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芬 楊建筑
(滄州師范學院 河北 滄州 061001)
應用型大學培養 “工匠精神”大學生途徑的探索
劉秀芬 楊建筑
(滄州師范學院 河北 滄州 061001)
工匠精神體現在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善始善終,一絲不茍,精益求精,以及對卓越與完美的崇高追求,數十年如一日,全心全力做一件沒有盡頭的事,這就是我認為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一般是相對于制造業而言,所謂工匠,包括工程師和技術工人,是支撐起制造業寶貴的人力資源。引申到各行各業,“工匠精神”就是一種做事的態度,做事的精神。
應用型大學的培養目標是為生產一線培養熟練掌握專業技術和專業知識的人才,主要從事基層的技術服務。我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最大的制造大國,但不是智造大國,處于高能耗低產出階段,需要更多的有技術、有能力、肯吃苦、肯鉆研、具有“工匠精神”的一線技術人員,而培養技術人員培養的主陣地——高校肩負巨大的責任,因此應用型大學應當擔負起培養“工匠精神”大學生的責任,提高我國各行各業的技術水平,早日成為“智造大國”。
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是培育“工匠精神”大學生的關鍵,俗話說“打鐵還需自身硬”,“強將手下無弱兵”,教育教學能力和工作經驗兼備的“雙師型”教師是應用型大學的特色。
有些知識更新太快,定期讓老師們去一些重點學校學習,去具有先進生產設備的企業參觀,獲得新知識,及時補充到課堂上,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為培育大學生“工匠精神”奠定心理基礎。
“雙師型”教師是實現應用型大學培養目標的基本保障,是人才質量培養的關鍵,“雙師型”教師是具有很強實踐能力、動手能力,懂技術、會教課的老師,而不是有證的老師。學校一定要為老師提供條件和機會,真正成為名副其實的“雙師型”的教師,為培養“工匠精神”的學生奠定基礎。
兼職教師既是企業的技術骨干,又是學校的任課教師;既是企業的能工巧匠,又是學校專業課實踐項目的指導師傅;既給學生帶來了過硬的技術,又彌補了學校教師的不足。
通過與企業聯合辦學,提高了教師的理論與實踐的教學水平,給學生提供了實踐基地,解決了學校實習設備陳舊或浪費的難題,為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提供了條件,同時教師也可利用企業的設備和技術人員,與學生聯合搞技術開發,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培育大學生“工匠精神”奠定物質基礎。
應用型大學要營造“踏實做事,老實做事才是正道”的評價環境。
學校對教師的考核標準不再以論文、論著論英雄,不再以投機取巧、弄虛作假為榮,要營造腳踏實地、老實勤奮為榮的“學術氛圍”,因為老師的做事精神是可以影響學生的學習態度的。
不要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鼓勵學生多動手,多實踐,在實踐應用中激發學習興趣,有了興趣學習就變主動了,學習勁頭就足了。
要培養工匠精神,一定要改變輕視工匠的文化土壤,營造尊重和崇尚工匠的良好氛圍,從制度上提高工匠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待遇。眾所周知,德國、日本的技術好,百年企業多,德國的工匠工資高,受人尊敬,以成為優秀“匠人”為榮。日本建立了完善的工匠保護制度,工匠有強烈的自尊感,將產品的好壞與個人的榮辱緊密聯系起來,把一件小事做到極致視作個人的成功和生命的全部意義。而我國的人們對當官、做老板、成為明星趨之如騖,卻恥于做技術工人,所以要培養“工匠”精神,要先改變觀念。要從制度上改變。
“工匠精神”是工匠卓越的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我國古代工匠強調“以德為先,德藝兼求”,這種向上的“道德精神”的指引,一定意義上鑄造了中國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的技術精神,應用型大學幫助學生形成穩定的職業價值觀,培養學生追求卓越、認真刻苦、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的精神。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職業感和使命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自身各方面的素質和能力,為將來成為一名優秀的將人打好堅實的基礎。
滄州市社科聯課題 《應用型大學具有 “工匠精神”大學生培養模式的研究與探索》的課題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