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天懿
?
《美的歷程》的讀后感
廖天懿*
美的發展史;讀后感;藝術與美;藝術
藝術以及美被當作是精神和內心外在的表現形式,同時也是精神和內心世界的歸宿。“美的歷程”作為闡述與記錄“美”發展經過的一部著作,在記錄“美”發展變化的過程中,也展現出了中華民族精神的發展變化。中華民族藝術發展的歷程與經過,反映了民族心理的發展變化過程,民族藝術的發展與變化和民族精神息息相關。所以,在《美的歷程》這部著作當中,于正式講述藝術發展情況和歷程的前面,作者首先對社會和思想的形成與發展做了相當完整的解讀,其目的在于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藝術與美在發展過程當中存在的必然聯系以及不可取代的作用。
在原始社會,當時生活的人們為了滿足彼此之間的交流與日常的記事,開始運用一些藝術形式表達其想要達到的目的。生活在原始社會當中的人類,通過自己身上的配飾以及對不同色彩的運用來表達不同含義。這些在配飾與顏色上的差異,不單單只是為了使觀者和用者得到視覺上的滿足,而是通過這些不同種類的配飾與各種各樣的顏色表達一些特定的概念與含義。對于客體這個群體來說,自然情景(配飾、色彩)包含一些特定的社會內容;對于主體這個群體來說,感官反映(對某配飾或顏色感覺愉悅)包含了一定的主觀想象與認識。所以,“美”并不能通過單一的形式進行表現,都是通過具備社會意旨的“有深意的方式”表現出來的。在遠古社會,圖騰作為他們表現“美”與部族地位最為重要的寫實方式,承載了不同部族所有的思想與希冀。
從遠古社會人們單純地依靠寫實圖形進行交流與記事,慢慢發展、變化為學會并掌握籠統的線條與紋飾進行記事和交流的方法。這類籠統的紋飾與線條,配合著早先人類使用的幾何圖形,記錄下了大量早期人類繁復的感情、思想與憧憬。在對紋飾、線條與幾何圖形不斷的融合與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不能用理智、邏輯、觀念解釋明白的現象,可是依然留存在“美”這種“有深意的方式”之內。人類與動物之間對于審美體驗的差別在于人類有自己的想法、思考。因此,“美”并未當作是普通的方式,而是“有深意的方式”,其根源在于它是吸收、沉淀了社會內涵的自然方式。“美”雖美在形式,但卻又不固守于形式。脫離形式(自然形骸)就會失去美,但是單一的只有形式(自然形骸)也算不上美。所以,隨著“美”的歷程不斷向前發展與變化,其形式慢慢離開模仿、寫實,形成了具有自身特點的、單獨的發展方向,其自身的發展規律與需求對其日后進步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美的方式在與人類進行頻繁交流與融合的過程中,其形式得到進一步的擴充與繁榮。與此同時,美的形式也對人類的感官和思想造成深遠的影響。
在古時候中國的北方,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響,過早的摒棄了對原始宗教的信仰,北方的人民開始變得愈來愈理性化與世俗化。但是,在同一時間段的南方社會當中,古老的部族圖騰——神話文化在其文化中被得以完整的保存與繼承。南方文化以屈原為代表人物,其文化具有異想天開、情感炙熱等與北方文化截然相反的特點。楚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大部分是繼承與發展漢代的藝術形式。漢政權的發源地大致位于楚地,漢代政權對于其政治上的治理與北方一致,皆是沿用儒家學派的綱常禮教治理國家。可是,在其思想觀念以及文化藝術方面則是更多的沿襲了楚文化的形式與特征,其藝術表現形式無不反映出異想天開、情感炙熱的特點。這種表現形式與情感與其社會生活、行動方式等息息相關,從而造就了漢政權時期,藝術形式既靈動又優雅、既貼近世俗生活又充滿異想天開的獨特風格。如果對于政權的治理是理性思維優先的話,那么神人的溝通只存在于藝術的殿堂之中。與此同時,這個時候的神也脫離了宗教圖騰這一單純的載體,象征著掙脫了束縛的思想,也是對浪漫想象的完美寄托。
魏晉南北朝時期,受懷疑論哲學的影響,藝術將人類對于人這一生的固執、數不清的欲望以及許多來不及道出的想念表現得淋漓盡致。在一個經術法統、道德操守全被推翻與質疑的環境之下,人們才會愈來愈重視人生如此短暫與多災多難的現實,從而挖掘自己內心深處的真實感受。對之前規定的、統一的價值尺度進行全面的否定之后,人們會更容易感懷人生易老而又變化無常。人們內心的需求與外在因素的打擊,使得人們產生了一次“醒悟”,個人品行、思考以及內心世界的訴求逐漸成了這個時代藝術形式的主要內容。因個體所以藝術,因藝術所以藝術,與漢政權時期“厚人倫、美教化”的藝術氛圍天差地別。
唐代藝術表現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學習并發揚了兩漢和魏晉時期的主要藝術特征,使得藝術的表現形式更加的多種多樣、異彩紛呈。唐政權時期的藝術表現形式一方面與漢政權時期通過夸張手法表現外在事件、人物行為的藝術表現形式大相徑庭,另一方面與魏晉時期對于人物內在精神、思想、道理的過度需求也不盡相同。唐代的藝術表現形式更傾向于描繪有血有肉、實實在在的人,以及人對生活最真實的感情及希冀。其藝術形式中的想象力與熱情是寓意豐富的,是具有真情實感的,完完全全是從真實的社會生活當中反映出來的。李白作為這一時期的典型代表,聰明絕頂,對于寫詩、作畫信手拈來,活的也是肆意灑脫。中唐時期,杜甫將唐朝盛世那種空前絕后的繁榮景象按照一定的形式與規律,再經過其加工、創作,完整且簡單易懂的呈現在大眾面前。晚唐時期,藝術形式發展成為“峭潔清遠,遺世獨立”的特征,這一風格特征對于后世的影響深遠。晚唐時期創作出來的作品,集中體現了這種藝術形式。這類作品與前期所創作的諸多詩篇在意境上有明顯的區別,唐詩的意境大多為朦朧、雄厚、壯闊為主,而唐詞則是以詳盡、細膩、新穎及感情充沛為主。唐詞所表現出來的這些特征在宋代的山水畫中被全面的應用與發展。元明清時期的藝術表現形式更加趨于細致、通俗與社會化,符合時代進步與發展的步伐,其藝術表現形式日趨和緩,不同于原始社會時期氣勢磅礴、炙熱奇異的藝術表現形式。
總的來說,《美的歷程》其本質是對民族精神與民族發展的記錄和詮釋,只有對民族精神的形成與發展進行真正的掌握、理解,才可以領悟祖先留下的藝術形式所呈現出的、不可替代的、無法逾越的美。
廖天懿(1995-),四川德陽人,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學生,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
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0
B
A
1006-0049-(2017)13-024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