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艷
(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西安 710300)
“互聯網+”視角下農業新模式探析
陳 艷
(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西安 710300)
“互聯網+”對農業的改造是全方位的,它將從各個方面對傳統農業進行改造。“互聯網+”給農業運營模式所帶來的深刻變化主要表現在,除了對現有傳統模式的改造升級外,還將衍生出更多新型運營模式,助力農業發展,進而形成農業新業態,給農業增添新活力。本文基于“互聯網+”的視角對現有模式進行匯總探析,以便為農業發展提供必要的方向性支撐。
“互聯網+”作為現代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強力助推器,已成為各個行業產業轉型升級的必要技術支撐。農業,作為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產業,在新一輪社會轉型與技術升級的發展浪潮中,如何與“互聯網+”進行有機融合,使農業在發展過程中具有足夠的互聯網基因[1],這不僅關系到“互聯網+”相關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深度應用,更關系到我國農業的現代化程度。農業在“互聯網+”的催生下,勢必會產生更多新的運營模式[2]。結合“互聯網+”的基本特征以及我國農業的發展現狀,在當前及今后一段時間內,我國農業可能會出現多種新型運營模式。
當前,我國基本上順利完成由溫飽型社會向小康富裕型社會的轉變,尤其在各大城市,餐飲除了基本的溫飽含義之外,已賦之于更多的文化內涵。此間,借助已有或新建的餐飲平臺,將農產品的體驗、消費、互動與餐飲相結合,打造“吃-玩-學”一體化的新消費型農業餐飲,既可以破解農產品銷售推廣的困境,又可以有效地帶動餐飲升級。
隨著移動智能終端的廣泛普及,尤其是以微信為主要社交通訊工具的迅速推廣,以微信朋友圈為陣地的各種商業活動(簡稱微商)迅速成為繼電商之后的又一新型經濟體。已有許多新農人充分利用朋友圈的各種優勢結合自身特征,推出了相應的農特微商,如何進一步在朋友圈這個互聯網陣地對農品進行深耕細作與精耕細作,進一步規范、引導農品微商在經驗過程中所表現出的“散、亂、小、雜”等問題,是農特微商當前及今后一段時間內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之一。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網絡直播文化因其互動參與感、即時可視感、新奇時髦等特征,在2016年經歷了井噴式的發展。在其發展過程中除了天然的娛樂性,網絡直播的商業性也得到逐步開發,諸多新農民、農商等開始試水農產品直播,希望借助于網絡直播的力量增強與客戶的現實互動感、產品真實感等,進而提高產品的宣傳影響力,最終實現產品交易量的提升。
目前在很多農村,農民的電商意識逐步增強,在“互聯網+”精準扶貧、電商下鄉等相關政策的指引下,在農村,與電商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成,很多農民在產品銷售、農資器具采購等方面紛紛涉足電商領域。雖然農村電商在推進過程中還存在著基礎設施建設薄弱、農民電商意識薄弱等問題,但網絡作為農民進行產品銷售的新渠道,正在各地農村日益興起。
作為農產品供銷產業鏈的最底端,農民在信息獲取、產品定價等方面存在著先天劣勢,進而使得農民在整個產業鏈中經常處于被動、微利的狀態,一方面損害了農民的積極性和切身利益,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整個農業產業鏈的健康發展。農鮮產品眾籌平臺作為集展示、宣傳、銷售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新興農產品銷售渠道,為農民解決市場信息缺失、信息不對稱等問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價值眾籌作為一種新的消費業態,逐步受到諸多認可,對鎖定消費人群也有很大幫助。
隨著食品安全問題頻出,食品消費安全問題不斷升級,消費者對食品安全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謹慎。為了獲得消費者的消費信任,生產經營者可借助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雷達技術及現代視頻技術將農作物或牲畜生長過程的模式、用料和培育方法呈現在公眾面前,最大限度獲得消費者對產品的認可。該模式一方面增強了產品種養透明度,另一方面也增強了消費者的體驗感,進而成為一種農產品銷售新業態。
認養即發起眾人合伙認養一(頭、顆、畝)農產品(動物、植物),根據需要認購的數量或部位,一起享受認養的樂趣,共同獲得優質產品。在消費者消費升級的大環境下,在吃飽、吃好的基礎上,諸多消費者開始將飲食與文化相融合,認養農業作為互聯網時代新型飲食文化的一部分,在滿足廣大消費者可視消費、安全消費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加了消費者的體驗感。
社群即有相同標簽、相同興趣、相同愛好、相同需求屬性的人自發或者有組織構建的群體。隨著互聯網的進一步普及,使得虛擬社群的構建成為可能,也使得具有某類社群屬性的消費者輕松突破物理空間的隔閡而聚集在一起。農產品社群中,以農產品社為連接點,將形成源于農產品社而又會高于農產品社本身并具有更廣泛社會屬性的消費新群體。
綜上,隨著互聯網經濟時代的到來,整個農業鏈條一方面將會被賦予更多的互聯網基因,另一方面也將會派生出更多、更新的農品消費模式。
[1]. 劉玉忠.“互聯網+農業”現代農業發展研究[J]. 創新科技,2015,185(07):69-72.
[2]. 吳潔平.“互聯網+農業”串起現代農業發展新鏈條[J]. 時代商貿,2015(09):25-27.
[3]. 單汨源,李華,劉小紅.基于TPB理論的“互聯網+農產品”眾籌影響因素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7(02):235-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