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克烽
(福建省泉州市水產技術站,福建 泉州 362000)
香螺海區吊養技術研究
張克烽
(福建省泉州市水產技術站,福建 泉州 362000)

香螺是一種生活在潮下帶淺海巖礁或泥沙質海底的可食用經濟貝類,其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深受人們的喜愛,目前市場需求量日益增大。然而,近年來由于人們過渡捕撈和生態環境日益惡化,造成香螺自然資源日漸枯竭。2015年7月2日—12月31日,福建省晉江東石源遠水產研究推廣中心用半人工采苗獲得的翡翠貽貝作為香螺的餌料開展香螺海區吊養,獲得成功并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現將試驗情況總結如下。
晉江東石源遠水產研究推廣中心室外小水泥池(3 m2/個)、土池(14×667 m2)及晉江東石海域近海。
1.2.1 海區條件 選擇風浪較平靜的近海海域,大潮退潮后水深5 m左右,流速30~40 cm/s,海水比重 1.016~1.025,pH 值 8.0~8.45,透明度 1.0~1.1 m,泥沙底質,地勢平坦,水質清澈。
1.2.2 養殖設施 主要由木樁(直徑15 cm,長2.5 m)、錨繩(直徑 14 mm)、浮綆(直徑 12 mm)、橫綆(直徑10 mm)、圓柱狀泡沫浮球(直徑60 cm,長度90 cm)、采苗繩(長為 1.3 m)、網籠(呈圓柱狀,直徑為0.4 m,高度為1.3 m)等組成。浮綆每條長80 m,浮綆間距2 m,3條為1臺,臺距6 m,共設置10臺。每臺浮綆橫掛2行兩端由接頭繩連接的采苗繩,采苗繩是由2股膠皮繩扭成的。
試驗所需的香螺苗種來自泉州沿海海區;翡翠貽貝苗種則由在晉江東石海域進行半人工采苗獲得,并部分作為香螺餌料。
1.3.1 翡翠貽貝海區半人工采苗 在小滿至夏至兩節氣之間投放采苗器,即將采苗繩順流平掛在相連的兩條浮綆上,水層控制在水面以下0.6 m左右,串距0.3 m,共掛5 200串。為提高附苗量,確保有足夠翡翠貽貝供香螺攝食,采苗期間,需經常沖洗采苗繩,清除淤泥,適時調節水層。
1.3.2 香螺苗放養 7月2日,選擇經暫養、花紋深、殼型完整、活力強、軟體部豐滿且無脫殼、攝食能力強、規格為70~90 g/粒的香螺苗,按個體大小分別放入事先已裝有翡翠貽貝附著的采苗繩的網籠中,每籠放15粒,然后在網籠兩端接上接頭線平掛浮綆上,使網籠控制在水面以下0.3~0.4 m的位置,并保持間距0.4 m,進行吊養,共吊養香螺640籠(0.96萬粒)。
在條件相同的室外小水泥池、土池或海區吊養體質量相等的香螺,每籠放15粒(不同密度組除外),進行下列試驗。
1.4.1 水溫對香螺生長的影響 7—12月每天6:00和14:00測量海區水溫,得出日平均水溫和月平均值。同時吊養4籠香螺共60粒,每月稱量香螺體質量,觀測其成活情況。
1.4.2 比重對香螺成活率的影響 7月2日在五個小水泥池中,用井水和鹵水調配成比重為1.003、1.008、1.015、1.025、1.030 五個梯度組,每梯度組掛4籠香螺作為平行組,放養的香螺平均體質量為70 g/粒。培育1個月后,計算香螺成活率。
1.4.3 不同流速和流水時間對香螺生長的影響 7月11日,分別在流速15 cm/s、流水時間4 h的土池與流速38 cm/s、流水時間8 h的海區中吊養香螺,開展不同流速和流水時間對香螺生長影響的試驗,每組掛4籠香螺作為平行樣,放養的香螺平均體質量為80 g/粒。培育2個月后,比較香螺成活率和增長率。
1.4.4 不同放養密度對香螺生長的影響 8月1日,在海區設密度為12粒/籠、15粒/籠、18粒/籠3個試驗組吊養香螺,每組掛3籠香螺作為平行組,放養的香螺平均體質量為75 g/粒。養殖30 d后,計算香螺增重率和成活率。
1.5.1 香螺餌料供給 香螺主要攝食網籠內由半人工采苗獲得的鮮活翡翠貽貝和雜貝。在餌料不足時,投喂鮮雜貝或小雜魚,日投飼量為香螺體質量的3%~10%。
1.5.2 翡翠貽貝留養 定期進行餌料檢查,當發現網籠內附著的翡翠貽貝經香螺攝食后剩余300~400粒時,馬上對香螺換籠,確保剩余翡翠貽貝苗種足夠自身再生長。翡翠貽貝再養殖共640串(26.38萬粒)。
1.5.3 病害防治 及時清除殘餌和撿除病死螺,防止病害發生和傳染。
1.5.4 加強養殖區巡管 檢查養殖延繩是否斷繩或是否出現拔樁等現象,及時做好養殖區木樁、浮綆、采苗繩及網籠等的加固工作,特別是臺風季節,更應做好相應的防范措施。
1.5.5 適時收成 香螺和翡翠貽貝在入冬后,水溫下降至18℃以下,開始收大留小,分批收獲。
2.1.1 水溫 由試驗結果可以看出,2015年7—12月養成期間水溫月平均波動范圍為17.4~29.4℃;在9—10月水溫為23.8~27.5℃,香螺體質量月增長率最高,生長速度最快;而12月水溫下降至17.4℃,香螺攝食減少,生長速度變緩慢。由此可見養成期間,在適宜水溫范圍內,水溫越高,香螺的生長速度越快(見表1)。
2.1.2 比重 香螺在5個梯度比重組中,吊養1個月后的成活率分別為 0、93.3%、97.8%、97.8%、95.6%。由試驗結果可見:香螺在比重1.008~1.030均能成活,最適生長比重范圍為1.015~1.025,但是在比重1.003水體中9 d病死率為24.4%,1個月后全部死亡。該養殖水域海區海水比重1.016~1.025,屬適宜香螺生長范圍。

表1 各月份水溫對香螺生長和成活的影響
2.1.3 不同流速和流水時間對香螺生長的影響從試驗結果可以看出,在日流水10 h、流速38 cm/s的海區吊養香螺的成活率比在日流水4 h、流速15 cm/s的土池吊養香螺的成活率高3.3%,而體質量增長率則多22.7%。由此表明,在適宜范圍內,流速越大,水流動時間越長,養殖效果越好,見表2。
2.1.4 不同放養密度對香螺生長和成活的影響從3個密度組每組平均值來看,以密度12粒/籠的試驗組生長最快,成活率最高,而密度為18粒/籠的試驗組生長最慢,成活率也最低,見表3。
2.2.1 吊養結果 經過近6個月養殖,共收獲平均體質量為257 g/粒的香螺1.971 t,共0.7669萬粒,成活率為79.9%;收獲平均體質量為12.4 g/粒的翡翠貽貝2.944 t,23.74萬粒,成活率為90%。

表2 不同流速和流水時間對香螺生長的影響

表3 不同放養密度對香螺生長和成活的影響
2.2.2 經濟效益分析 試驗總產值57.248萬元,其中香螺55.188萬元(280元/kg),翡翠貽貝2.06萬元(7元/kg)。總成本21.314萬元,其中香螺苗種費12.96萬元,木樁、采苗繩、網籠、浮球等材料費3.852萬元,人員工資3.792萬元,其他費用0.71萬元。總利潤為35.934萬元,試驗投入產出比為1∶2.69。
做好翡翠貽貝的采苗工作是香螺海區吊養的一個重要環節,因為其可以使香螺餌料來源得到有效的保證。在小滿至夏至這段時間內及時投放翡翠貽貝采苗器,并將其吊掛在水面以下0.6 m的水層是翡翠貽貝半人工采苗的關鍵技術。
試驗表明香螺適宜在該試驗點海區進行吊養,且在適宜水溫范圍內(17.4~29.4℃),水溫越高,其生長速度越快,是一種生長快、易養殖、操作簡便、當年放苗、當年收益的海產品。
在試驗中利用附著海區天然翡翠貽貝苗種作為香螺的天然餌料,節約了大筆餌料成本,同時利用自留翡翠貽貝進行再養殖,又可增加另一份收入,因此該試驗的經濟效益顯著。
香螺海區吊養目前固然是一種高效養殖模式,但香螺苗種依賴海區天然苗種,遠遠滿足不了規模化養殖的需求,因此開展香螺人工育苗的研究是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10.3969/j.issn.1004-2091.2017.08.014
2017-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