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仔返鄉創業成“鵝王”
日前,郅英新獲得10萬元“鄆城縣縣長創業獎”。他是該縣隨官屯鎮高莊村的農民,從一個白手起家的種地莊稼漢到擁有千萬資產的企業家,公司從鵝的孵化、養殖、到成品鵝的生產加工形成了一條產業鏈,并帶動周邊100余戶群眾走上了養鵝致富之路,郅英新走過了一段艱難曲折的創業之路。
今年41歲的郅英新從小生活在一個貧困的家庭中,結婚后有了孩子,加上母親有病經常吃藥,生活的重擔全都壓在了他的肩上,以至于給孩子買奶粉的錢都拿不出。為了解決家庭困難,2004年9月,郅英新只身去上海打工,在上港集團當了一名貨車司機,歷經數年風雨,不怕吃苦、勤勞能干、任勞任怨,省吃儉用積累了一定的資金。
見了一定世面的郅英新,有了創業的想法。2012年,郅英新回家過春節,把回鄉創業的想法向村黨支部和鎮黨委政府作了匯報,得到鎮、村干部的大力支持。郅英新知道鄉親們具有養殖雞、鵝、鴨的傳統經驗,決定從這方面做文章,通過創業致富帶動鄉親們共同發展。經過多方考察郅英新發現,人們的飲食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講究綠色、衛生、環保,而鵝產業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經過長時間的準備,2013年4月,郅英新建起了隨官屯鎮第一家“鵝苗孵化基地”。 初期由于控溫等技術不過關,孵化率很低,再加上疾病等原因,當年虧損4萬多元。困難面前郅英新并沒有退縮,他堅信只要踏踏實實地去干,辦法總比困難多;在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下,他高薪聘請了技術員來指導孵化技術,孵化場逐步走上正軌。
如今,他的孵化場年育雛鵝250余萬只,鵝苗不僅供應本地用戶,還銷往河南、安徽等外省市,年產值達到1500萬元;并帶動本地的陳莊、高莊、于官屯等100余戶群眾養鵝,每戶一般養鵝1000~2000只,年收入可達3萬~5萬元,大大提高了鄉親們的收入。
為了解決貧困群眾沒錢養鵝的問題,郅英新先把鵝苗賒給他們,等到貧困戶把鵝養成,把鵝賣出后再還錢,這一方式帶動了不少貧困戶走上了養鵝致富之路。
為讓鵝產業形成一個產業鏈,徹底解決養殖戶賣鵝難的后顧之憂,郅英新決定擴大再生產,建設一個專門以生產鵝產品為主的食品加工廠,讓鵝產業形成孵化、養殖、食品加工為一體的產業鏈條,既能消化本地群眾養殖的鵝及所產的鵝蛋,又能解決鄉親們就業難的問題,提高群眾的收入。
在隨官屯鎮黨委政府大力支持下,2015年8月,郅英新與合伙人陳光秋投資500余萬元建成的鄆城小池食品有限公司正式投產運營,主要從事以生產鵝類產品為主及其他農副產品為輔的食品加工產業。孵化場負責回收養殖戶生產的種蛋孵化育雛,再供應養殖戶;小池食品廠負責回收養殖戶的成品鵝加工成鹵鵝、麻辣鵝、鵝翅、鵝掌等食品,解決了養殖戶賣鵝難的后顧之憂。鵝產業鏈形成了,公司運營以來產銷兩旺,年產值達到1000余萬元。
現如今,小池食品廠已吸收了當地50多名群眾上班,工人月工資達到3000元左右,還有20多名打零工的群眾,每天的收入也達到六七十元;其中有不少人是貧困群眾,讓他們在家門口就業,既可以掙錢又能照顧家庭。
(小 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