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振鳳
山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濟南 250358
?
激勵理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
郭振鳳*
山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濟南 250358
激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較為常見的教育手段。探究如何有效準確地讓激勵理論在高校中發揮作用具有非常大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通過對激勵理論的內涵及其作用作出簡單的闡述,并且找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中出現的弊端,從而針對這些弊端提出相應的對策,才能讓激勵理論真正發揮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優勢。
激勵理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激勵就是指教育行為主體根據人的心理活動特點和情感變化規律,通過激發、鼓勵等手段提高人的積極性,從而有效地引導人的行為,使之朝著社會所規定的目標前進的心理引導過程,它利用多樣化的激勵手段,使人們產生一種意氣風發、積極奮進的精神狀態。近幾年來,激勵理論在學習生活的應用分外廣泛,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也不例外。激勵理論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正確地加以運用,能夠更好地促進高校對學生的教育與管理,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水平與思想道德修養,使其堅定積極向上的人生目標,做現代社會的合格公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激勵理論是教育者通過分析高校學生的思想波動、心理活動以及情緒變化規律等特點,采取有效的方法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與創造力,讓其能夠進行積極的學習活動,從而為大學生精神飽滿地進行各種活動提供強有力的精神力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激勵理論大致包含三方面涵義:激勵理論必須依據學生的客觀需要和主觀動機,采用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并存的方式,最終達到一定的期望目標。第一,在高校中,教育者必須了解高校學生的客觀需要,注重其需要層次的差異,研究影響他們行為動機的因素,才能準確地把握學生們行為活動的心理狀態,從而找到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其積極性的契合點。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兩種主要的手段。物質激勵是對于表現優異的學生進行實物上的獎勵,例如頒發獎學金、獎品等;而精神激勵是指頒發獎狀、獎牌等。“精神鼓勵和物質鼓勵是相互促進相互相補充的,二者缺一不可”①但是,精神激勵應該占主導地位,因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激勵理論正是讓學生們受到精神上與思想上的啟發與激勵,使其擁有完善的人格特質,所以教育者必須要有效防止學生們單純地向物質利益的傾斜。第三,激勵理論最終是要讓高校學生自覺地朝著正確的目標去努力、前進。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不僅要熟悉學生們的短期目標志向,還要堅定其社會主義遠大目標,使學生們向著積極正確的目標奮斗。
在高校中實施激勵理論能夠較大程度地激發學生們的積極性以及各種潛能,有效地幫助學生利用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以高度的自信心和飽滿的精神狀態投入到各項校園活動中去,使學生可以不斷充實完善自己,讓自己的精神活力得到最大的提升,才能得到更大的發揮。激勵理論能否正確應用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任務的順利完成息息相關。激勵理論能夠明確地分析學生們的客觀需要,采取恰當有效的手段激發和鼓勵其進取之心,使他們能夠自覺地把人生理想與社會目標結合在一起,塑造成良好的行為動機,堅定社會主義的步伐,塑造自身人格魅力與促進社會發展齊頭并進。所以高校學生在激勵理論的教育和指引之下最終會自覺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而艱苦奮斗。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激勵理論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它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們的昂揚斗志,保證他們以進取之心融入學校生活,充分實現自身價值。但實際上激勵理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施中逐漸發生了一些弊端,大體如下:
(一)難以準確把握高校學生的特點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激勵理論的運用是面向廣大學生群體的,所以就使得教育工作者必須要準確把握當代高校學生的特點。他們個性鮮明、自主意識與創新意識強,但一部分學生過于強調自我,沒有良好的集體意識與責任意識,心理素質差。一些教育者并沒有充分意識到學生思想的差異性、多變性和性格不穩定性等特點,因此很難做到潛心考察學生的個體素質特點,同時也沒有把學生們的實際情況與需求狀況相結合,而是盲目地采取一些自認為正確的激勵手段,致使高校學生缺乏積極性與主動性,喪失前進動力與精神支撐,無法保質保量地完成既定的目標。
(二)激勵方法運用不恰當
在高等院校中,激勵方法繁多。激勵手段能否得到正確運用與激勵效果是否顯著發揮有密切關系,對于教育工作者來說,合理地利用激勵方法是極為重要的。但一些教育者對激勵方法的運用并不恰當,如物質獎勵與精神獎勵運用不科學,過分強調物質獎勵會導致學生們忽視精神追求,變得浮夸、焦躁、功利心強;而過分強調精神激勵,忽視物質激勵,則會使得學生們物質需要得不到有效滿足,久而久之思想政治教育會淪為虛無的說教,壓制學生的精神動力,阻礙他們前進的步伐。所以一些教育者沒有把握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的度,最終導致學生們形成錯誤的思想觀念,不利于保持學生的積極性,更不利于學生長久發展。此外激勵方法還有尊重、行為激勵法等,他們之間相互促進、相互補充,共同發揮作用。但是一些高校教育者們對此了解并不充分,往往會造成激勵方法單調或者在運用過程中發生偏差,達不到最終的激勵效果。
(三)激勵行為實施不及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實施激勵要有最佳時機,在恰當的時機內給予學生激勵非常關鍵,這樣在一段時間內可以比較準確地驗收激勵成果,合理運用激勵反饋達到最佳的激勵效果。但在實際情況中,一些高校教育者在運用激勵理論時往往出現相對滯后的狀況,高校學生經過努力后在學習成績和活動中表現較為出色,但這時教育者因種種原因不能及時給予獎勵,通常滯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這樣就無法保障激勵理論運用的最佳時機,也就無法保障激勵的效果。學生在取得良好成績后并沒有及時得到獎勵,會出現一些心理落差,產生倦怠和負面情緒,在以后的學習活動中可能會出現信心不足、效率低下、不認真對待的情況,長久下去有礙于學生的發展,也有礙于各種教育工作的展開。由此可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激勵理論的應用實施并沒有根據實際狀況進行,教育者并沒有深入調查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真實狀態,也沒有潛心研究激勵理論本身的特質,這容易導致一些不良后果的出現。
在高校中教育者必須意識到激勵理論運用的弊端所在,及時掌握知識、改進方法、解決難題,使激勵理論真正激發學生的潛能,讓他們用飽滿的精神狀態和昂揚的斗志投入到學習和生活中去,培養完善的人格。
(一)準確把握高校學生思想特點,注重學生不同層次的需要
在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高校學生的責任意識與主體意識凸出,具有很強的獨立性與主動性,教育者在實施激勵理論時,要充分考慮這些學生們的思維特點與心靈特質,同時要關注學生不同層次的需要。提高激勵手段方法的靈活性,最大限度地做到因材施教,合理運用激勵理論來激發他們的潛能,使其能夠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教育者運用激勵理論時要做到有的放矢,讓學生個體需要的滿足與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實現相一致,使激勵理論更好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綻放光彩、釋放光芒。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長期的系統性工作,需要將思想政治教育包含的內容與接收者的現實狀況相對應,從而保證教育工作的質量和效果。”②
(二)合理運用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確保激勵實施的時效性
教育者合理運用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是很有必要的,這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順利進行起關鍵作用。對于表現優異的學生頒發一定的物質獎勵,像各項獎學金或定額的補助,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們的自信心與積極性,確保他們能夠以充沛的精力和飽滿的熱情地投入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發揮自己的優勢,大綻人生光彩。在注重物質激勵的同時,也要注重精神激勵,教育者要關注學生的精神世界,完善他們的心智,促使他們變成文化水平與個人修養完善的合格公民。思想政治教育中激勵目標是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豐富其精神世界,所以精神激勵應占主導地位,并且產生的作用也是深遠持久的。因此,教育者要及時表明肯定與贊賞的態度,保障激勵理論實施的最佳時期,使學生內心需要得到滿足,極大地調動其積極性、創造性與主動性,從而使這種良好行為再次出現。
(三)科學進行理論探究,堅持與時俱進
事物都是不斷變化和發展的,為了確保激勵理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地實施,教育者必須科學、合理、有效地應用激勵理論,將激勵理論、高等學校現狀、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特點相結合,深入分析學生的實際特點,以發展的眼光來對待他們。教育者更要自覺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與實踐能力,準確把握激勵理論運用的方法,注意各方法相互貫通和交融,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到因材施教,以高效準確的方法激發其上進心和潛能。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運用激勵理論時,有可能會產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突發狀況,阻礙理論的實施,給教育者增加實施難度,這就使得教育者必須要熟悉激勵理論,靈活掌握實施技巧與方法,做到與實際情況相結合,對原有知識體系結構進行發展創新,做到與時俱進。這樣才能保障激勵理論的科學性和有效性,以便及時調整激勵舉措,激發出學生的能動力,提高行動效率。
總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激勵理論確實存在一些弊端,但是采取相應合理有效的舉措是完全可以避免這些弊端發生的。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力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把激勵理論的優勢發揮到極致,讓激勵理論更好地為其做出貢獻。
[ 注 釋 ]
①劉新庚.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34.
②李輝.激勵理論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教學與管理,2016-4-20.
[1]陳萬柏,張耀燦,主編.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13.
[2]劉新庚.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34.
[3]李輝.激勵理論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教學與管理,2016-4-20.
[4]趙志軍,于廣河,李曉元.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85.
[5]夏蕾.激勵理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視角.法治與社會,2007.8.
郭振鳳(1992-),女,山東濰坊人,山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研究。
G
A
1006-0049-(2017)13-01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