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躍 杜 波 曹廷芬
(貴州航天醫院,貴州遵義 563003)
肛裂是肛腸科常見的病,多不能自愈,臨床表現為排便出現陣發性刀割般疼痛,幾分鐘后緩解,之后又繼續出現劇烈疼痛[1]。慢性肛裂與痔瘡的臨床表現較相似,一般不易察覺,嚴重影響患者生活。一般對于慢性肛裂采用傳統方法進行治療效果不佳。本研究對50例慢性肛裂患者進行分析,結果如下。
選取本院在2015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50例慢性肛裂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25例。研究組,男14例,女11例,年齡26~61歲,平均年齡(45.6±4.2)歲;對照組,男13例,女12例,年齡28~63歲,平均年齡(46.1±3.0)歲;兩組資料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
患者術前均禁水禁食,術中使用低位骶骨進行麻醉,取截石位,并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對照組采用傳統手術,經消毒后,沿裂口的正中進行縱形切口,下止肛緣外1.5 cm,上至肛內括約肌;使用蚊式鉗夾住肛內括約肌后切斷,雙手食指伸進肛內,擴張肛門;對于肛周皮膚與粘膜進行檢查,若出現痔瘡、肥大肛乳頭或瘺管等進行切除,修整切口邊緣,使用明膠海綿止血。
研究組采用改良側位縱切橫縫手術進行治療,在常規手術的基礎上,對肛裂正中間行縱行切口,切口長度比傳統手術略長,在切口中上部橫向牽拉切口,形成倒立的等邊三角形;在兩側對切口中上端予以橫縫,兩側橫縫切口約3 cm,不縫合切口的中央部分,下部保留長約2 cm的切口,待引流用,切口呈T字形。
(1)分析兩組患者的切口愈合時間與術后肛管直徑;(2)分析兩組患者術后疼痛與切口感染的發生情況,疼痛程度[2]:輕度為患者疼痛輕微,可承受;中度輕度為患者疼痛明顯,但可承受;重度為患者疼痛劇烈,不能忍受,需服用止痛藥。
采用SPSS 19.0進行分析,患者術后疼痛與切口感染情況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患者的切口愈合時間與術后肛管直徑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顯著。
研究組的切口愈合時間優于對照組(t=4.08,P<0.05),而術后兩組的術后肛管直徑比較無差異(P>0.05);見表 1。

表1 兩組的切口愈合時間與術后肛管直徑比較(x±s)
研究組中,輕度、中度、重度疼痛分別為20例、4例、1例;中、重度疼痛發生率為20.0%(5/25);對照組中,輕度、中度、重度疼痛分別為17例、6例、2例;中、重度疼痛發生率為32.0%(8/25),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研究組與對照組的切口感染的發生率分別為4.0%(1/25)、16.0%(4/25),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
有研究顯示,對于慢性肛裂患者有效的治療方法為解除患者括約肌痙攣,降低肛管靜息壓,恢復肛管內供血情況[3]。改良側位切橫縫合術可有效的緩解患者的括約肌痙攣,本研究結果表明,研究組的切口愈合時間優于對照組(t=4.08,P<0.05),而術后兩組患者的術后肛管直徑比較無差異(P>0.05);研究組的中、重度疼痛發生率為20.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2.0%(P<0.05);兩組的切口感染情況比較差異顯著(P<0.05);可知,改良側位切橫縫合術患者的切口愈合時間、疼痛情況與切口感染情況均好于對照組,而兩種對于肛管直徑改變方面變化不大。分析原因為:傳統的縱切橫縫術切除潰瘍組織,創面無覆蓋,導致術后切口愈合較慢,疼痛時間較長,且復發率高[4];而改良側位切橫縫合術妥善的覆蓋暴露面,填充手術切口的缺損,有利于傷口愈合,適當的降低肛門張力,為術后肛門功能的恢復創造條件,從而降低并發癥的發生。
[1] 賈義明.改良縱切橫縫術用于慢性肛裂患者臨床治療中的療效觀察 [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7,9(16):119-120.
[2] 葉明.改良縱切橫縫術治療慢性肛裂的臨床療效觀察[J].局解手術學雜志,2014,19(1):34-35.
[3] 曹傳敏,蘇松盛,何進達,等.改良側位縱切橫縫術治療對慢性肛裂的療效分析[J].臨床醫學工程,2015,22(2):174-175.
[4] 師源,師常成.改良縱切橫縫術在慢性肛裂治療中的臨床療效觀察 [J].廣州醫藥,2012,43(1):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