主義思想的教育就顯得必不可少。
列寧在和資產階級的長時間斗爭的實踐過程中,漸漸意識到教育觀在無產階級進行革命和社會主義事業建立具有必不可少的作用。列寧按照現實的需求,改變了馬克思對于意識形態的批判態度,增加了意識形態新的內涵,從積極意義上提出了“科學的意識形態”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一)列寧關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的內容
“只有革命的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才能成為工人運動的旗幟。”[2]列寧認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的內容是馬克思主義,這是正確的意識形態,是因為馬克思主義是以爭取全人類解放為目標的理論風向標。馬克思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批判學說,在此基礎上的教育是抑惡揚善的雙重作用。
(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社會主義知識分子應該兼具對工人實施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的素質,并且確認自我的責任與義務。然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者是眾多的人民教師,盡管大部分的教育者并未擺脫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負面影響,但根據當時的時代背景,人民也急需廣大的教師學者在改造自身的同時,還能夠積極參與到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教育中來。列寧強調了進行農民教育的重要作用,并且教育農民顯得格外迫切。
(三)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的基本方法
在《怎么辦?》這一文章中,列寧建構性的解釋了灌輸理論,分析了為什么要“灌輸”,怎么樣“灌輸”,及“灌輸”的可能性措施等一系列問題。
為什么要“灌輸”?列寧清楚的認識到革命理論不能僅僅成為一紙空談,需要廣大人民群的自覺接受,內化于心,內化于心的途徑最主要的是依靠灌輸理論。首先因為工人本身會自覺產生社會主義民主意識,這種意識最主要是依靠從外向內進行灌輸。然后,由于工人一直位于社會階級的底端,溫飽都成問題的情況之下,很難再去自覺接受科學教育的問題,對于廣大農民來說,意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通過革命實踐,才能不斷充實革命理論,并以此來引導實踐。怎樣“灌輸”?是因為社會主義的先進意識無法在工人運動過程中自己產生,因此需要革命實踐的支持。至于“灌輸”的可能性措施,在革命實踐中工人會了解到自己境況的緣由。正是由于社會主義理論與工人階級之間存在著內在聯系,工人階級會自發主動地傾向于社會主義。
只有當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達到和諧一致,才能更好的實現國家復興和人民幸福。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觀所傳遞的只是來自于思想與知識的傳播與發展,但是在日常的工作學習當中,如何利用理論來指導實踐才是解決挑戰的關鍵之策。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要學,更多是要思考,只有這樣才能滋生智慧,提升能力,這也包含著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雙向互動,因此加強研究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觀的研究,以此來為現代教育觀提供理論支撐和經驗基礎,這樣才能更好地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動力支持。
[1]曹士東.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觀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12.
[2]列寧.列寧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1,328,363.
李爽(1992-),女,河南襄縣人,寧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6級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研究生在讀。
A811;B
A
1006-0049-(2017)13-01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