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秀榮
(江蘇省連云港市第四人民醫院十二病區,江蘇連云港 222000)
目前,社會壓力增加,導致精神分裂癥發生率有所升高,且青壯年屬于高發人群,影響了其工作與生活及家庭,需加強重視。精神分裂癥主要有思維、情感、行為及感知等障礙或精神活動不協調等表現,加上家庭因素與社會因素影響,患者往往有自卑與焦慮及抑郁等情緒,甚至傷人或自傷[1]。基于此,針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除積極治療,還要做好護理干預,尤其是心理方面的疏導。為探討心理護理干預應用在精神分裂癥中的價值,我院展開相關研究,結果如下。
選擇80例精神分裂癥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時間2015年1月—2017年1月。入組對象確診滿足《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有關于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2],漢密爾頓抑郁評分不低于8分,臨床資料完整,簽署知情同意書愿意配合研究,隨機分組,每組40例。對照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20~69歲,平均年齡(40.3±5.4)歲;病程6個月~6年,均值(2.8±0.6)年;漢密爾頓抑郁評分8~39分,均值(15.88±3.82)分。研究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22~66歲,平均年齡(40.8±5.1)歲;病程8個月~7年,均值(2.7±0.9)年;漢密爾頓抑郁評分9~37分,均值(15.69±3.77)分。兩組患者基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
(1)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干預,入院后接受健康宣教,定期組織學習,傳授精神分裂癥疾病及其恢復知識,針對其心理特點進行分析,重點告知藥物服用重要性,叮囑其按照醫囑服藥,提高治療依從性;盡量營造良好的娛樂活動環境,定期組織進行娛樂活動,轉移注意力,改善人際交往能力。
(2)研究組患者除對照組所用的常規護理干預,還加用針對性心理護理干預:第一,每周進行至少1次疾病及恢復知識講座,對患者心理特點展開分析,重點宣傳用藥作用及按照醫囑服藥的必要性,提高治療依從性。告知患者復發前癥狀,以便盡早預防與控制。第二,定期進行社交活動,通過打乒乓球、唱歌、看電影等方式,轉移患者的注意力,緩沖負面情緒。第三,采取支持性心理疏導,和患者及其家屬加強溝通交流,疏導與啟發他們,促使他們宣泄不良情緒,感受家庭與護理人員的關心與呵護,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與護理。第四,采取單獨面談與集中交流的方式疏導情緒,單獨面談時需患者情緒穩定,而集中交談則在輕松氛圍下完成,每周1次,每次控制半小時左右。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BPRS與IRPOS評分對比(x±s,分)
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簡明精神病量表(BPRS)評分與康復療效評定量表(IRPOS)評分進行測評,實施統計學分析。
利用SPSS19.0分析,以均數(x±s)、t檢驗處理計量資料,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護理前BPRS與IRPOS評分比較無差異(P>0.05),護理后研究組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數據分析見表1。
精神分裂癥極易導致患者出現焦慮、抑郁、無助、絕望等負面情緒,嚴重情況下會偏激、自殺等,對患者的持續治療與康復會造成不利影響,需加強重視。據文獻報道指出,精神分裂癥患者抑郁發生率在26.3~70.0%[3],可見發生率極高。基于此,針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除了積極做好治療,還要重視其心理護理干預,及時疏導,緩解或消除負面情緒,提高戰勝疾病的信心,更好地配合治療與護理,才能改善患者的預后,提高康復效果。
我院將收治的8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分為2組,對照組按照常規護理模式處理,研究組則加用針對性心理護理,結果顯示兩組患者護理前BPRS與IRPOS評分無差異(P>0.05),護理后評價結果顯示研究組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本研究結果與同類研究相似,張梅學者[4]針對14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分組研究,對照組實施精神科常規護理,心理護理干預組采取針對性心理護理干預,結果顯示心理護理干預組護理后BPRS評分為(20.7±4.9)分,而對照組則為(35.1±6.4)分,組間差異顯著(P<0.05);心理護理干預組護理后SANS評分為(45.7±5.5)分,顯著低于對照組(68.4±11.3)分(P<0.05);此外,心理護理干預組在平均住院時間與1年復發率上也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精神分裂癥患者多有抑郁的原因主要較多,比如青壯年患者擔憂前途無望、感受到社會的歧視與冷淡、害怕疾病無法治愈等,為此要及時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獲得患者的信任,了解與掌握患者的真實想法,針對患者的問題予以合理解釋,找出他們的消極評價與不合理態度,分析這些評價與態度產生的原因,針對性疏導,改變患者不良的心理情緒,促進患者康復[5-6]。針對性心理護理干預可以緩解患者的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實現改善個體化負性情緒的目的。同類研究中有相似的效果,而且指出心理護理干預還能改善精神癥狀,提高心理應對能力,避免患者精神衰退[7-8]。通過心理護理干預,提高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改善服藥依從性,良好的服藥依從性能維持療效,減少復發。
綜上所述,精神分裂癥患者予以心理護理干預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癥狀,提高康復效果,值得借鑒。
[1] 金鳳仙,趙建利.心理護理干預對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抑郁癥狀的效果觀察 [J].廣東醫學,2013,34(20):3217-3219.
[2] 陳云秀.心理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缺陷和認知功能的影響 [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17(4):753-755.
[3] 林琳,陳小寒,吳開文,等.心理護理在首次行經顱磁治療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22):127-128.
[4] 張梅.心理護理應用于精神分裂癥患者臨床康復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2,07(25):208-210.
[5] 劉蔚玫.心理護理干預在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期的應用效果分析[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5,18(1):97-99.
[6] 李秀環.系統心理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焦慮、抑郁情緒與生活質量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7,14(11):123-124.
[7] 賴小玫,秦千子,李愛平,等.社區心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康復期患者預后的影響[J].中國全科醫學,2013,16(36):4303-4305.
[8] 徐瓊,梅雙燕.抗精神病藥物聯合心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和社會功能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5,19(10):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