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慧芹 竇晨旭 姜 妍
(1華北理工大學冀唐學院 河北 唐山 063000;2華北理工大學圖書館 河北 唐山 063000)
“互聯網+”時代下大學生創新創業途徑研究
趙慧芹1竇晨旭2姜 妍1
(1華北理工大學冀唐學院 河北 唐山 063000;2華北理工大學圖書館 河北 唐山 063000)
“互聯網+”是創新2.0下互聯網發展的新生業態。大學生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主力軍。如何在 “互聯網+”新時代下,使互聯網與大學生創新創業方方面面相融合,從而更加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是一個嶄新而且熱門的課題。本文從分析當前大學生創新創業與 “互聯網+”時代對人才新要求之間存在的差距著手,探索出適應 “互聯網+”新時代下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新方法,從而早日實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目標。
“互聯網+” ;大學生;創新創業;短板
“互聯網+”是創新2.0下的互聯網發展新形態、新業態,是知識社會創新2.0推動下的互聯網形態演進及其催生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1]。大學生是掌握更多新知識、新技能的群體,思想十分活躍,創新能力強,是“互聯網+”時代的重要社會力量。做好這一群體的創新創業工作,對實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目標具有重大而深遠的現實意義。
當前,“互聯網+”不僅是一個新名詞、新概念,更代表著互聯網發展進入一個新時代。大學生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力軍,如果這一群體都對“互聯網+”感到陌生,那么“互聯網+”時代就只能停留在概念階段。但目前“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還沒有引起大學生足夠的重視。調查發現,大學生之所以對“互聯網+”這一新概念、新時代不感興趣,主要是認為“互聯網+”跟自己的學習沒有任何關系,既不影響學分,也不影響就業,大都感到“互聯網+”只是個概念,和自己關系并不緊密,仍然一味地把精力放在考試、提早就業找工作上,沒有意識到“互聯網+”對創新創業的重要性,更沒有意識到不能主動適應“互聯網+”新時代將會帶來的巨大損失。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招聘單位對人才的標準已經開始發生變化。但是,高校在專業設置、課程設置上仍然沿用以往的做法,還沒有意識到創新創業應當及早融入到教學當中,更沒有將“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作為實實在在的課題來研究。現實的情況是眾多高校還沒有設置大學生創新創業這一專業,還沒有開設 《大學生創業教育》、 《創新思路與方法》、《信息技術》等相關課程,更沒有將“互聯網+”與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相結合進行設置專業和開授課程,甚至連基本的宣傳也沒有開展過。
高校從事創新創業教育的教師主要是輔導員及就業指導中心的教師。這些教職工不但所學專業不對口,而且還缺乏創新創業方面的實踐經驗,更多的是憑借自己有限的理論知識,采用說教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教育,不具備將大學生創新創業知識完全傳授給學生的能力和水平,當然,也就更沒有能力對“互聯網+”下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做更深一步的學習和研究。
近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鼓勵、支持、保護大學生創新創業。但是,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政府仍然靠以往的這些手段已經明顯不能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尤其是在政策制定和宣傳引導方面顯得有些遲滯。在政策制定方面,對于創新創業給予的優惠政策基本還停留在原有的小額資金扶持、提供場地、前期免稅等方式上。特別是,這些已經不相適應的政策,還存在著程序過于復雜化、創業資金給付滯后等問題。在宣傳引導方面,政府對于互聯網建設,包括智慧城市建設、物聯網、云計算等比較重視,在宣傳引導上下了很大功夫,這是完全正確的。但是,對“互聯網+創新創業”的宣傳引導才是真正增加城市發展后勁的務實之舉,換句話說,沒有在“互聯網+”時代下善于創新創業的大學生,智慧城市等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更談不上加快發展。
在當前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現實背景下,不僅是高耗能、高污染企業難以生存,即便是符合產業政策的傳統實體經濟也普遍遇到了困難。在這樣的形勢下,依托“互聯網+”進行創新、創業,符合綠色發展的需要,符合結構調整的需要,無疑是實現經濟發展上檔升級的有效辦法。但從目前的情況看,全社會對“互聯網+”基本還停留在定義上,對其意義、作用及其對整個社會的影響還沒有形成共識,還是習慣于把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割裂開來,看不到二者之間的融合性和互補性;還是習慣性的認為創新是科學家的事,創業是企業家的事,看不到在“互聯網+”時代下每個人都可以創新、都可以創業。
大學生應轉變就業觀念,主動學習“互聯網+”的理念和知識,站在新的高度去謀劃創新創業的問題。要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大學生創新大賽、創業大賽、成功案例講壇等活動,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創新創業能力。加強對“互聯網+”知識的學習和認識,關注電視、媒體、網絡上的有關“互聯網+”的新聞和資料。主動了解“互聯網+”時代下用人單位對人才的新要求、新標準,分析目前人才與“互聯網+”新時代下人才新要求之間存在的差距,從而有針對性的培養和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
高校應加強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深化創業教育改革,促進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融合。設立“創新創業”專業,培養創業專業人才;設置 《大學生創業教育》、 《創新思路與方法》、 《信息技術》、 《市場營銷》等相關課程,并設為大學生必修課,納入學分管理,培養“互聯網+創新創業”相結合的復合型人才;制定創新創業學分轉換、實施彈性學制、保留學籍休學創業等具體措施,為學生創新創業清障搭臺。高校應認真學習中央、地方各部門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政策措施,通過開班會、做專題講座、做宣傳欄等多種形式,加大對“互聯網+”知識和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的宣傳和教育工作力度,使大學生充分認識“互聯網+”這一新時期給大學生帶來的新挑戰,讓政策宣傳接地氣、見實效。高校還應加大適應“互聯網+”背景下的大學科技園、大學生創新創業園、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校園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等平臺的軟件和硬件建設,加快建設智慧校園,給大學生多創造實踐機會,提高創新創業能力。
高水平的創新創業師資隊伍是高校實行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促進大學生成功創新創業的關鍵。高校應配備創新創業教育專職教師,通過參加培訓等多種方式,加強教師創新創業理論知識的學習,提高教師理論水平;教師要主動參與創新創業活動,增加這方面的經驗。要善于將大學生創新創業與“互聯網+”聯系在一起,形成“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新模式,并對與之相關的課題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以期提高自身創新創業綜合素質。高校還應聘請各行各業有實戰經驗的優秀人才擔任兼職教師,指導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
政府應完善“互聯網+創新創業”優惠政策,繼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落實創新創業擔保貸款、小微企業減稅降費、創業培訓補貼等各項扶持政策,重點支持高校學生到新興產業、新興領域實現創新創業。同時,鼓勵引導各相關部門加快制定有利于“互聯網+創新創業”的扶持政策。政府應加大對大學生創業資金的投入;完善保險制度,保護大學生開展創新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消除他們的后顧之憂;完善創業服務體系,建立“一站式”和“專業化”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服務體系,為大學生設立專門的創新創業服務和幫助組織,成立創新創業指導小組和中心、創新創業志愿專家組等等,在學生創業中給予指導。
全社會應通過新媒體和廣播、報紙等多種方式傳播大學生在“互聯網+”時代成功實現創新創業的信息,大力宣傳“互聯網+創新創業”工作,樹立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優秀典型,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營造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良好氛圍,使“互聯網+”時代下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氛圍更加濃厚。
本論文為2015年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 (項目編號:HB15JY02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1]蘇紅麗.論 “互聯網+”給高等教育帶來的影響[J].現代商貿工業,2017(30):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