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打造農業科技創新品牌
近年來,山東省積極實施農業科技創新品牌工程,培育農業科技品牌產品,為全省糧食連年增產、農產品出口創匯連續居全國首位提供了有力支撐。據統計,山東省農業科技貢獻率達61.8%,比全國平均水平高5個百分點,良種覆蓋率超98%。
一是深入實施農業良種工程,聚焦重大品種創制。今年重點圍繞加工用高淀粉馬鈴薯、加工用高油花生、青貯專用玉米、蘋果品種改良等9個方向,培育形成一批優質、高產、多抗、廣適、資源高效利用農業新品種,建立重大品種示范基地,形成一批優秀種業創新人才團隊和平臺基地,培植一批現代種業企業,有力提升山東省種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二是深入實施“渤海糧倉”科技示范工程。立足黃河三角洲區域自然稟賦,以發展綠色智慧農業為核心,按照“因地制宜、順勢而為,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原則,開展專用適宜新品種試驗篩選和高效生態新型種植模式示范,建立完善的鹽堿地“糧經飼草”統籌、農牧結合、循環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產業體系和技術標準體系,示范總面積達到6.7萬公頃以上。
三是深入實施中國科學院科技服務網絡(STS)計劃。與中國科學院密切合作,二期工程首批啟動了山東省典型果蔬綠色保鮮、規模化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濱海鹽堿地植物資源利用與經飼草產業化開發、功能型作物專用生物菌劑創制及肥料應用、高效海洋生態牧場關鍵技術集成與示范等7個項目轉化落地,為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提供支撐。
四是深入實施“精準農業”“鹽堿地綠色開發”農業重大科技創新工程。圍繞技術標準體系、設施蔬菜和現代果園精準化、精準化多功能農機裝備和典型區域面源污染精準化防控等,部署設置12個研究方向,解決山東省現代農業發展的瓶頸問題,促進山東省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加大鹽堿地綠色開發理論基礎、糧經飼三元種植配套、鹽堿地設施農業、鹽堿地植被生態修復等技術的研發力度,促進鹽堿地綠色開發,為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提供耕地和技術貯備。
(李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