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國棟 焦 學 周家欣 韓易龍 馮健平 李宇祺
(1.山東大學臨床醫學院,山東濟南 250012;2.山西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山西太原 030001)
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PT)是一種常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臨床表現為皮膚、內臟出血,實驗室檢查表現為血小板計數減少以及骨髓巨核細胞的發育成熟障礙。但其發病機制研究目前尚不明確,研究表明,幽門螺桿菌(HP)的感染是ITP發病的重要因素[1],但爭議不斷。為進一步探究HP與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關系,現采用循證醫學的方法進行meta分析,為ITP的診治提供新的指導。
通過PubMed、EM base、CNKI等數據庫收集國內外2006—2016年公開發表的有關HP感染和ITP關系相關的研究文獻。中文的檢索詞為:“幽門螺旋桿菌(HP)、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對照研究”,英文的檢索詞為“Helicobacter pylori,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納入標準:(1)2006—2016年發表的有關HP感染和ITP關系的隊列研究或病例對照研究;(2)研究文獻必須有總體、HP陽性、HP陰性樣本數,以及95%可信區間(95%CI)和比值比(OR),或可計算得出;(3)按統計學標準收集和分析數據。排除標準:(1)目的明顯與上述標準不符;(2)無法得知病例來源及對照,聯系作者也無法得到相關的原始數據的文獻;(3)樣本量較小,或者存在著重復數據的文獻。
兩位作者獨立進行檢索、閱讀和評價文獻,排除個案報告、會議報告、綜述等,對爭議性研究,通過討論進一步確定,討論后任然不能確定者,邀請另一名仲裁者判斷,在仲裁者判斷基礎上達成一致意見。提取的納入文獻資料的主要信息,同時,通過進一步分析排除偏倚較大的文獻。
采用STATA 12.0進行meta分析,計算合并OR值及95%CI,進一步分析敏感性和發表偏倚。異質性采用I2進行定量檢驗,規定I2≤50%時,異質性不具有統計學意義,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一步分析;I2>50%時,為異質性具有統計學意義,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一步分析,并進一步分析分析敏感性和發表偏倚。
初檢文獻,共檢出相關研究154篇,英文46篇,中文108篇,閱讀題目和摘要后,共納入34篇。進一步查找原文,并全文閱讀,排除明顯與本研究所需方法不符的文獻12篇、信息量太少,并通過與作者聯系無法取得原始數據的5篇、研究質量極差無法利用6篇,最終納入11篇進行meta分析,英文3篇,中文8篇,累計IPT患者1303例,HP陽性患者396例;對照組累計IPT患者1212例,HP陽性231例,詳見表1。
分析發現,納入實驗組患者為1303例,HP陽性396例;納入對照組總數為1212例,HP陽性231例。分析結果為納入的11篇文獻存在統計學異質性(I2= 51.0%),P=0.03,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合并分析,結果表明:納入的文獻中,病例組總感染率29.62%,對照組患者為19.06%;可以看出,病例組HP感染率顯著高于對照組(OR =1.80,95%Cl為 1.48 ~ 2.19),詳見圖 1。
對納入文獻進行敏感性分析,從表2以及圖2的結果中可以看出,對某些影響結果的文獻數據進行排除之后,異質性和合成結果未發生大的變化,說明敏感性低,結果較為穩健可信。
對納入文獻進行Begg秩相關法檢驗,Begg秩相關法檢測偏移生成的漏斗圖(圖3)顯示納入文獻不存在明顯發表偏倚,分析結果穩健。

圖1 病例組與對照組HP感染率的Meta分析

圖2 納入本研究中的11篇文獻的敏感性分析圖

表1 納入文獻基本特征

圖3 Begg秩相關法檢測偏移生成的漏斗圖
ITP為常見的出血性疾病,其發病機制一直是各個研究中心的研究熱點,但ITP的發病機制尚不清楚。近年多項研究表明,HP的感染和ITP的發病密切相關。Gasbarrini等曾報道,18例ITP患者,經檢查發現HP陽性11例,并對HP檢測陽性患者實施HP根除治療,治療之后,11例中8例再次檢測HP陰性,出血的癥狀和體征緩解;同時,血小板計數上升,甚至恢復到正常水平;而HP檢測陰性和治療除菌失敗者,出血癥狀和體征無明顯減輕,血小板計數無明顯變化。后續大量研究表明HP感染者更易出現ITP,且根除治療HP能使伴HP的ITP患者出血癥狀和體征好轉,血小板計數上升。但HP感染與ITP發病的關系仍存在較大爭議,如Tang-Her Jaing等[7]研究表明ITP患兒的HP感染率較高,而羅桂英等[5]研究雖然發現ITP患兒的HP感染率較高,但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
本結果提示實驗組和對照組的OR =1.80,95%Cl為1.48~2.19,合并效應的結果Z=5.93,P=0.000,結果顯示HP感染與ITP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實驗組和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目前,HP致ITP發病的具體機制尚不清楚,但有如下假說:(1)HP感染后,機體成分產生血小板交叉抗原;(2)HP和血小板存在交叉抗原;(3)HP誘導血小板表面抗原活化[13]。
綜上所述,本研究通過檢索文獻、篩查文獻與分析文獻,顯示ITP的發病與HP感染密切相關。因此,對HP陽性的ITP患者,推薦用HP根除治療,并且已有部分研究顯示,在經過HP根除治療之后,ITP的癥狀和體征會有所改善,實驗室檢查顯示血小板計數回升甚至恢復到正常水平。但由于本研究納入的研究樣本量較少,仍需要更大的病例樣本進一步的驗證證實。
[1] Gasbarrini A,Franceschi F. Does H. Pylori Infection Play a Role in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and in Other Autoimmune Diseases|[quest]|[J].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05,100(6):1271.
[2] 宋麗麗,白松婷,盛光耀.幽門螺桿菌感染與兒童慢性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關系[J].中國實用醫刊,2009,36(13):44-45.
[3] 韓潔,武國霞,蒙長虹,等.兒童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與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關系[J].四川醫學,2010,31(1):65-66.
[4] 徐靜華,陳小琴,鐘天鷹,等.幽門螺桿菌感染與兒童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關系[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3,34(2):228-229.
[5] 羅桂英,柯江維,饒兆英,等.兒童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與幽門螺旋桿菌的關系[J].實驗與檢驗醫學,2008,26(2):129-130.
[6] 方敏,鮑仁孝,趙麗萍,等.慢性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與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關系[J].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7,22(3):211-212.
[7] Tang-Her Tang-Her Jaing M D,Tsay P K,Iou-Jih Hung M D,et al. The role of Helicobacter pylori,infection in children with acute 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J].Pediatric Blood & Cancer,2010,47(2):215-217.
[8] Veres G,Karóczkai I,Bodánszky H,et al. [The rol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 children with chronic 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J].Orvosi Hetilap,2009,150(17):801.
[9] 劉莉,殷承麗.幽門螺桿菌感染與小兒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J].濟寧醫學院學報,2006,29(2):49.
[10] 張艷芳.幽門螺桿菌與小兒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關系[J].醫藥論壇雜志,2008,29(17):48-49.
[11] Cheng Y S,Kuang L P,Zhuang C L,et al. Effects of cytotoxin-associated gene A(CagA)positive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on anti-platelet glycoprotein antibody producing B cells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J].Pakistan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2015,31(1):121-126.
[12] 盧潔,王春美,許松濤,等.幽門螺桿菌感染與兒童急性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發病及轉歸的關系[J].中華血液學雜志,2013,34(1):41-44.
[13] 韓潔,蒙長虹,楊慧,等.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兒童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臨床觀察[J].西部醫學,2009,21(12):2125-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