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助力中國養豬新發展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發展中國家占主要地位,而發展中國家相應的人均肉蛋消費水平低于發達國家平均水平,這對于廣大中國畜牧養殖企業,以及飼料企業具有巨大的潛力。
中國2016年豬肉進出口的主要來源為美國(21%)、德國(19%)、西班牙(13%)、丹麥(12%)、加拿大(10%)以及荷蘭、巴西、智利等國家。中國作為世界第一的養豬大國,在“一帶一路”的國家群體中,中國豬肉的產出水平和質量均處于領先地位,此次“一帶一路”方案實施,將會有效地推動中國豬肉向欠發達地區輸送。另外,隨著“一帶一路”的貫徹落實,中國豬肉或許能更多地供應東南亞、東亞等發展中國家,以此來解決國內生產過剩的情況,而我們也能更快、更便捷地接觸到不同國家的生產流程,以此來提高自身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力。
“一帶一路”國家,尤其是中亞、南亞等地可耕地面積大,很多他們視為廢棄物的農業資源具有開發成飼料的潛力,而這些地區大多處在有地無耕的狀態,勞動力短缺是其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中國在雙邊貿易中除可出口成品之外,還能向其輸送大量的勞動力來解決這些地區有資源卻無人開發的窘狀。
就生豬業來看,作為生豬養殖和消費大國,中國在飼料原料和豬肉進出口上若能實現一體化,這將會帶動整個“一帶一路”地區的經濟發展,實現經濟共同繁榮。整體來講,通過“一帶一路”,畜牧產業將會有一個新的發展方向,這或許會讓中國養豬人在面對“進口肉”壓力之后得到國際自由貿易的好處,就像中國禽類養殖能在國際上獲得好的利潤,養豬業也會在這個共同體中得利。
此次,將從國家層面打開更多的貿易通道,雖重點不在農牧產品的進出口,但卻意圖共同努力復蘇共同的實體經濟,而畜牧業作為國內外均不可或缺的基礎實體經濟,或許不久就會更上一層樓。但同樣,進出口是雙邊貿易,能否在雙邊貿易中取得優勢還需要提高自身的競爭力。 (鐘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