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麗麗
(灤縣茨榆坨鎮人民政府 河北 灤縣 063706)
小麥高產栽培技術要點
金麗麗
(灤縣茨榆坨鎮人民政府 河北 灤縣 063706)
選擇小麥品種時應考慮同當地氣候、市場需求和栽培條件、土壤肥力等相適應的品種。選用以抗逆性強、抗寒抗旱、抗病力好及單株生產力高且通過河北省審定的冬性品種為主。
2.1 種子處理。種子選定后播種前,應先對種子翻曬,增強種子吸水機能,提高發芽率;種子表面附著有病菌或麥種中有病原物傳染的病害,需采用粉銹寧或多菌靈等藥劑拌種,積極推廣種子包衣技術,能夠有效防治小麥病蟲害。
2.2 澆足底墑水,施足底肥。在麥田土壤墑情不足的情況下,要及時灌足底墑水,做到不沖不漏,澆透澆勻;根據測土配方施肥,通常底肥每畝施入充分熟化的有機肥1 000~2 000 kg,并配合40~50 kg含量基本等同的氮磷鉀復合肥料,于翻地前均勻撒于麥田,結合翻地施入。
2.3 耕地與整地。前茬作物收獲后及時耕地,通過旋耕機整地,深耕細作。地塊最好每隔3年進行一次深耕,耕深20~30 cm,為踏實土壤,確保底墑,耕后要及時細耙。
3.1 適時播種。培育壯苗,適時播種。過早播種易使麥苗遭受凍害;過晚播種,不利冬前壯苗,影響產量。因此,應根據當地氣候、小麥品種等選定適宜的播種時間,冬性品種適宜播種期為9月底~10月上旬。
3.2 適量播種。根據品種特性、播期和土壤肥力等確定小麥播種量。通常每畝用種量為8~12 kg,隨著播期的推遲需要適當增加播種量。播種采用等行距條播方式,行距約15 cm,播種深度4~5 cm,播種后要適墑鎮壓。
4.1 查苗補缺,合理澆冬水。小麥出苗后應及時查苗,如麥壟10~15 cm無苗,則通過在缺苗處灌溉底水或浸種催芽的方法進行補苗,確保麥田苗數均勻;地塊土壤缺墑,麥苗無法安全越冬時,要及時澆凍水。一方面能夠加強土壤導熱性,有效降低麥田溫差,避免由于溫度驟變導致凍害死苗;另一方面也可以確保麥苗在越冬期水分充裕,利于冬前分蘗,促進新生分蘗,且能夠防止春旱。澆水后要及時劃鋤,破除板結,保墑。
4.2 肥水管理。對于沒有澆凍水且底墑差的麥田要及早澆返青水。小麥春季通常澆兩水。苗弱、群體小的麥田在起身期灌溉第一水,壯苗在拔節期(需肥水高峰期)澆第一水;小麥抽穗揚花期澆第二水;追肥應在澆第一水時進行,追肥量為純氮7~9 kg/畝。
4.3 化學除草。小麥播種后,對于未使用丁草胺進行封閉除草或沒有達到理想封閉效果的麥田,可根據雜草發生類型,選擇有效的除草劑進行化學除草。
小麥在不同生育期都有可能受到病蟲危害,特別是在小麥生育后期最易發生。所以,防治小麥病蟲害要做好預測預報工作,以防為主。
5.1 小麥病害。主要包括:①赤霉病。該病又稱作麥穗枯,小麥從幼苗到抽穗均可發生赤霉病,致其苗枯、稈腐和穗腐,特別是穗腐最為嚴重。在小麥抽穗揚花期使用25%氰烯菌酯懸浮劑,100 ml/畝,嚴重麥田可在7~10 d后補噴1次;②白粉病。小麥從幼苗至抽穗都能發生白粉病,以危害小麥葉片為主,亦可危害穗子和莖部。發病初期,葉片出現黃色小點,繼而擴展為橢圓形或圓形病斑,表面產生白色粉狀霉層。霉斑初期分散,而后聯合形成大霉斑或覆蓋整個葉片,新陳代謝功能嚴重受損,導致小麥早衰,降低產量。可采用10%多抗霉素1 000~1 500倍液、2%抗霉菌素水劑200倍液或15%粉銹寧1 000倍液等藥劑防治;③銹病。小麥葉銹病初期產生褪綠斑,隨后產生粉皰呈紅褐色,后期在小麥莖稈、葉背面出現黑色冬孢子堆呈橢圓形;小麥稈銹病主要危害莖稈、葉鞘,亦可對穗部、葉片構成危害;采用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50 g/畝,或12.5%速保利可濕性粉劑,15~30 g/畝,對水50~70 kg噴霧防治。
5.2 小麥蟲害。主要包括:①紅蜘蛛。采用20%達螨靈,50 ml/畝,兌水40~50 kg防治;②麥穗蚜。采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 g/畝,兌水40~50 kg噴霧防治;③吸漿蟲。采用40%氧化樂果,40ml/畝或50%辛硫磷乳劑,50 ml/畝,兌水40~50 kg噴霧防治,效果顯著。
蠟熟末期至完熟期是小麥最適宜的收獲階段,采用聯合收獲機直接收割。如果雨季臨近,小麥品種易折穗、落粒或者急需播種下茬作物時,要適當提前收獲小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