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縣植物保護植物檢疫站 張華敏
小麥冬前發黃、死亡的原因分析及防控措施
孟津縣植物保護植物檢疫站 張華敏
孟津縣地處豫西丘陵,屬亞熱帶和溫帶過渡地帶,季風環流明顯,春季多風,夏雨充沛,秋高氣爽,冬寒雪稀,平均氣溫13.7 ℃,平均降雨量650.2 mm,最高年降水量1 035.4 mm。年平均積溫5 046.4 ℃;平均無霜期235 d,為一年兩熟耕作區。
小麥是孟津縣的主要作物,每年小麥播種面積2.8萬hm2,小麥適播期在10月5—15日。近年來,由于受糧價下跌、大量農民外出打工、異常氣候條件、病蟲害重、秸稈還田、整地質量差、管理粗放等因素影響,造成小麥冬前苗情差,特別是小麥發黃、死亡的現象比較普遍,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發生,若不能及時處理,將影響小麥的正常生長和安全越冬,造成嚴重減產,2016年冬前尤為嚴重。經過我們近幾年的田間調查、分析、試驗,現總結孟津縣冬前小麥發黃、死亡的原因分析及防控措施如下:
(一)原因
2016年11月21—22日,全縣普降大暴雪,總降雪量28.8 mm,最低氣溫-8 ℃,且氣溫降幅較大。降雪早、持續低溫,小麥出苗后生長時間短,加之光照時間少,小麥苗情整體較弱,受低溫凍害影響表現出葉黃。
(二)防治措施
寒流前后要加強管理,噴施蕓薹素內酯、碧護等植物生長調節劑。同時要及時劃鋤,增溫保墑,去除田間雜草,促進小麥安全生長。
(一)原因
近年來,由于受糧價下跌、大量農民外出打工、秸稈還田等因素影響,造成整地質量較差、管理粗放,特別是秸稈還田地塊尤其嚴重。據調查,孟津縣玉米秸稈粉碎還田旋耕后直接播種小麥(因機耕成本較高,所以大多農戶不用機耕)的面積占70%以上,旋耕深度大多在15 cm以下,且年年如此。由此造成小麥出苗后根系扎在疏松的秸稈上,根系很難從土壤中吸收養分,且抗旱、抗凍能力較差,小麥黃化現象在所難免。
(二)防控措施
秸稈要充分粉碎,秸稈粉碎還田后一定要深機耕,深度要在25 cm以上,同時要細耙2~3遍,有水利條件的應澆水塌實,使整地質量達到“早、深、凈、細、實、平”的標準。
(一)小麥缺氮型發黃
1.原因。小麥缺氮型發黃是指由于播種過早、基肥施得不足或基肥中含氮量低,導致小麥葉片發黃。
2.防控措施。水地可結合澆越冬水進行追肥,旱地可趁墑追肥,每667 m2追施尿素5 kg。也可在起身期或拔節期每667 m2再追施尿素10 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