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素汝
廣東南華工商職業學院,廣東 廣州 510507
?
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環境及對策的研究
——以廣東地區為例
冷素汝*
廣東南華工商職業學院,廣東 廣州 510507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政府主導,出臺系列政策鼓勵高校學生創新創業,成功的創新創業具備與時俱進、求新求變的特征。因此,高校應結合市場發展機制推動大學生創新創業工作。本文分析了當前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政策環境,簡要說明了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影響因素,并且以廣東地區為例分析探討了相關的對策。
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環境
在李克強總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下,政府出臺了相關的支持政策,高校逐步開展與大學生創新創業有關的實踐課程和活動。社會、高校高度重視的基礎上,大學生對創新創業關注度日益提升,經過四年時間的發展,我國創新創業工作取得一定的進步。但是,就具體的創新創業實踐而言,還存在諸如政策不完善,服務平臺不健全等制約因素,有待于改進。
(一)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內在因素
學生自身的基本素質和綜合能力是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核心。這種品質是在長期的學習、培訓中逐漸培養建立的。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內容包括創新精神、創造能力和創業行為三種。創新精神是一種追求卓越的精神,是創業活動的前提,包括進取、自信、冒險、求真、務實、堅韌、協作等內在動力與品質。創新思維是要敢于打破常規,具有敏銳的洞察力、想象力和捕捉機會的能力。創業能力是指綜合運用所學到的知識,將創新意識和思維融入產品或服務的實踐能力。包括獲取和應用知識,以提高商業和實際動手的能力。其中,創新和創意是創新基層活動的基礎,是實現創業的基本保證。提升企業的創新和創業活動的具體業務能力,需要通過行為反復訓練,檢驗工作經驗的實踐能力,這是推進創新和創業的動力源。
(二)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外界條件
通過創新和創業的發展,進行實踐和鍛煉,培養創新創業精神和實踐技能,并建立創新和創業活動成果平臺。這是發展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將創新和創業活動形成一個完整體系的主要外生條件。主要由三部分組成:課程教育體系、實訓體系和轉化孵化體系。課程教育體系指的是高等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機構,包括創新創業的課程、創新創業師資隊伍、實踐鍛煉的平臺、激勵考核體系。該體系由行政部門管理和監督,特別是資源和行政制度條款對其起到約束作用。實踐培訓體系,是以第一課堂創新和創業技能培訓系統外的第二類方法,是檢驗創新創業教育成果的主要途徑,通過組織競賽、模擬訓練、研討會、論壇等形式開展,以提高大學生對創新創業活動的主觀意識為目的。轉換孵化體系,大學生創新創業成果市場,培訓、孵化和支持系統的產業化這三部分組成創業孵化平臺,構成了社會投資機構和金融服務體系。
(三)大學生創新創業發展的宏觀因素
宏觀因素是宏觀外部環境,包括政治環境、市場環境、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政治環境通過政策來體現,一方面,政策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發展的具有導向作用,建立自上而下的支持系統,整合政府、高校及每一個獨立的社會資源,為致力于創新創業的大學生的發展提供強大后盾;另一方面,政策具有針對性,能保證及時的績效反饋,可以為大學生創業創新活動及其支持系統的各級能源主管行政部門的提供直接有力的具體政策措施支持和保障。市場環境是指社會經濟條件和市場條件,包括經濟發展水平,以及投資和融資環境活力。創新能力是大學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市場創新創業活動的最終結果是檢驗宏觀體系的最有效途徑。創新創業,首先是建立一個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機制和體系,這是維護市場完整性,保障其基本生命力的必要條件;其次,這一機制和體系有效地維護市場秩序的穩定和完善產權制度,保護市場力量;最后,建立低門檻的準入機制和融資服務體系,讓更多的項目進入市場初期的創新和創業平臺,接受市場的考驗、磨練。
(一)廣東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扶持現狀
近年來,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廣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大學生創業就業,先后發布并實施了一系列計劃,帶領廣東省大學生創業。出臺高校畢業就業政策,其中所涉及的相關部門有:廣東省教育廳、高等教育主管部門。省教育廳直接關系到大學生創新創業和辦公室,涉及到高教處,負責高等教育,包括專業課程和高等教育評估的改革;調查研究部,負責規劃,指導和協調教育系統,但其主要研究項目為學校教師,即廣東省研究生教育計劃有關的創新項目;就業指導中心主要負責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相關政策、項目的落實、以及《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證》申辦審查等事務性工作。
(二)廣東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訓練現狀
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16年5月廣東省有141個全日制高校,按照學級大學分類:包括合作辦學的學校和獨立學院62個,職業技術學院79個;根據學校劃分的性質:有88個公立院校,34家民營獨立學院。全省高校的學生數量為180余萬人(含研究生,本科生,專科生),在校學生總人數占全國高校人數7.3%。由于政策環境較為開放,廣東省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發展迅速,熱情的大學生逐年參與科技創新,總人數逐年上升,創新創業課程逐漸參與到高校日常教學中,中山大學等高校和其他大學建立了7所企業研究所,并且越來越多的學校正在大力推薦建立創業學院的實踐活動,以此加速推廣創新創業教育。教育部2014年10月發出《關于高校誠信經營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要積極發展創新創業課程,并納入學分管理,鼓勵學生通過參與社會實踐,積極參加科技發明活動,并以在創新實踐評比中獲得的成績替代選修學分。
(三)廣東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和服務平臺現狀
廣東省委、省政府在促進就業政策的指導下,建立創業孵化平臺,相當一部分孵化平臺及相關服務初步形成。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廣東省財政廳在各地設立大學生企業孵化器。在廣東省科技廳成立了繞前孵化器,以及在全國各地創造了高校創業基地和科技園,能夠為學生實施創新創業培育計劃,提供多方位的服務。此外,廣東省聯合金融集團有限公司廣東分公司積極響應政策的號召,發起設立大學生創新創業投資基金,提供500萬元注冊資金,專門為全省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投資。廣東省委團委還聯合廣州股權交易中心打造的“大學生創業”股權眾籌平臺,其主要目的以投融資對接等金融服務為基礎,在投融資市場全面范圍內建立一個突破性的平臺和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機制。然而,現有的平臺不能滿足相對缺乏創新創業經驗的學生的需求。具體表現為三點:第一,現有的平臺數量有限,并且大部分都是公共的,社會資源和社會資金沒有得到充分的調動起來;第二,缺乏技術服務平臺,現有技術服務平臺僅限于大學,資源非常有限,不能滿足大學生創新創業更高層次的實踐要求;第三,現有的平臺服務還比較單一,多數只能提供場地和資金支持,在附加信息、咨詢和其他服務方面還比較欠缺,并且不能有效對接政府的優惠政策,不能實現團隊結算,此外,在多元化創業就業服務咨詢方面存在局限性。
(一)以大學生就業或創業需求為依據,對其進行針對性指導,結合社會企業家對大學生進行經驗傳授或專業引導。為了更加有效地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要加強高校畢業生創業政策的宣傳力度,并出臺相關法律對其進行保障,創建良好的創新創業政策環境。政府部門需對現有法律法規進行完善,從根本層面保護創業大學生的合法權利,并加強宏觀調控,減少創業過程中政府、市場的過分干預行為。政府和高校積極創造商業實踐和業務基地,為廣大創業學生提供符合地方經濟發展的條件及創業自身情況的發展環境。
(二)加強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順利落實政策,協調優化政策與部門之間的關系。在出臺新的政策的基礎上,對就業和創業者引進更多的優惠政策,政府部門積極扶持和鼓勵大學生就業和自我創業,并從宏觀和微觀角度出發,減少創業風險,降低就業門檻,加大資金扶持,以政策調節資金緊缺問題。大學生群體創業過程中最大的瓶頸和挑戰是融資問題,政府部門可出臺融資的相關政策,幫助其解決資金短缺的弊端,使其能夠專注于業務,順利進入市場。建立相關的業務平臺和支持的項目,為大學生提供靈活的創業條件以及優厚的政策待遇,以及適合大學生奮斗的創業平臺和項目,從而提高創業成功率和有效性,擴大創業群體規模。此外,可適當放寬貿易限制與創業準入限制,稅收適當減免,為大學生創業給予保險補貼。
(三)學校方面需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理論知識宣教,在校內實行相關的教育培訓,并與政府、社會部門、學生群體組成“四位一體”的創新創業支持體系。學校通過開展理論知識和實踐研究,為大學生群體提供了完善的理論支持和實踐訓練。政府為就業和創業的畢業生,免費提供包括創業政策、流程和服務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訓。在教師隊伍建設方面,政府及各高校要結合廣東省市場環境狀況及本校學生情況進行相關的創新創業輔導。教師積極開展研討活動,關注政府相關信息的更新,及時了解政策的變化,把握政府扶持的側重點,從而及時準確地為學生傳遞創新創業最新信息。教師應該積極參與創新創業實踐活動中,聯系相關單位及部位,為學生提供學習和發展的平臺。同時,政府,學校,教師要通過各種渠道和載體(如網絡,廣告牌,宣傳冊,學校課堂教學,班會等),幫助更多有志創業的學生了解更多的渠道知識和創業資料,并指導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廣泛搜集政策信息和項目信息,促進其找到創業關鍵點,提高成功率。
(四)建立濃厚的創新創業文化氛圍是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先決條件。文化是社會、學校、企業的軟實力,是外部環境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是內部環境的主要內涵,對創業者的發展和思維方式創新,以及行為開展等方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政府、企業、學校和學生構成的創新創業體系當中,政府起主導作用,是外部文化環境的引導者,學校則是體系的主要建設者和實施者,發揮著重要的推動作用,通過開展校園創業文化、政府政策宣傳、科技創新講座等活動,建立起商業氛圍濃厚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從內外環境兩方面促進學生鞏固就業技能、豐富創業思維,既能掌握專業知識,又能初步了解商業理論。通過企業文化的熏陶,使學生了解企業,更好地體現自身的實力,充分發揮自己的價值。
(五)綜合開展“一站式”大學生創新創業信息服務平臺,提高服務的精準性和效率。地方政府可建立大學生行政服務中心為應屆畢業生以及有志創業的大學生提供信息服務和政策指導。同時,也可以在行政服務中心,為就業大學生提供所有創業服務,包括創新創業政策咨詢、教育和培訓以及創新創業的應用等全方位的服務。如廣東省中山市政府所創建的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結合院校及市區創新型企業,為大學生提供可行性的項目指導及創業基金扶持,極大程度上簡化了大學生創業流程,提高了創業效率和成功率。
高校畢業生創新創業是一個需要政府、社會機構、學校及教師和學生“四位一體”相協同的工作體系,同時也是有益于社會、學校、學生共同發展的有效措施,目前廣東省地區在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規劃與指導方面已初見成效,但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還需加強對大學生各個創業環節的工作研究,深入實際制定出相關扶持政策,營造良好的創業文化氛圍,加大政策實施力度,從而促進大學生順利實現身份轉變,成功的完成創新創業,實現自身價值。
[1]林海峰.廣東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環境及對策的研究[J].廣東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3,27(4):45-48.
[2]陳彥婷,何傳添.扶持大學生創業政策現狀評析與完善建議——以廣東省為例[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3,30(1):84-86.
[3]王立安,陳家美.廣東省大學生創業政策實施中的問題及對策[J].學理論,2014(36):256-257.
[4]侯永雄.大學生創業存在問題及對策探討——基于廣州市大學生創業現狀的調查分析[J].中國大學生就業(綜合版),2015(7):61-64.
[5]王穎.大學生創業意愿調查及影響因素研究——以廣州市部分高職院校學生為例[J].惠州學院學報,2015(2):123-128.
[6]楊尚昆,黃銀英.廣東大學生創業現狀及優惠政策研究[J].科教文匯,2016(10):136-137.
[7]李宏波.大學生就業政策演變及績效研究——以廣東省為例[D].廣東海洋大學,2015.
冷素汝(1980-),女,湖南益陽人,本科,廣東南華工商職業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學生就業創業研究。
G
A
1006-0049-(2017)09-016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