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幸
(河南省駐馬店市板橋水庫管理局,河南 駐馬店 463000)
藕魚混作應注意的幾項水產品關鍵養殖技術
呂幸
(河南省駐馬店市板橋水庫管理局,河南 駐馬店 463000)

藕魚混作,以藕為主兼營養魚,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生態效益。藕魚混作可起到除蟲、除草、疏土、增肥的作用,從而提高了藕和蓮子的產量;可節省除蟲、除草、追肥等田作勞力和經濟開支;提高土地、水源的利用率;消滅蚊蟲,改善農村環境條件,保障人畜健康。目前,駐馬店市藕魚混作養殖已成為很多農民合作社、農業開發公司、經營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一些農戶的一種經營方式。但最近,筆者在調研中了解到,大部分藕魚混作經營者的效益并不理想,尤其是混作中的水產品養殖的產量、效益都沒有達到應有的水平和效果,總體沒有達到藕魚共生互利、雙獲豐收的效果,極大的挫傷了很多養殖戶藕魚混作的積極性。分析其原因就是沒有把水產品的養殖放在心上,甚至當作可有可無的事。縱然藕魚混作的管理是以藕為主,但水產品的管理也決不能馬虎,否則,靠水產品增加效益就會成為一句空話。筆者根據了解到的問題,現介紹藕魚混作時水產品養殖的幾項關鍵技術,供相關從業者參考。
雖然藕魚混作生產方式是以藕為主,以魚為輔,但藕、魚對水位的要求不一樣,魚要求水深些,所以兩者都要兼顧到,這就要設置魚溝、魚溜,但這一重要設施幾乎被絕大多數藕魚混作經營者忽略,這給養殖失敗埋下了隱患。魚溝、魚溜是水產品主要活動區域,尤其是某些品種,非常需要在魚溝、魚溜中休息、避暑和隱蔽。所以,絕不能認為魚溝、魚溜是可有可無的設施。一般魚溝設置在藕田四周,寬度1 m,深度0.5 m。魚溜面積2~5 m2,深度0.8~1.0 m。魚溝和魚溜面積要占全部藕田面積的10%左右。
一般情況,絕大多數藕魚混作戶沒有養過魚,對水產養殖技術不了解,為了保險起見,就選擇適應能力強的泥鰍品種,放養規格多在3 cm/尾,放養密度在40 kg/667 m2以上,魚種來源都是養殖密度非常大的泥鰍繁育場。否則的話,魚種不能適應突變的環境,魚種抵抗力差,致使成活率低,形不成規模產量,自然就沒有水產品的效益。所以,養殖模式要定位在養殖成魚,不宜培育魚種。若放養泥鰍品種,就要選擇較大的規格,一般在25 g/尾較為理想,放養密度30~35 kg/667 m2,且來源以本地收購的規格整齊的泥鰍為佳。另外,在放養時還要注意放養時間、調節水溫差、精確過數、魚種消毒等常規事項。
幾乎所有的藕魚混作戶都沒有對飛禽設置防護設施。一般種藕在4月份,大概要在6月份荷葉才能鋪滿塘,在此之前水面基本上完全裸露。這時,一些鳥類,如蒼鷺、鶚、翠鳥等會捕食魚種,一只鳥每天可捕捉魚種幾十尾,損失極大,全軍覆沒也有可能。另外,水中的老鼠、水蛇和紅娘華、水斧蟲、田鱉等水生生物也會捕食魚類。這在前期要嚴格清塘消毒,另外,在6月份前,還要在藕池上方覆蓋網片或采取其他有效措施驅趕鳥類。
經常進水、排水是藕魚混作的特點,但沒有在進、排水口設置完善的攔魚設備仍是大多數人容易忽視的問題。有些低洼地區還經常發洪水,水位高出田埂,逃魚更是在所難免。所以,一定要在進、排水口設防逃設施。防逃設施可用紗窗或聚乙烯網(網目規格以魚不能通過為準)。田埂要牢固,并要有一定的寬度,一般應高出最高水位20~30 cm。低洼地區的田埂要加高至80 cm以上,田埂頂寬33~35 cm,或者用紗窗或聚乙烯網沿池邊圍一圈,高度60 cm,每隔1~2 m用一根細竹竿支撐紗窗或聚乙烯網,將竹竿底部覆土壓實。二要經常檢查田埂有無洞眼或塌陷,一旦發現應及時堵塞或修整,平時應注意防止田鼠等動物掘挖損壞田埂,大雨前后更應注意這些工作。三要經常檢查水位。天旱時應及時注水,下大雨時應及時排水,必要時可多開幾個注、排水口,使田中始終保持適當的水位。
魚類在生長過程中雖然可以攝取水中底棲生物、浮游生物、昆蟲、水草及有機碎屑,但是這些食物在水中的含量畢竟有限,不能滿足魚的生長需要,必須及時投喂人工飼料,以保證魚的迅速生長,但遺憾的是很多藕魚混作經營者根本就不喂飼料或不科學投喂飼料,藕塘的水產品產量不理想就在所難免。在投喂時要注意掌握以下方面:固定投喂地點,馴化魚類,飼料的質量,注意所投飼料要適口,數量以吃到八成飽為標準,投喂次數根據水的溫度來定。
魚的死亡,一般來說是由病害造成的,絕不會是無緣無故的。但一些藕魚混作經營者卻不以為意,因而容易造成重大損失,所以,要提高魚病預防意識。一旦發現死魚,就要立即分析原因,采取措施,控制病情,要特別注意因缺氧引起的大批死亡。因為藕田的水位比傳統的養魚池塘水位淺,且水面大多被藕葉遮蓋,水中光照不足,浮游植物數量少,光合作用強度差,產氧量少,所以,在飼養管理中要時刻注意魚的浮頭現象,要了解并掌握魚浮頭的預防、預測、解救等技術。
10.3969/j.issn.1004-2091.2017.08.012
2017-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