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宦濤,張琳悅
(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遼寧 沈陽 110161)
間,尤其是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導致很大一部分農村出生的大學生也很早就接觸到網絡。網絡化的大學生普遍網絡知識豐富,迷戀網絡;善于網絡活動,喜歡實踐;個性鮮明,善于表現,同時也呈現出新的問題。
農村大學生思想問題研究
宮宦濤,張琳悅
(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遼寧 沈陽 110161)
當代大學生為網絡化成長起來的新一代大學生,知識面廣泛,社會活動能力強,但是學習成長過程中由于客觀強調文化課程的重要性,忽視了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培養。進入高校后,隨著環境的變化,與社會接觸增加,思想政治問題不斷暴露,嚴重影響其在校期間的學習生活及未來的就業,同時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諸多挑戰。本文從高校中導致思想政治觀念下降的原因入手,探究從供給側改革角度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及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供給側;大學生
2000年后出生的大學生即將走入校園,未來將成為大學教育中最新的一個代際群體。這一代大學生是網絡化環境成長起來的新一代大學生,其網絡接觸是從小開始,每日網路應用也幾乎占據了其日常生活的50%以上時
間,尤其是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導致很大一部分農村出生的大學生也很早就接觸到網絡。網絡化的大學生普遍網絡知識豐富,迷戀網絡;善于網絡活動,喜歡實踐;個性鮮明,善于表現,同時也呈現出新的問題。
義務教育的普及以及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農村出生的這一代孩子的父母也普遍接受過高中以上教育及高等教育,父母對于孩子教育方面有著足夠的重視。在進入高校前,很多學生基本上從小學開始接受各種素質教育,如音樂、繪畫、舞蹈、體育等,如此豐富的教育內容,為了是能更具社會活動能力。同時文化課教育幾乎占據了學生在校期間的全部時間。在校期間對學生的評價基本依靠日常考試成績來實現。而更優異的成績,則能幫助學生在中考、高考中獲得加分。這一切都導致了家長在孩子教育方面將重心全部轉移到考試及提高學習成績中,而忽視了對孩子思想觀念的培養和個性的塑造。一切為考試讓路,導致從小思想政治教育在家庭中幾乎消失。學生無法在家庭中尋找到獲取準確的思想政治觀念的途徑及榜樣,無法生成正確的思想政治價值觀念體系。
社會轉型中社會思想出現多樣化的趨勢。當代農村大學生更注重社會中其所處的地位、影響及適應性。而因為缺乏對社會中種種不良問題的鑒別與抵抗能力,往往被一些不良、甚至錯誤的思想觀念誤導。急功近利、盲目攀比、沉迷網絡、金錢至上等等錯誤思想觀念已經侵染了部分當代大學生。對于黨的認識與理解、對于中國社會主義革命的重要意義及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敬仰越來越淡薄。作為思想政治觀念的第一陣地,傳統新聞媒體的政治向導作用,受到新興媒體的影響,幾乎已消失在當代大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在某大學的調查中,竟出現過大學生入學前沒看過“日報”及“新聞聯播”的個別現象。當代大學生對于新聞的普遍認識基本為娛樂新聞、體育新聞。閱讀方式基本為網絡化閱讀,政治新聞及社會新聞普遍缺乏。被過度娛樂化及庸俗化的媒體長時間侵染,當代大學生必然無法塑造正確的思想政治觀念。
中小學及高中階段對于學生的思想政治觀念及德育教育被文化課占據過多,高校教育因大學生早期思想政治觀念培養不足,大學生人格價值觀塑造不完備,出現了學生實際年齡與“思想政治”年齡的巨大差異化。高校輔導員在面對“思想政治”年齡明顯小于實際年齡的學生的時候,往往力不從心。高校輔導員老師既要負責學生日常的生活學習工作,也要負責日常行政事務,還要兼任思想政治輔導員,這已經明顯超出了一般高校輔導員的能力范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因此弱化。
大學生活前與父母生活,生活中的大部分時間都與父母在一起,接受父母為其安排的種種活動,沿著父母為其規劃的路線成長。在此過程中,需要獨立思考的思想政治觀念有限。進入大學階段后,脫離了父母的約束,時間和生活自由支配,面對新環境、新生活、新價值觀的不斷出現。究竟是繼續“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還是“享受校園生活、尋找青春的足跡”,還是“物欲至上”等,大學生就此迷惑、迷茫、迷失。
改革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傳統思維模式,通過了解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需求,根據需求制定與需求相契合的指導內容。讓需求端的基本訴求成為追求教學實效性重要的思考點,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提供參考,進而提供高質量的教學服務和高質量的教學產品,增大高校思想教育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今天的大學生在面對各種思想政治波動的時候愿意尋找傾述對象,高校思想政治老師,應該具備基本心里咨詢能力與技巧,引導大學生能夠積極開放的進行心里傾述,廣泛關注大學生的思想政治需求。同時通過正確的思想政治知識講解,讓其正確認識自身的不足,并樹立正確的思想政治觀念。高校教師要身體力行的踐行正確的思想政治觀念,起到示范作用,用行動影響感染學生,樹立思想政治觀念的模范形象,傳遞正能量。模范人物的樹立,必然對學生成長起到引導性作用,更易影響大學生的一言一行和價值觀塑造。通過班級對大學生進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學生自我教育。班級與大學生有著天然的密切聯系,直接關系到大學生的切身利益,是大學生與學校進行溝通的最普遍渠道。學生會和班級組織直接影響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的基本認知,具有較大的思想政治教育意義。高校學生會在班級組織自覺接受黨組織領導,有效組織參與各種學生活動,廣泛組織同學、教育同學、團結同學,切實解決自身及其他人的思想政治問題,在同學之間營造起集體氛圍,培養集體認同感,成為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又一重要方式。
目前高校必須探索如何將傳統枯燥讀不懂的思想政治教育講義或資料通俗化,融入時代精神內涵與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需求相契合、相一致。多媒體教學方式、網絡化教學手段、可視化的教學內容是今天大學生最易接受的創新形式。在面對有文字、有新穎的圖片、有可視互動內容的新教材的時候,閱讀興趣會大大增加。這種供給側改革不單單會引領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變革,更會引發整個思想政治教育體制的創新發展。微信打破了傳統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方式,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提供了新的機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緊跟時代發展,依靠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溝通方式才能更易被年輕人所接受和理解。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可依靠微信群、微信朋友圈實時發送最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材料,也可實時與學生進行思想政治工作講解,了解學生所思所想,第一時間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同時,可以融合學生會、班級組織及學校黨組織,共同建立一支微信思想政治教育團隊,每天為學生推送益于提高思想政治水平的宣傳內容,潛移默化的影響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意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學生及輔導老師的參與外一定要通過制定完善教育制度予以約束及保障。第一,制度上約束高校必須在技能教育的同時,保證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僅局限于平時開設幾次班會或者聽取幾次報告,必須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納入教學體系,每學期都應有相應的配套課程并計入相應學分,通過制度約束輔導老師及學生,提高其對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考核機制,除了課程以外,根據其日常思想教育表現予以評估,對于優秀的同學予以表彰和宣傳,對于表現不佳的學生給予干預,保證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做到全面具體、針對性。第二,制度上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投入。很多學校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思想上投入,缺乏物資投入的問題。而在實際操作中,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依靠一定的物資基礎才能得以開展和優化升級。
宮宦濤(1983-),男,助教,研究方向:學生管理。
張琳悅(1983-),女,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