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兔常見傳染病的防治措施(下)
病原為金黃色葡萄球菌,仔兔和有些敏感兔可呈敗血性經過,但多數病例只引起各器官組織發生化膿性炎癥,主要有仔兔膿毒敗血癥、仔兔急性腸炎(黃尿病)、腳皮炎、乳房炎等病癥。
防治措施:做好周圍環境的日常衛生和消毒工作,籠飼兔不能擁擠。仔兔產出時用3%碘酒或5%龍膽紫酒精涂搽臍帶斷端,防止臍帶感染。母兔分娩前3~5天,飼料中加入土霉素粉(每千克體重20~40毫克)或磺胺嘧啶(每千克體重0.1~0.15克)預防。局部(膿腫、潰瘍)按外科常規處理,涂搽3%碘酒或5%龍膽紫酒精溶液、青霉素軟膏、紅霉素軟膏等。全身治療可用新青霉素II,內服或肌肉注射,每千克體重10~15毫克,每天2次,連用4天;紅霉素與氯霉素聯合應用,每千克體重紅霉素10~20毫克(用5%葡萄糖溶液稀釋,靜脈注射,每天2次)。
由魏氏梭菌引起,各種年齡和品種的兔均可感染發病,以1~3月齡的幼兔較多發生,純種毛兔和獺兔較易感受。發病不分季節,但冬、春季一般較多。患兔表現為腹瀉,開始為灰褐色軟便,很快變為黑綠色水樣糞便,肛門附近及后肢被毛被糞便污染。體溫不高,但精神沉郁、食欲不良或厭食,腹瀉當天或次日即死,最急性時常無任何癥狀而突然死亡。
防治措施:加強飼養管理,嚴格執行各項獸醫衛生防疫措施。預防接種魏氏梭菌滅活苗1毫升,免疫期可達6個月。發生疫情時,立即采取隔離、淘汰病兔,兔舍、兔籠及用具徹底消毒。病初用特異性高免血清治療,每千克體重2~3毫升,皮下或肌肉注射,每天2次,連用2~3天;同時,每千克體重用20~30毫克,肌肉注射,每天2次,連用3天。卡那霉素每千克體重20毫克,肌肉注射,每天2次,連用3天。
由毛樣芽胞桿菌引起,6~12周齡的兔最易感,但斷奶前的仔兔和成年兔也可患病。發病急,主要癥狀為嚴重水瀉、脫水、不食和沉郁,多在12~48小時內死亡。個別耐過急性期的病兔表現食欲不振,生長停滯。
防治措施:加強日常衛生防疫措施,消除各種降低機體抗病力的應激因素。治療本病可在早期應用土霉素(放入飲水)、青霉素和鏈霉素(肌肉注射),有一定效果。
病原體是兔密螺旋體。本病只發生于家兔和野兔,成年兔,幼兔極少。育齡母兔的發病率比公兔高,放養兔的發病率比籠養兔高,潛伏期2~10周,發病后呈慢性經過,可持續數月。無明顯全身癥狀,僅見局部病變;公兔的龜頭、包皮和陰囊皮膚,母兔的陰唇和肛門皮膚、黏膜紅腫,并形成粟粒大的結節,以后結節及腫脹部位濕潤,有黏膿性分泌物并結成棕色的痂,痂皮剝下時可見稍凹陷的潰瘍面,潰瘍邊緣不齊,易出血。
防治措施:嚴防引進病兔,嚴禁用病兔或疑似病兔配種。發現病兔后應及時治療或淘汰,徹底清除污物,用1%~2%燒堿水或2%~3%來蘇爾水消毒兔籠和用具等。病兔早期可用新胂凡納明以滅菌蒸餾水配成5%溶液,靜脈注射,每千克體重40~60毫克,必要時2星期后重復1次。同時,用青霉素每天50萬單位,分2次肌肉注射,連用5天。病變局部用0.1%高錳酸鉀溶液或2%硼酸溶液沖洗干凈后,涂搽碘甘油或青霉素軟膏。
本病是由兔出血癥病毒引起的以呼吸系統出血及實質器官水腫、淤血和出血為特征的一種急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各種家兔都可感染,但以長毛兔最易感。3月齡以上的青年兔與成年兔發病率與死亡率可高達90%~100%,月齡越小發病率越低,乳兔一般不感染。本病多流行于冬春季節,臨診特點是發病急、病程短、體溫高。最急性的,突然倒地、抽搐、尖叫而死;急性的,體溫升高達40攝氏度以上,精神沉郁、少食或不食、氣喘,最后抽搐、鳴叫而死,病程幾小時至兩天。慢性者較長,有的可耐過而康復,但仍然排毒。近年發現慢性兔瘟,癥狀不典型,表現精神沉郁,不吃不喝,前腳向兩側伸展,頭觸地,最后衰竭而死。
防治措施:各種抗生素和磺胺類藥物均無治療作用。病初和在潛伏期,可用高免血清注射,劑量為每千克體重2毫升,有較好的治療效果。斷乳兔及青、成年兔注射兔瘟疫苗1毫升,每年注射2次,可完全控制此病的流行。
(幸奠權 重慶市萬州區周家中學 404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