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紀魁 王 靜
(1.沂南縣人民醫院急診骨科,山東臨沂 276300;2.沂南縣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山東臨沂 276300)
掌指關節由掌骨小頭與近節指骨底構成,是人體手掌做屈伸、收展運動的重要關節,指掌關節及其周圍部位的創傷骨折將會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巨大不便[1]。選取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本院收治的40例掌指關節周圍部位創傷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在對患者進行切開復位微型鋼板內固定術治療,對治療效果進行觀察分析,結果如下。
本研究于醫院內部選取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收治的40例掌指關節周圍部位創傷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齡21~52歲,平均年齡(23.31±2.71)歲。40例患者按照骨折類型劃分如下:近節指骨基底部骨折18例,指骨合并掌骨骨折10例,掌骨基底部骨折7例,掌骨頭頸部骨折5例。40例患者的骨折原因分類如下:砸傷10例,割傷12例,砍傷6例,壓傷8例,絞傷4例。40例骨折患者中開放性骨折患者22例,閉合性骨折患者18例。
40例患者均采取切開復位微型鋼板內固定術的手術方法進行治療。患者采取平臥位,將上肢外展,對患者實施臂叢麻醉,早患病肢體的上方放置止血帶,同時將患肢放置在手術臺的側方。對開放性骨折的患者首先要采取清洗、消毒的手段,在對骨折情況進行觀察考量后決定是否需要進行切口延長,以實施手術;針對閉合性骨折患者要在對骨折部位進行觀察、明確后,在相應的掌背側行縱向切口,在手術中要注意避開粗大神經和動脈,避免對患者造成損傷,還要注意對骨折端血塊的清理和牽引復位。
手術結束后及時對患者進行換藥等護理工作,術后2天對患者的骨折患處進行X光檢查,根據骨折復位情況進行適度的關節訓練,對內固定不穩的患者進行外固定輔助。
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以及手部功能恢復情況制定療效判定標準:(1)顯效:手指屈伸活動基本恢復正常,手部功能恢復≥75%以上;(2)有效:手指屈伸活動得到明顯改善,手部功能恢復50%~74%;(3)無效:患者的手指屈伸活動沒有得到改善,手部功能恢復≤50%。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顯效+有效+無效)×100%。

表1 不同類型骨折患者的手部功能恢復情況[例(%)]
對本次研究中的測量和統計數據使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計算處理,計數資料采用(%)表示,使用(χ2)進行數據檢測校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不同類型骨折患者的手部功能恢復情況,見表1。對40例掌指關節周圍部位創傷骨折患者進行切開復位微型鋼板內固定術治療后,通過對不同類型骨折患者的手部功能恢復情況觀察得知,近節指骨基底部骨折治療總有效率為94.45%;指骨合并掌骨骨折治療總有效率為90.00%;掌骨基底部骨折治療總有效率為85.71%;掌骨頭頸部骨折治療總有效率為100.00%。不同類型的骨折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無明顯差異(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由于指掌關節位置的特殊性和空間的狹小性,掌指關節周圍部位創傷骨折治療的難度較大,對醫療技術要求較高。傳統的石膏固定方式或是鋼絲固定方式,對創傷骨折的復位和穩定治療效果較差,患者指掌關節的恢復和活動受到較大的限制[2]。克氏針固定法在指關節周圍部位創傷骨折治療中能夠起到較為良好的固定效果,但是容易由于針尾填埋不當引發感染,對患者的恢復產生一定的制約[3]。衛星鋼板作為新型的骨折固定材料,由于其較強的固定性和安全性,得到了醫療行業的普遍認可,廣泛應用于創傷骨折治療中。
在對掌指關節周圍部位創傷骨折實施切開復位微型鋼板內固定術時,要注意針對閉合性骨折患者在手術前對患者骨折部位進行確定,然后采用掌背側行縱向切口的方式開展手術。同時,手術中要注重對患者骨折端血塊的清理,避免造成感染隱患,并且手術中避開對神經及動脈的傷害。針對開放性骨折患者要注意對患處的衛生清潔,有力減少感染、壞死產生的機率。在手術結束后,要在對患者骨折復位情況進行觀察分析的基礎上,鼓勵和安排患者作適當的關節屈伸訓練,促進患者手部功能的早日恢復。
研究結果表明:不同類型的骨折患者在實施切開復位微型鋼板內固定術治療后的治療總有效率無明顯差異(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綜上所述,切開復位微型鋼板內固定術在治療掌指關節周圍部位創傷骨折中具有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宜廣泛應用。
[1] 鄭繼川.比較切開復位微型鋼板與鋼絲內固定治療掌指關節周圍部位創傷骨折的療效[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7,11(12):29-31.
[2] 陳軻,韓健,殷振華,等.切開復位微型鋼板內固定術治療掌指關節周圍部位創傷骨折效果觀察[J].陜西醫學雜志,2017,46(1):84-85.
[3] 李斌.切開復位微型鋼板內固定術治療掌指關節周圍部位創傷骨折的臨床研究[J].中國社區醫師,2016,32(32):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