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鹿病的鑒別診斷及防控(上)
1.傳染性鹿病。
(1)布氏桿菌病。布魯氏菌病是由布魯氏菌引起的一種人獸共患慢性傳染病, 主要特征是懷孕母鹿流產、乳房炎和公鹿發生睪丸炎等為特征。
臨床癥狀:流產是妊娠母鹿的主要表現, 一般發生于妊娠后期6~8個月左右, 一般有分娩預兆。母鹿流產前陰道多排出暗紅色的黏液。妊娠后期發生流產的母鹿,多呈現胎衣滯留、化膿性子宮炎、陰道排出大量棕紅色惡臭味的分泌物,流產后多伴發胎衣不下或子宮內膜炎;病愈后的母鹿可長期排菌;久治不愈的母鹿, 多屢配不孕, 應予淘汰處理。流產的胎兒多為死胎;公鹿出現睪丸、附睪腫脹, 有的病鹿出現關節腫脹、滑液囊卡他性炎癥、淋巴結腫脹或膿腫其他病癥。
剖檢變化:死胎或木乃伊胎是主要流產物,胎衣水腫、出血,表面有纖維素性滲出物;胎兒胎盤出血、壞死,表面有黃綠色纖維素性滲出物及膿液。流產胎兒皮下及臍帶水腫、出血,有淡黃色膠樣物浸潤。死胎胃內有黏液性絮狀物,胸腔積液,脾臟腫大,表面散有壞死灶。公鹿睪丸發生壞死,出現化膿灶;除生殖系統的病變外,偶見淋巴結、肝、脾、骨髓等處有肉芽腫性增生灶。
(2)鹿的腸毒血癥。鹿腸毒血癥是由產氣莢膜桿菌引起的急性傳病,以胃、腸出血為特征。
臨床癥狀:患鹿表現精神沉郁、采食量劇減甚至食欲廢絕,體溫升高、鼻鏡干燥、呼吸困難、腹部增大、站立不穩、弓背彎腰,伴有不同程度的腹瀉和便血。患病后期口流泡沫樣液體,眼瞼腫脹,眼球下陷,最后倒地昏迷,頻死前四肢痙攣抽搐,病程一般在1~3天。
剖檢變化:剖檢腹腔散發特殊的臭味,胃腸道內充滿氣體,胃大彎及胃底部的漿膜下可見芝麻粒大小的圓形潰瘍;在胃黏膜上有大小不等的黑色潰瘍面,盲腸充氣、擴張、漿膜面及部分腸系膜上可見圓形的出血斑,小腸壁變薄、透明,各腸段內充滿有腐敗氣味的黑色糊狀糞便;肝臟腫脹出血。
(3)結核病。結核病是由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消耗性人畜共患傳染病。主要特征是在組織器官形成結核病灶、肉芽腫并發生干酪樣壞死。
臨床癥狀:病鹿精神沉郁,被毛無光,換毛延遲,行動遲緩,不愛運動,食欲減退, 咳嗽、呼吸困難,后期出現嚴重的氣喘;體表淋巴結腫大;病鹿常頑固性下痢,腹痛拱背,腹瀉與便秘交替發生,后期漸進性消瘦;乳房上淋巴結腫大,一側或兩側乳腺腫脹,泌乳量減少,觸診可感知堅實硬塊;母鹿大多不產仔,公鹿出現怪角鹿。
剖檢變化:主要發生在肺臟,肺門淋巴結和體表淋巴結、肝、脾、漿膜等也常見到結核病灶;外觀呈大小不等的膿腫;結節中心呈灰白色、粗糙、稠濃汁樣、無臭、無味的壞死灶;有的肺空洞化,見有少量灰白色干酪樣滲出物;腸結核也常發生,其病變多見于空腸后1/3 部及回腸內,結節特點是有明顯潰瘍面,潰瘍呈圓形或橢圓形,周圍為堤狀突化;體表淋巴結呈開放性結核時,從破潰的淋巴結流出白色無臭的干酪樣物質起,底面常有膿樣壞死物,干酪樣壞死。
2.常見普通病。
(1)前胃弛緩。由于飼料因素而刺激腸胃,導致胃腸興奮性降低,蠕動能力減弱, 消化液分泌減少。
癥狀及診斷:鹿精神沉郁,食欲減退或消失,皮膚干燥、彈力減退,反芻停止,體溫、脈搏、呼吸變化都不明顯;瘤胃蠕動音減弱,排酸臭味糞便, 干燥并有黏液;有異嗜現象。
治療:治療原則防腐止酵, 防止自體中毒,采用斷食飲水法,在治療時可協助按摩瘤胃, 增強瘤胃蠕動。靜脈注射林格爾或葡萄糖酸鈣可幫助恢復前胃蠕動。
(2)瘤胃積食與鼓脹。瘤胃積食是由于瘤胃內積聚的食物不消化,引起瘤胃體積增大,瘤胃壁擴張,引起瘤胃消化和運動機能紊亂的疾病。
癥狀及診斷:患鹿左側腹部急劇膨大,腹痛拱背,頻頻回頭;叩診腹部鼓音高朗,按壓時腹壁緊張,指壓不留痕;采食量嚴重下降,反芻、噯氣停止。
治療:積氣排除,恢復噯氣,防止再次發酵;反復按摩瘤胃,促進氣體從口中排除;可灌服豆油幫助排氣;嚴重時,用套管穿刺針放氣,再對癥治療。
(3)難產。難產在懷孕母鹿中較多發生,約占母鹿全年普通病總發病率的一半多。
病因:多數是由于飼養管理不恰當,飼料搭配不合理,導致母鹿過于肥胖、胎兒也過大;懷孕后期母鹿運動量不足;初產母鹿沒有經驗、老齡母鹿分娩力不足等原因造成。
診療:母鹿難產主要依靠視診,陰道流出大量羊水后,母鹿頻頻努責3小時后仍不見胎兒露出可初步診斷,確切的診斷方法是將鹿麻醉后進行產道內觸摸檢查并及時助產。實踐表明,早期手術鹿母子存活率可到90% 以上。
(未完待續)
(劉建柱 山東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馬澤芳 青島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