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連元 ,王建民 ,潘明庚 ,張愛生 ,張金彪 ,羅明 ,丁彩霞
(1.金壇區指前鎮農業綜合服務站,江蘇 常州 213200;2.金壇區水產技術指導站,江蘇 常州 213200)
金壇“小精高”家庭養殖模式下的蟹蝦混養技術
紀連元1,王建民1,潘明庚1,張愛生1,張金彪2,羅明2,丁彩霞2
(1.金壇區指前鎮農業綜合服務站,江蘇 常州 213200;2.金壇區水產技術指導站,江蘇 常州 213200)
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的河蟹養殖戶通過不斷的養殖實踐,摸索出一套“養殖面積小、精細化管理、產出效益高”的“小精高”家庭養殖模式,較好的解決了大面積養殖、粗放型管理所帶來的水資源浪費、養殖效益低下和水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問題,為金壇地區的漁業增效、漁民增收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2016年,金壇區指前鎮養殖戶王扣勝,運用“小精高”家庭養殖模式進行蟹蝦混養,河蟹畝產量155 kg/667 m2、青蝦 22 kg/667 m2,其中河蟹平均規格150 g/667 m2,效益達1.5萬元/667 m2。為此筆者特將其蟹蝦混養技術進行總結,以期為廣大養殖戶進行養殖生產時提供技術參考。
池塘面積18×667 m2,周圍無遮蔽物,用網圍出蟹種暫養區 3×667 m2,池塘坡度比 1∶1.5,池塘深度1.2 m,淤泥厚度15 cm,池底平坦,池塘四周設防逃板,進排水口采用雙層篩絹密網進行過濾,防止野雜魚進入,池塘內采用條式微孔增氧管,每條納米管間隔2 m,根據增氧機功率和塘型調整增氧管長度與間距,充分保證全塘增氧效果。
年底將河蟹和青蝦捕撈完畢后,抽干池水,池塘曝曬30 d左右,然后上水20 cm,采用發酵后的茶粕+漂白粉清塘,具體用量為發酵茶粕4 kg+漂白粉20 kg/667 m2。茶粕發酵方法:茶粕50 kg+食鹽3 kg,于積水坑中覆蓋薄膜發酵,3~5 d后下塘。利用此種方法清塘,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的殺滅各種病原微生物和野雜魚,一方面堿性環境更加有利于茶皂素發揮藥效,另一方面還可以起到一定的肥水作用。
采用高效解毒增效劑、小球藻和益生菌的氨基酸肥水膏進行肥水,具體用量為0.5~0.8 kg/667 m2,并視天氣情況和肥水效果及時、靈活的調整肥水次數,使水色達到淡綠色。
種植復合型水草為河蟹提供蛻殼、避敵、攝食場所,以伊樂藻為主,搭配黃絲草。伊樂藻呈條帶狀種植,條帶寬2 m、間隔5 m,行間距1.5 m×1.5 m,間隔內種植黃絲草,水草覆蓋率60%。
全年螺螄分三批投放,投放總量為900 kg/667㎡。具體投放時間與投放量為:清明前后投放總量的1/4,7月份投放總量的2/4,9月中旬投放總量的1/4。
選用優質自育蟹苗,采用分批投放的方式,規格為 140~160 只/kg,密度為 2 000 只/667 m2。分批投放的方式是指:在養殖塘中設置暫養區,將蟹苗放在暫養區中暫養,當水草栽種完并經解毒、調水、試水后第一批蟹苗開始投放到養殖塘中,具體投放密度為300只/667 m2;待5月份水草長勢良好后開始投放第二批蟹苗,具體投放密度1 700只/667 m2。這樣投放的好處是:①首先暫養區提供了一個蟹苗優勝劣汰的場所,保證了投放蟹苗的質量。②分批次投放蟹種,第一批蟹苗由于放養密度低,優先享有良好的養殖環境,可促進其提前蛻殼和多蛻殼,這樣就保證了年底捕撈時會有一定數量的大規格河蟹出塘,進而提高效益。
開春開始投放蝦苗,具體投放量為10 kg/667 m2,并在5月底前用地籠全部捕撈上市。
保持水質的“肥、活、嫩、爽”,溶氧保持在5 mg/L以上,各項水質指標均符合無公害養殖用水標準。每15 d用光合細菌和維生素C按照指導用量全池潑灑一次,養殖水位保持在1 m左右,視藻相、水質情況和天氣情況靈活進行水質調節,并要注重降雨、進排水、強對流天氣后的抗應激、解毒、調水、改底工作。
利用水位控制水草長勢,使草頭在水下10 cm左右,并根據水草長勢情況確定施肥與否。如在4—5月份,水草出現瘋長情況,要及時對其進行割茬,使草頭在水下并且水草覆蓋率在60%左右,避免水草過多增加池塘耗氧量以及出現浮根死亡敗壞水質;如發現草上有藻類附著,應用芽孢桿菌進行處理,如發現草臟有泥土附著應及時進行底改以及適當施肥提高水草活力,并在3 d后對養殖塘進行解毒調水工作。
全程進行精細化投喂,每天17:00投喂1次,每次河蟹蛻殼后7 d進行采樣稱重,以便精確計算投喂量,并根據天氣、水溫、河蟹攝食情況靈活調整,保證第2天食臺上有少量剩余即可。具體投喂量根據放養只數×成活率×當前規格×投喂比(前期5%~6%、高溫季節2%~3%、育肥上市6%~7%)計算。
由于蝦的耐低氧能力差,所以蟹蝦混養保持池塘高溶氧尤其重要。每天22:00開啟增氧機一直到第二天早上太陽升起,高溫季節13:00—15:00務必打開增氧機進行增氧,提高池塘底部溶氧,傍晚突然降溫、午后下雨務必要提前開啟增氧機,保持水體溶氧在5 mg/L以上,并在低氣壓、強對流和連續陰雨天氣提前開啟增氧機并適當延長增氧時間。
采用生態防病法,主要是營造良好的養殖環境,提高水體溶氧,通過潑灑免疫多糖、維生素C和微生物制劑提高蝦蟹的抗應激能力,全程不潑灑消毒劑和水產藥物。
本文所述的蟹蝦混養技術在茶粕發酵方法以及利用發酵茶粕清塘、分批投放蟹種合理利用池塘承載能力、水草生態管護、池塘增氧等環節上均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希望通過對其進行提煉總結為廣大養殖戶在從事蟹蝦混養時提供一定的參考。
10.3969/j.issn.1004-2091.2017.08.020
2017-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