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廣糧改飼和種養結合模式
“十三五”是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也是優化種養結構、構建新型種養關系的戰略機遇期。要進一步統一思想、明確思路、強化措施,力爭在現有基礎上,每年擴大糧改飼面積33.3萬公頃(500萬畝),減少子粒玉米25億千克,增加優質青貯飼草料1500萬噸。
把握原則有序推進 一是堅持以養定種。必須按照草畜配套、產銷平衡的原則組織生產,根據實際需求確定糧改飼面積,確保生產出來的飼草料銷得出、用得掉、效益好。二是堅持因地制宜。糧改飼的重點是發展青貯玉米,但不能搞一刀切、全統一,必須充分考慮各地資源條件,尊重種養雙方意愿,合理選擇適宜品種;燕麥、高粱、黑麥草、苜蓿等都可以作為選項。三是堅持規模種植。要把流轉土地自種、訂單生產等種養緊密結合的生產組織方式作為優先支持方向,鼓勵開展專業化、集中連片的飼草料種植。
針對問題完善政策 著重解決三個瓶頸問題。一是加快推動大型收儲設備普及,解決規模化問題。要在落實好農機補貼政策的基礎上,探索引入金融租賃和融資租賃等方式,鼓勵社會資本購買大型收儲機械,提供租賃服務。二是加大金融服務支持力度,解決流動資金不足問題。探索以圈舍、畜群等實物作為抵押申請貸款的可行性,加大對養殖場和收儲企業貸款貼息力度,解決融資難、財務成本高的問題。三是加快技術集成推廣,提高種收貯用效率。要高度重視實用技術推廣和普及,組織專家圍繞飼草料品種篩選、種植、收獲、加工、使用等環節,開展技術培訓、推廣和示范。
聯系實際抓好落實 要重點抓好4個方面工作。一是放活基層,激發地方創造力。糧改飼政策落實要堅持資金到省、任務到省、責任到省,允許地方自行確定補助標準、對象和程序,給予地方充分的自主權。二是精準管理,確保政策落實到位。以補助資金受益對象為起點,沿著飼草料種植面積、生產方式、產量、效益和養殖戶使用效果這條主線,對試點基本情況實行精準統計,建一本明白賬,確保補助資金到場到戶。三是加強監督,全面實施項目考核。建立“年初建賬、年中查賬、年底結賬”的全程管理制度,在飼草料種植和收儲等關鍵節點組織開展督導檢查,在收儲工作結束后開展總結驗收和考核評估。四是總結模式,加強宣傳擴大政策影響面。
(農業部畜牧業司司長、全國飼料工作辦公室主任馬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