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文芳
(平山縣農業畜牧局 河北 平山 050400)
平山縣農村土地流轉現狀及對策
田文芳
(平山縣農業畜牧局 河北 平山 050400)
農村土地流轉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產生的一種新型經濟形式,是推進土地集約化經營、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發展的必由之路。依法合理有序規范土地流轉行為,有利于保護農民土地權益,有利于推動現代農業發展,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土地流轉是當前農村改革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促進農村土地流轉,必須堅持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以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為基礎,以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為重點。
平山縣現有人口47.2萬,總戶數14.3萬戶,總面積2 648 km2,其中,家庭承包耕地面積351 855畝,涉及農戶10.2萬戶,山場面積190萬畝。截止2016年底,全縣23個鄉鎮農村土地流轉面積達到了119 700畝,土地流轉率達到了34%,在石家莊市排名前十位。由調查情況得知,全縣土地流轉期限5年以下3 000畝,5~10年20 400畝,10年以上95 500畝,有的達到20年甚至30年、50年。從流轉組織形式看,農戶自發流轉24 200畝,集體統一組織流轉95 500畝。按流轉去向分析,流入家庭農場11 300畝,流入專業大戶和農民合作社35 190畝,流入農業企業73 210畝。土地流轉后用途,用于種植糧食作物28 000畝、蔬菜4 300畝、經濟作物47 500畝、養殖1 800畝、其他38 100畝。
通過對全縣土地流轉的全面調查發現,平山縣在培育土地流轉示范典型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如平山縣葫蘆峪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大吾生態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河北眾誠玫瑰莊園等千畝以上土地流轉大戶共28戶,流轉面積達到73 210多畝,全縣流入家庭農場規模在11 300畝以上注冊57家、流入農民專業合作社10 440畝,其中滹沱河蔬菜專業合作社、回舍李吉寬蔬菜合作社、南策城壽桃專業合作社、平山縣寶豐家庭農場等被石家莊市命名為市級示范合作社及家庭農場。目前,流轉主體各項工作有序進展,土地流轉后經營狀況良好,公司合作社主要以農業特色種植、蔬菜生產、蘋果、核桃、中華壽桃、玫瑰種植深加工、水產養殖等項目,結合旅游、投資建設觀光采摘園,后期效益十分可觀。以生態谷為例,公司現通過土地流轉經營面積達到了0.8萬畝。生態谷開發有限公司通過租賃等多種土地流轉方式,規模開發荒灘資源,建設高標準的新特蔬菜育苗基地、特色蔬菜大棚,滹沱河流域生態治理與發展現代立體生態循環農業相結合的路子。到目前,已完成投資12億元,修建園區道路16 km,建設高標準的500畝育苗中心、1 500 m的生態長廊、800畝百果采摘園,并配套建設了休閑、娛樂、健身設施等項目。到2015年農產品、旅游觀光等收入預計達到2 000萬元,致力于打造省內乃至全國一流的現代農業綜合體,被石家莊市政府命名為“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
3.1 各鄉鎮上報的土地流轉數據不真實,工作人員業務不熟悉。一是農經土地流轉管理人員經常變動,兼職人員多,專職人員少,本身又不認真學習業務,對轉包、轉讓、出租、入股、互換等幾種流轉形式的概念不清楚,不經調查隨意上報數據。二是大多數農戶之間的土地流轉書面合同內容不完整,在某些方面不具有法律效力。有的未經村集體經濟組織審查同意,絕大多數土地流轉不按規范簽訂合同,有的是口頭協議,即使簽訂了書面合同,所簽書面合同條款很多都不規范,內容過于簡單,對流轉雙方權利義務及違約責任、承租土地上附著物處置、有關賠償條款等缺乏具體明確的規定;有的超過了二輪承包的剩余期限,與農村土地承包法相違背。三是大部分合同未經縣鄉土地流轉管理部門審查、鑒證或公證機關公證。
3.2 流轉缺乏市場化機制。一是土地流轉市場尚未形成,缺乏中介服務。二是流轉風險較大,缺乏對農民利益的保護機制。土地流轉前缺乏對種植大戶和企業業主農業經營能力的資格審查和評估。土地流轉后又缺乏對農民利益的保護機制。流轉業主一旦經營上出現失誤,無法履約。
3.3 土地規模流轉難度較大。農村土地能否流轉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快慢,能否有穩定、可靠的非農收入,能否引進講信譽、有實力的業主,能否選準、選好產業發展項目。而當前農村勞動力轉移,以外出打工為主要方式,其他家庭成員大多仍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這部分人依靠承包地收入維持基本生活。所以,如果沒有良好的、穩定的收益保障,很多人寧愿粗放經營,甚至不惜撂荒,也不愿流轉土地。
3.4 土地流轉后缺乏有效地監管機制。對于部分工商企業和個人利用閑散資金大量租用農地,圈占耕地,其租用權限大多在30~50年以上,有的甚至無限期租用,有的租用后長期撂荒,有的用于房地產開發,有的用于其他非農用地等。
3.5 農民土地流轉費用高。個別村土地流轉價格達到每畝1 000~1 500元有的甚至更高,這樣就影響了土地流轉經營戶經營土地的積極性,由于農業是受自然和市場雙重影響的弱勢產業,收益比較低,因此,業主對投資農業開發極為慎重,土地流轉后只能改用其他高附加值的項目,否則無利可圖。
3.6 鄉村基層組織工作力度不大。部分基層干部存在求穩怕亂、少找麻煩的思想,工作不到位,引導不力,服務滯后,影響了土地流轉規模經營與規范化管理的進程。鄉村兩級組織在協調引導、土地調劑、矛盾處理、監督管理方面沒有發揮好應有的作用。
4.1 提高認識,加強組織領導。各鄉鎮人民政府和縣直有關部門,要把農村土地流轉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提高對土地流轉的認識,嚴格執行年初縣委、縣政府出臺了 《關于加強農村土地流轉規范化管理的意見》規定。
4.2 健全縣鄉村三級農村土地流轉服務機構。配置必要的辦公設備,專人負責,管理本轄區內的為農村土地流轉工作,按土地流轉時間不超過二輪延包時間的原則,完善合同鑒定管理。
4.3 進一步強化基礎,加強管理,規范運作機制。形成規范的土地流轉的申請、審批、登記、發證制度。積極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健全土地流轉服務機制,為供求雙方提供法律咨詢、供求登記、信息發布、中介協調、指導簽證、代理服務、糾紛調處等服務,為土地流轉搭建便捷的溝通和交易平臺;強化政策支持,對流轉土地100畝以上的種植業經營流轉主體給予補貼,有序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加大扶持,加快培育和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要設立財政專項發展資金,用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高生產能力建設,要給他們優先安排農業項目。放寬土地流轉中的金融政策,允許降低以土地做抵押貸款(融資)的條件。
4.4 健全服務,為培育發展農業經營主體提供堅強保障。要加快新產品、新技術的引進和推廣,指導農業經營主體應用先進適用新技術、引進優質高產新品種、種養新模式,開展標準化生產;優化金融服務,開展信用等級評定,對信用等級高的農業經營主體給予一定的授信額度,并給予利率優惠,創新信貸品種,簡化信貸手續,提供優質服務;搞好農業保險服務,降低農業生產風險,保障農業經營主體健康發展;加強培訓指導,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經營管理水平。
4.5 做好土地流轉的整體規劃,與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銜接。
4.6 建立健全農村土地流轉糾紛調處機制。
4.7 加強農村土地流轉用途的監管,提高風險防范意識,確保農村群眾利益不受損失。
4.8 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為實現農村土地流轉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