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牧草養白鵝
日前,筆者來到了安徽省潁上縣王崗鎮金唐村義龍農民專業合作社,剛走到大門口,就聽到此起彼伏的“嘎嘎”叫聲。走進一看,上萬只大白鵝正在里邊悠閑地踱步。“這些鵝是我們從匈牙利引進的霍爾多巴吉鵝,其肉質鮮嫩、蛋白質含量高、低脂肪低膽固醇、營養價值高,是餐桌上的高檔美味。”合作社負責人唐心軍介紹說。
2016年7月,唐心軍從當地的村里流轉到260公頃土地,向當地村民收購了近15公頃沒長成的玉米,青貯后作為白鵝的飼料。“7月,1.6萬只大白鵝全部送到,收割完的玉米地也種上了牧草。”唐心軍指著旁邊的一堆秸稈告訴筆者,這是剛收獲的牧草,牧草的蛋白和糖分含量高,非常適合作食草性動物的飼料。
“其實,養鵝不是最終目的。我想通過這種生態種養模式帶領村民致富。同時,改善當地的居住環境。”唐心軍介紹說,旱澇災害使當地農民收入不穩定,但種植牧草對生長環境的要求不高,牧草給養殖的牛羊等食草性牲畜當飼料,能節省不少飼養成本。據悉,一次投種牧草可以收割多年,一年可收割4~5次,每667平方米土地一年可收割15~20噸牧草。一只白鵝的生長周期為90天,其中60天處于食草期,按每天1.5千克,一只鵝需要90千克牧草,每667平方米土地可以供養100只白鵝。按照每只鵝6千克、每千克28元計算,一只鵝可收入近170元。而飼養一只鵝的成本大約要30元,一只鵝可獲純利140元。
筆者算了一筆賬,按照這個收益,扣除人工、種子等費用,每667平方米土地供養100只白鵝可獲利近萬元。“看到了種植牧草養鵝的收益,周邊的農戶會增強發展養殖業的信心。”唐心軍自信地說,到時候,他們就建一個白鵝加工廠,收購農戶的白鵝,把產品銷售到全國各地。
“下一步,我將在這邊種植15公頃梨樹,在道路兩邊種植欒樹和女貞等景觀樹,用來美化鄉村環境。”唐心軍說,隨著后期發展,他還將發展觀光旅游業,帶動更多的村民增收致富。
(楊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