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小英
常寧市委黨校,湖南 常寧 421500
?
加強鄉鎮文化站建設 促進農村文化大繁榮
漆小英
常寧市委黨校,湖南 常寧 421500
鄉鎮文化站是我國最基層的文化事業機構,承擔著鄉村文化建設,組織、策劃、開展各項群眾文體活動,挖掘、整理民間文化遺產和鄉村文化市場管理等職能任務,為繁榮鄉村文化,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作出了積極貢獻!近年來,我市鄉鎮文化站出現“名不符實”的現象,文化專干不干文化,文化陣地沒有文化,農村群眾享受不到文化等問題日益凸顯,迫切需要加強鄉鎮文化站建設,使鄉鎮文化站真正“站”起來。
農村;鄉鎮文化站;建設
常寧市總面積2046.6畝,轄22個鄉鎮,5個辦事處,706個行政村。鄉鎮文化站22個,文化專干55名,業余文藝團隊100余支。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提出了“要加快構建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常寧市已獲省批22個鄉鎮文化站,總建筑面積6600平方米,已經建成投入使用18個。塔山、大堡、羅橋、洋泉等十幾個鄉鎮文化站配置了價值10余萬元的電腦、DVD、投影機、衛星接收系統、樂器等免費開放設備。鄉鎮文化站建設已初具規模,各具特色。各鄉鎮結合重要節日、集會舉辦各種群文活動。松柏鎮利用“五四”青年節舉辦了青年歌手大賽;廟前鎮發掘了雙橋的花燈、雙聯的跳跳龍、中國的舞龍王;三角塘鎮文化站工作人員對全鎮進行分片管理,發掘了剪紙、魚燈、手獅舞、跑馬燈等民間藝術,從而使這些流傳于民間的藝術得以很好的保存。
(一)名存實亡現象仍然存在
一是缺乏部門監管。近年來,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改變了過去“一顆章子、一間房子、一塊牌子”的現象,基本服務設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大部分是“聾子的耳朵成擺設”,未能真正發揮好農村文化陣地的作用,從作用上講是“名存實亡”。二是對文化工作重要性認識不夠。一些鄉鎮黨政領導對文化工作“口頭重視,行動不一致”,沒有把文化工作真正納入重要的議事日程和量化管理,導致文化工作無所適從。三是文化工作“缺位”。一些鄉鎮領導在文化工作上的“缺位”、“忽悠”,使得大部分的鄉村除了影視還是影視,農民朋友享有或參與鄉鎮文化站組織的大眾化的、有品味的文化活動成了一件罕見的事。
(二)專業人才匱乏問題凸出
一是文化專干隊伍素質較低。據調查,鄉鎮文化工作人員是科班出身或受過專業培訓的人員很少,大多藝術素養不高。三塘鎮現有文化專干8人,但具有文化專業知識的只有1人,其他有些鄉鎮甚至無一名專業人員,根本不能適應文化發展和群眾文化工作的需要。二是工作積極性不高。文化工作人員工資待遇低,又沒有政治前途,近五年來幾乎沒有一個文化專干被組織上提拔重任。相當一部分文化專干失去了工作動力和干勁。松柏鎮文化站10人,每天堅持上班的只有一、兩個人,其他人常年不來上班。三是文化專干門檻低。文化專干需要較高專業技能,七八十年代招錄轉正的文化專干業務上比較專業,但現在基本上不是退休了,就是調走了,現新錄用的文化專干不是照顧的就是頂職的或者是安置的轉業軍人,大部分是門外漢。
(三)管理定位不準作用不明顯
一是管理職能交叉,目前鄉鎮文化站屬于雙重管理,鄉鎮政府負責人員日常管理、縣級文化部門負責業務指導。但實際操作上基層文化管理機構是徒有虛名,無力監管。二是認識定位不準確。簡單認為鄉鎮文化站只是看看書唱唱戲的場所,對文化站的性質、概念和職能缺乏全面認識,對鄉鎮綜合文化站重視不夠,經費保障不力,讓文化站變成了“養老站”“休閑站”。三是工作成效不明顯。據調查常寧市只有少數幾個文化站開展群眾性活動積極性較高,但形式還是很單一。大多數文化站很少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工作人員渙散,文化站基本上成為一個擺設,應付上級主管部門的檢查和考察,不能真正充分發揮服務三農的文化陣地作用。
(一)提高認識,重視基層文化建設
一是要充分認識繁榮發展農村文化事業的重要意義。農村文化是我國文化事業發展的前沿陣地,發展農村文化事業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是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需要。二是要加強對農村文化工作的組織領導。鄉鎮政府、文化主管部門要正確認識農村文化工作的重要作用,將農村文化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議程和工作考核主要內容,明確農村文化發展的指標和任務,以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為宗旨,構建完善我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三是鄉鎮綜合文化站要轉變觀念走出困境。要走出被動狀態,承擔起輔導、引導村級文化中心組建文藝團隊、開展文藝活動的職責,謀劃舉辦為農民所需的各類培訓活動、文化活動,主動充當社會文化領頭羊的角色。
(二)認真探索和積極完善科學的管理機制
一是要健全責任機制。特別是把現有“人”變二重管理為縣、鄉、文化局三重管理,進一步明確各職能部門的職責,加強配合,有利于人才資源合理配置,更有利于工作出成效。二是要建立資金保障機制。要把文化站建設所需經費納入財政預算,還要變過去單一的財政包攬投入為多元方式投入:五級財政預算、對口扶持、社會贊助、個人捐資等。通過開展贊助演出、商業演出等市場行為增加創收能力,加強自身造血功能。三是要建立健全相關的制度。如:財產保管制度、崗位職責、向公眾開放服務等制度。特別是要建立人才激勵制度。生活上關心文化專干的福利待遇,政治上要關心他們的成長。充分調動文化專干的主動性、創作性、積極性,達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效果。
(三)積極培訓和多方提升文化專干的綜合素質
文化專干除具備一般干部應有的素質外,還應自覺加強其它方面能力的培養與業務知識的學習。一是要培養獻身群文事業甘當“人梯”精神。農村文化工作條件艱苦,任務繁重,要吃苦耐勞,耐得寂寞,守得清貧,樂于奉獻,甘當人梯,才會在文化上成為一個有所作為的人。二是增強業務知識和專業技能。文化專干是一個專業性較強的崗位,文化主管部門要經常組織一些常規性的培訓班對文化專干進行“補課”、“充電”、“輸血”,強化“吹、拉、彈、唱、創作、表演”等技能知識學習,更好地勝任文化工作。三是強化管理等方面知識學習。農村是一個龐大的文化市場,文化專干必須加強政治、經濟、法律、行政管理等方面知識的學習,多方提升其綜合能力和素質,工作起來才能準確把握原則、把握尺度、把握方向,得心應手。
G
A
1006-0049-(2017)13-02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