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畜牧協會生豬產銷分會 侯明權 周開鋒
當前山東省豬業發展結構特點
山東省畜牧協會生豬產銷分會 侯明權 周開鋒
隨著豬業轉型升級的不斷推進,山東省的豬業發展形勢和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傳統的飼養模式正逐漸被規模化、標準化的現代養豬模式所替代,養豬龍頭企業基地建設布局加快,多樣化養豬正在逐步形成。筆者現結合山東省豬業發展現狀,簡單介紹當前山東省豬業發展結構的一些特點和存在問題,僅供大家了解參考。
省內大型企業有金鑼、六和、環山、龍大、福祖、江泉、得利斯、青島牧聯眾興、瑞東、藍思、宏興、榮昌等,國內龍大企業布局山東的企業有溫氏、牧原、天邦、正邦、大北農、正大、雨潤等;另外還有正在山東布局的安佑、傲農等。這些企業2016年在山東的生豬出欄量近500萬頭,占全省生豬出欄量的九分之一;2016年在建和投產的項目,以及儲備的項目正穩步推進。根據企業規劃不完全統計,到2020年,這些企業在山東的生豬出欄量將達到2100余萬頭左右,扣除部分水分,到“十三五”末,這些龍頭基地出欄量將占山東省年出欄總量的40%以上。
從這些企業在山東的區域布局看,泰安的新泰、寧陽、東平、肥城,聊城的冠縣、莘縣,菏澤的鄆城、鄄城、曹縣,濱州的無棣、沾化,濰坊的諸城、壽光等地,膠東的文登區、榮成市、乳山市、即墨、平度、海陽、萊州、萊西、棲霞等地,德州的臨邑、禹城,東營、萊蕪、臨沂等地均屬于投資較為集中的地區;特別是在泰安、濱州、東營、德州、聊城、臨沂和膠東地區,將成為山東省生豬發展的重點地區。
山東省連接南北,擁有氣候、資源、交通、人文以及屠宰加工等優勢,按照《全國生豬生產發展規劃(2016~2020)》,山東省被定位為全國生豬重點發展區;加之山東生豬規模化起步晚,養殖基地化發展還有一定發展空間,養殖龍頭齊聚山東,將在現有發展基礎上,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和區域格局的變化。一是在穩定膠東、濰坊、臨沂傳統養殖重點區同時,養豬業北進、西拓明顯;二是養豬基地縣將快速推進,將有一大批50萬~200萬頭的養豬大縣形成;三是聚落化協同基地成為養豬基地模式主體,圍繞養豬大縣,公司集約化專業繁育豬苗,家庭農場專業育肥,飼料、技術等服務協同配套。
1.基地運營模式。規模龍頭企業的快速發展,在運營模式上主要有以下三種方式:一是公司+家庭農場,這種模式是最為普遍,也是最為龍頭企業采用和認可的,溫氏、六和、金鑼、環山、天邦等都是采用這種模式;集團公司擁有自己的種豬場,家庭農場按照一定的協議與公司進行仔豬的育肥。二是自繁自養為主。這種模式主要有牧原、瑞東以及龍大等公司采用;種豬場、育肥場都由公司自身建設運營。三是資源整合,合作發展養豬。以青島牧聯眾興為代表,整合生豬產業鏈上的諸多資源,以自身擁有的豬場專業人員為主,進行豬場的管理;豬場仍然是以種豬場為主,采用和大企業集團合作或家庭農場放養模式進行仔豬的育肥。
2.糞污處理模式。當前糞污處理模式,規模企業一般采用的是固液分離,液體部分進入厭氧發酵罐進行厭氧發酵,沼液經好氧等多道處理達標后排放,沼渣及干糞制成有機肥。對于固體部分,各個公司處理的模式基本相差無幾;對于污水的處理,要達到排放標準,各個公司成本相差較大,5~12元/立方米不等,成本都較高。對于家庭農場的糞污處理,現在還沒有成型的模式,有的地方采用統一收集,集中處理做成有機肥;有的地方采用就地還田。對于家庭農場(包括自繁自養場、專業育肥場等)糞污處理,還需要探索出切實可行的操作辦法。
當前,山東省養豬業仍然是以中小型養豬企業為主體,從山東省畜牧協會生豬產銷分會最近統計的14000余家養豬場戶來看,20~300頭基礎母豬的養豬群體仍然占到總養豬場戶的65%左右,存欄母豬占到全省能繁母豬總數的50%以上。隨著這一波龍頭企業養豬布局的加快和投產運行,山東省豬業結構將會迅速發生改變;傳統散戶為主、大集團公司極少的“金字塔”從業者結構,正快速轉變為養殖龍頭引領下以家庭農場為主體的“兩頭小、中間大”的紡錘形從業者結構。龍頭企業發揮了技術支持和組織協調作用,推動了家庭農場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的發展。特別是未來五年,這一轉變將會越來越明顯。
另外,“農二代”大多已是城市人,農業人口紅利的消失將倒逼產業工人隊伍的培養。龍頭公司的引領以及服務企業的“養殖化”轉型,將逼迫服務企業、經銷商變革,使得未來五到十年,將出現畜牧人才由飼料、獸藥等上游服務企業向下游養殖產業大量流動。
按照山東省養豬業的整體規劃,2020年前后,山東省年出欄生豬將在5300萬頭左右,從總量發展、目標控制和當前養豬結構的整體分布來看,如何實現山東省養豬業的穩步發展,特別是對占到大多數的中小型養豬場戶的轉型、調控,將是對相關部門提出更高的要求。
1.土地資源。土地資源緊缺是當前養豬企業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采用“公司+家庭農場”的企業,種豬場的土地資源目前已經開始顯現緊張局面,各個企業之間出現了競爭現象。另外就是合作家庭農場的土地資源緊缺,特別是在一般農用地較少的地區,這種現象更加普遍。如何使龍頭企業養豬布局成為現實,還需要相關部門開展諸多工作,比如土地資源的解決,以及宣傳和引導中小型養豬場戶轉變成公司合作的家庭農場等。
2.環保壓力。作為當前嚴控環保形勢要求下的養豬場戶,面臨著要么投資改造環保措施,要么退出養殖業的困境。作為規模企業,面對環保壓力,采取了諸多措施,在確保達標的情況下,造成運營成本壓力巨大。對于家庭農場,糞污處理的模式還不成熟,糞肥還田面臨土地消納問題,單個豬場的配套土地不足等問題比較突出。
3.人才斷層。傳統豬業生產服務體系是人才聚集于飼料、獸藥等服務板塊,新的產業調整趨勢下面臨諸多服務企業和人才沒有完全準備好的問題;同時,養殖板塊存在巨大的人才斷層,也成為限制了產業轉型關鍵瓶頸。
1.成立基地聯盟。一是建立基地建設協商平臺。政府相關部門、技術推廣單位、科研院所、龍頭企業、行業協會在這種基地交流基礎上,完善內容,形成定期的協商機制和暢通的溝通、交流渠道。二是強化合作,成立生豬養殖基地發展產業聯盟。針對問題,將生豬產銷各個環節有關的包括糞污處理、病死豬處理、糧改飼、機械裝備、微生物等相關專家和企業組織起來,通過連接上下游的縱向、橫向之的研討交流,在模式總結提煉、產業資源融合、人才培養儲備、互聯網信息化使用等方面,開展合作和關鍵技術攻關。
2.制定堆肥標準。養殖企業一般都是將糞便等做成堆肥并進行銷售還田,以減少污染物處理費用;但是現在行業內堆肥相關流程、標準欠缺或不系統,希望相關部門進行相關標準的制定和整合,加大相關標準的宣傳推廣。
3.推行水肥管理計劃。長期以來,養殖污水使得環保部門及城鄉居民將養殖業與污染直接掛鉤,甚至讓種植業遠離畜牧業,建議政府借鑒美國養殖養分管理計劃,聯合財政、畜牧、農業相關部門,試點推行“山東省畜禽水肥管理計劃”,將水肥管理計劃與美麗鄉村建設、耕地質量提升等政策和建設結合,推動農牧結合措施落地。
4.支持家庭農場發展。當前,產業變革思路越來越清晰,一方面是大型龍頭企業負責繁育斷奶豬苗,技術支持和服務好簽約的專業飼養育肥豬的家庭農場;另一方面是依托家庭成員為從業主體,自繁自育的家庭農場。所以,鼓勵和發展家庭農場成為下一步產業工作的重點:一是要確立家庭農場標準,對家庭農場進行規范化引導;二是要鼓勵發展豬業社會組織,將家庭農場通過社會組織聯合起來,帶領家庭農場發展、應對市場。
5.開展產業人才培養。借助龍頭企業的現場優勢建立產業實訓基地,發揮行業協會的組織優勢,通過政府購買服務,開展豬業產業人才培養,為產業健康發展儲備急需人才。
6.協助解決養殖土地。企業集團發展過程中,除東營、濱州外,其他地市很難找到年出欄30萬頭仔豬以上規模的建場用地(單塊400畝以上),還請政府部門能夠協調土地、農業、規劃相關部門,結合新農村建設的整體規劃、三區劃分等綜合規劃解決。
7.搞好產銷協調。對于以“龍頭企業+家庭農場”模式生產的生豬,傳統的檢疫制度和相關政策很不配套。建議將一些傳統工作與新興的信息化工作相對接,突出養殖者和經紀人的主體責任,研發信息化聯網平臺,讓檢疫人員從“檢疫”變成“監疫”,交易過程中突出自覺“報檢”(利用手機APP),強化屠宰端的駐場“檢疫”和道路“監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