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的幾種常見?。ㄖ校?/p>
4.布魯氏菌病。
布魯氏菌病是由布魯氏菌引起的人獸共患傳染病,牛、羊、豬、犬等家養動物和人均可感染發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傳染源:病畜和帶菌的羊、牛、豬、犬等野生動物。傳播途徑:消化道、呼吸道、生殖系統黏膜損傷甚至未損傷的皮膚和蜱叮咬。
主要癥狀 公羊引起睪丸炎,綿羊還可引起附睪炎;母羊胎盤炎、非習慣性流產、產期死亡率增高;乳房炎、支氣管炎、關節炎和滑液囊炎引起跛行。
病變 胎兒皮下肌間有出血性漿液性浸潤,胸腹腔有微紅色液體,皺胃中有黃色或白色黏液和絮狀物,有小出血點;胃、腸、膀胱黏膜及漿膜上可能有出血點,胎衣、絨毛膜下膠樣滲出物,胎膜增厚,覆有纖維素和膿性物,呈灰黃色或黃綠色,有時見充血或出血;胎衣不下者,常見產道流血。公羊生殖器官中睪丸及附睪常見硬結腫大,并有壞死灶和化膿灶,鞘膜腔充滿漿液滲出物;慢性者睪丸及附睪結締組織增生、肥厚及粘連,精囊可能有出血及壞死灶;病羊關節炎,腕、跗關節腫大,出現滑膜炎病變,有時可見纖維性胸膜炎,腹膜炎和局部淋巴結腫大。
防治 ①應當著重體現“預防為主”的原則。堅持自繁自養,病后嚴格執行無害化處理和消毒措施,定期檢疫,對陽性動物直接淘汰,建立健康畜群,引種時要嚴格執行檢疫。②做好個人防護。處理可疑病時,做好保護,防止經皮膚、黏膜和呼吸道感染本病。③對羊群搞好免疫接種工作,定期進行免疫注射。
5.羊口瘡(羊傳染性膿皰)。
羊口瘡是由羊口瘡病毒引起的羊的一種傳染性疾病。本病以患羊口唇等部位皮膚、黏膜形成丘疹、膿皰、潰瘍以及疣狀厚痂為特征。以3~6月齡的羔羊發病為多,常呈群發性流行。成年羊也可感染發病,但呈散發性流性;傳染源是病羊和帶菌羊。
主要癥狀與病變 口、唇等處的皮膚和黏膜形成丘疹、膿皰、潰瘍和結成疣狀厚痂,一般無嚴重的全身反應,病程延長可在蹄、外陰、肛門或乳房等處出現水皰、膿瘡,最后形成疣狀硬痂。羊口瘡病毒可以感染各種年齡、性別、品種的羊,但新生或3~4月齡的羔羊更易感,癥狀嚴重,感染后可長期帶毒;近年來該病的發病率增高。
防治 羊口瘡的防治以預防為主,對癥治療為輔,特別應注意控制繼發感染?;疾⊙驊扔?.1%高錳酸鉀溶液沖洗患部,然后涂上混有維生素B2的紅霉素軟膏或碘甘油;不能吮乳的病羊,則應加強護理,進行人工哺乳;免疫預防用羊口瘡弱毒疫苗,免疫效果較好,免疫期可達1年。
6.羊痘。
羊痘是由羊痘病毒感染羊而引起的一種熱性、接觸性傳染病。羊痘的發生無明顯季節性,但一般天氣變冷的冬春更易發。羊痘的發病率與死亡率變化范圍很大,對于易感羊發病率為75%~100%,死亡率可達10%~50%。懷孕羊易流產,羔羊與老齡羊最為敏感,短期內可引起大批死亡,死亡率達100%。
主要癥狀 患羊以發熱、全身性起痘為典型特征,我國也將其列為I類動物疫病。羊痘病毒可以感染各種年齡、性別、品種的羊,但羔羊、泌乳羊及老齡羊更易感,癥狀嚴重。由于羊痘主要侵害上皮組織,導致黏膜損傷,破壞機體天然保護屏障,因此可引起其他病毒、細菌或真菌的繼發感染或混合感染,如與口瘡、山羊傳染性胸膜肺炎混合感染。
病變 在眼周圍,唇、鼻、頰、四肢,尾內面及陰唇、乳房、陰囊和包皮上形成痘疹;病羊的前胃或第四胃黏膜上也常出現大小不等的結節、糜爛或潰瘍,有時發現咽部和支氣管黏膜表面亦有痘疹。
防治 羊痘目前尚無特效治療方法,主要以預防為主,對癥治療為輔,特別應注意控制繼發感染。尤其新引進羊群,需至少隔離21天,經觀察與檢疫后證明完全健康,方可與原有的羊群混養,不從疫區購羊。免疫可用羊痘雞胚化弱毒疫苗,在尾內面或腋下無毛部皮內接種0.5毫升,接種后6天可產生免疫力,免疫期可持續1年。發病后對病羊及共同群羊及時撲殺銷毀,并對污染場所進行嚴格消毒,防止病毒擴散;未發病羊或受威脅羊群用羊痘雞胚化弱毒疫苗進行緊急接種。
(未完待續)
(邢蘭君 河北省邢臺市獸醫院 05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