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龍,張云龍
(1.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2.安徽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安徽 合肥 230036)
泥鰍規模化繁育技術
張海龍1,張云龍2
(1.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2.安徽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安徽 合肥 230036)
泥鰍(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是近年來最為熱門的養殖品種,其不僅營養價值可觀[1,2],還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1,3-4],所以市場需求量日益增加,養殖效益非常可觀。我國傳統養殖的泥鰍包括了泥鰍(俗稱青鰍)和大鱗副泥鰍(俗稱黃板鰍),分屬花鰍亞科中的泥鰍屬和副泥鰍屬。
造成泥鰍價格居高不下的原因除了其本身品質較高外,還由于泥鰍養殖業產業鏈的不完善。盡管泥鰍的規模化人工繁殖已經取得了成功[5-7],但其產業鏈在苗種培育這一階段出現了短板,泥鰍在苗種培育階段的成活率很低,無法形成一個完整、連續、充滿活力的產業鏈條,這成為了限制泥鰍養殖業發展的瓶頸[8]。
本文介紹了泥鰍從一體化繁殖、苗種培育到成魚養殖整個產業鏈條的關鍵技術,剖析了泥鰍養殖中存在的問題,以期促進泥鰍養殖業的發展,為其產業鏈的完善提供依據。
1.1 親本的選育
親鰍的好壞直接影響鰍苗質量,應選用體形端正、健壯,無病無傷,體色正常的泥鰍。雌泥鰍要腹部膨大,有彈性,將其肚皮向上,顏色微紅,有透明感,用手撫摸,肋骨明顯,要求體質量20 g以上,以40~60 g最佳。雄泥鰍選擇標準為個體較大,體質健壯,活動能力強,要求體長15~20 cm,體質量20 g以上。
經過一段時間人工培育的親本繁殖效果較好,可避免繁殖季節親本缺乏導致的產量減少,又可提高親本的繁殖力。親本培育池以1×667 m2~3×667 m2的小型方形池塘為宜,水深0.8~1.2 m。一般每667m2放養200~250 kg為宜。培育期間可投喂水蚯蚓、蚯蚓、蠅蛆、禽畜下腳料、魚粉、豆粕和麥麩等,適當添加酵母粉和維生素,并適當配以親本專用配合顆粒飼料、浮萍和切碎的菜葉等。較低的密度和全面的營養條件有利于泥鰍性腺的成熟。
1.2 雌雄鑒別
成鰍存在明顯的兩性異形,可據此鑒別泥鰍和大鱗副泥鰍的性別。雄性泥鰍的第一鰭條較其他鰭條長且粗,其胸鰭呈三角形;而雌性泥鰍胸鰭并不具備這一特征,其胸鰭呈現扇形。另一顯著特征是雄性泥鰍背鰭末端兩側具有肉質突起,具有兩個明顯的肉棱,觸感明顯;而雌性泥鰍并不具備這一特征。
1.3 催產
泥鰍催產使用促黃體素釋放素類似物(LRHA2)、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及地歐酮(DOM)三種激素混合注射,一針注射,具體使用量應根據親本成熟情況和水溫條件靈活調整,在確保催產率的條件下盡可能節約催產劑成本。注射方式可選用胸腔注射和肌肉注射,以胸腔注射較好,肌肉注射會在注射部位形成明顯的外傷,影響產后親本的成活。由于泥鰍體表黏液多,不易于注射操作,注射之前可先用MS-222麻醉,實踐表明麻醉并不影響催產率。
水溫24~26℃時,注射催產劑之后大約4 h親本開始發情,8 h時達到高峰,雄鰍開始追逐雌鰍,雌鰍生殖孔陸續排出氣泡,雄鰍追逐后纏繞雌鰍并擠壓其腹部,雌鰍排卵,雄鰍排精,完成受精,這一過程可持續8~10 h。水溫較低時,效應時間及產卵時間會相應延長。
產卵后的雌鰍由于雄鰍的纏繞和擠壓,其腹鰭上方兩側會出現兩個圓形白色的產卵印記,未產卵個體沒有印記,可依據印記大小判斷產卵情況和統計催產率。
1.4 產卵、孵化一體化設備
注射催產劑之后將親鰍放入自行設計的泥鰍產卵孵化一體化孵化桶中,讓其自然產卵、自然受精和孵化。一體化是指泥鰍產卵、受精和孵化一體進行,避免了過多的操作和勞力,減少了過多操作造成的親本和受精卵的損傷。一體化孵化桶采用流水循環方式,保證一定的水流和溶氧,確保較高的孵化率。先將孵化桶中注滿水,掛上專用的產卵網箱,網箱要求大網目,保證泥鰍卵能漏出。將注射催產劑的泥鰍親本按一定的雌雄比放入網箱中。放入親本后可適當調大流速,保證水流刺激產卵。整個產卵過程可能持續8~12 h,待觀察不到泥鰍追逐和纏繞時可視為產卵結束。產卵結束后將親本連同網箱一同取出,注意將網箱上黏附的泥鰍卵沖洗下來。此時可將流速調至最大,因為泥鰍卵具有一定的黏性,會有部分卵粒黏在一起,調大水流可將其沖散,避免影響孵化,若黏結情況嚴重可配合人工攪水,直至卵粒完全散開,在孵化桶中均勻分布。之后將流速調小,因為流速過大可能導致受精卵分布不均勻,造成孵化不同步,引起后期規格差異。受精卵在孵化桶中孵化,流水孵化,水溫24~26℃時需要24 h完成孵化。初孵仔魚呈逗點狀,全長3.5mm左右,卵黃緊貼腹部,呈線型。規范操作下,一體化孵化桶中催產率、受精率及孵化率均可達到90%以上,生產效率極高。
2.1 育苗池的準備
泥鰍育苗池要求靠近水源,面積以1×667m2~2×667m2為宜,不宜過大,池底要求平整、無雜草。注水深度30~50 cm,可隨著魚苗規格增加而逐漸增加水深。進水口應架設60目或者更密的攔網以防止野雜魚及其他有害生物或者卵進入育苗池中。放苗前一周應進行清塘,可選用漂白粉帶水清塘,15 kg/667 m2化漿潑灑。盡管進行了清塘,放苗之前還應拉浮網,將可能幸存的野雜魚及其他敵害生物清除。此外,魚苗下塘前也應進行試水,確保水體中毒性已經消失。每個放苗池可根據需要架設增氧設備。
2.2 餌料生物的培育
泥鰍開口餌料以輪蟲最佳,之后可逐漸接受小型枝角類。因此,充足的餌料生物是泥鰍苗種培育的關鍵。施肥是最主要的餌料生物培育措施,而合理的施肥方案能保證餌料生物的適口性和連續性,是苗種培育中非常關鍵的技術之一。我們的研究發現,發酵菜粕10 kg/667 m2和氨基酸生物肥5 kg/667m2配以磷酸一銨3 kg/667m2,是比較理想的施肥方案,餌料生物高峰期出現在施肥后第3~4天,生物量可達7 ind/mL以上,優勢種以輪蟲為主,適時追肥能保證餌料生物量的連續性。
2.3 放養密度
合理的放養密度對泥鰍苗種培育至關重要。密度過高會導致泥鰍苗種處于擁擠脅迫狀態,體質較弱的個體因無法得到充足的餌料而更加弱小,一段時間后會形成巨大的生長離散,體質較弱的個體可能會因此死亡,影響成活率。相對的,過低的密度會造成資源的浪費,無法得到利益最大化。我們經過試驗得出泥鰍水花的放養密度在30萬~40萬尾/667 m2之間比較適宜,在此放養密度下,泥鰍苗種生長快,生長離散小,相對成活率較高。
2.4 日常管理
泥鰍夏花培育期間,應堅持早晚巡塘,注意防止缺氧,泥鰍在孵化后半個月才開始用腸呼吸,所以早期泥鰍苗不耐低氧環境,往往在凌晨因缺氧而大批死亡。凌晨如發現泥鰍苗群集在水池側壁的下部,并沿側壁游到中上層,卻很少游到水面,這是水中缺氧的信號,應立即換水。
池塘養殖是目前采用比較廣泛的一種泥鰍養殖模式,技術水平要求較高,產量也高。泥鰍池的大小無具體要求,一般多在200~500 m2,池深多為80~120 cm,水深50~70 cm。池塘有土池和水泥池兩種,土池塘埂要加固,可用磚石漿砌,具有防逃的作用,水泥池池底要鋪設20 cm厚的泥土層供泥鰍鉆泥棲息。池塘的進排水口都應設置防逃網,阻止泥鰍逃逸和野雜魚進入。在池塘出水口應設置魚溜,其作用主要是便于捕撈和高溫季節泥鰍避暑。魚溜深30~50 cm,周圍可用水泥砌成或塑料板圍住,面積可根據放養密度來決定,一般為池塘總面積的5%~20%。
放苗前一周要進行清塘,清塘藥物可用生石灰和漂白粉。清塘之后開始施肥,施足基肥,培肥水質,方法是在池的四角堆上腐熟的雞、鴨、豬糞等有機肥,每667m2用量150~200 kg。施肥3~5 d后,池水變肥,水體透明度為20~25 cm,水體中餌料生物如輪蟲、枝角類等開始大量出現,此時可以放養泥鰍苗種。
泥鰍苗的放養量主要受苗種規格、池塘條件、餌料及技術條件等影響。放養規格3~6 cm,放養密度為2.0萬~3.5萬尾/667m2,水源條件及技術力量好的可適當增加。在泥鰍池中可適當搭養中上層魚類,如草、鰱、鳙等夏花魚種。放養時間一般在9—10月或3—4月,養殖時間8—9個月。
泥鰍苗下塘之前要進行嚴格的魚體消毒,殺死魚體表面的細菌和寄生蟲,增強抗病能力。通常的做法是用3%~5%的食鹽水浸泡泥鰍苗10~15min,然后轉入清水中再浸泡10min,具體時間根據泥鰍苗的反應而定,讓泥鰍苗產生應激反應而刺激機體產生更多的黏液來保護魚體。放養時應及時撈出有病、有傷、死亡的個體,防止感染、傳播,還應注意水溫溫差不超過2℃。
[1]You L,Zhao M,CuiC,etal.Effectof degree of hydrolysis on the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loach(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protein hydrolysates [J].Innov Food Sci Emerg,2009(10):235-240.
[2]黃均,楊淞,覃志彪,等.云斑鮰、泥鰍和瓦氏黃顙魚的含肉率及營養價值比較的研究 [J].水生生物學報,2010,34(5):990-997.
[3]Qin C,Huang K,Xu H.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polysaccharide from the mucus of the loach,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J].Carbohyd Polym,2002(49):367-371.
[4]Zhang C X,Huang K X.Mechanism of apoptosis induced by a polysaccharide,from the loach 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MAP)in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ells [J].Toxicol Appl Pharm,2006(210):236-245.
[5]王衛民,張家波.泥鰍的大規模人工繁殖試驗[J].水利漁業,1999,19(1):9-10.
[6]孔祥勇,王冬娜,鄭建平.泥鰍人工繁殖及苗種培育技術[J].淡水漁業,1999,29(4):42-43.
[7]宋學宏,凌去非,王永玲,等.泥鰍規模人工繁殖的試驗[J].淡水漁業,2001,31(6):11-12.
[8]張云龍,樊啟學,彭聰,等.泥鰍仔稚魚發育期間消化酶及堿性磷酸酶比活力的變化 [J].淡水漁業,2013,43(1): 19-23.
2016-10-12)
10.3969/j.issn.1004-2091.2017.05.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