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俊良
(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旱作農業研究所 河北 衡水 053000)
糧飼兼用玉米新品種中地175
謝俊良
(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旱作農業研究所 河北 衡水 053000)
中地175(試驗名稱:衡玉175)由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旱作農業研究所與北京中地種業科技有限公司聯合選育而成,2014年通過河北省審定(審定編號:冀審玉2014022號),并通過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天津市引種備案,準予在河北省北部及太行山春玉米區、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天津市推廣種植。經河北、遼寧、內蒙古、天津多年試驗示范,中地175表現高產、抗逆、廣適、糧飼兼用等突出優點,推廣應用前景廣闊。
幼苗葉鞘紫色。成株株型半緊湊,株高285 cm左右,穗位110 cm,全株葉片數22片,生育期120 d左右。雄穗分枝11~15個,花藥淺紫色,花絲淺紫色。果穗錐型,穗軸白色,穗長20.8 cm,穗行數16~18行,籽粒黃色,馬齒型,千粒重396 g,出籽率86%。2013年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定,粗蛋白質(干基)8.53%,粗脂肪(干基)3.72%,粗淀粉(干基)73.65%,賴氨酸(干基)0.29%。
抗病性:2011年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鑒定,中抗絲黑穗病、小斑病、莖腐病,感大斑病。
2.1 產量高。中地175在河北省北部春播區和太行山春播區區域試驗及生產試驗中表現突出,產量居參試品種前列。2011年河北省北部春播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776.5 kg,居參試品種第一名;2012年同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752.7 kg,居參試品種第二名;2013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703.9 kg。2012年河北省太行山區春播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781.5 kg,居參試品種第三名;2013年同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728.3 kg,居參試品種第二名;2013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717.2 kg。
2.2 適應性廣。在河北省春播區以及天津市、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玉米種植區試驗和推廣過程中,中地175一致表現高產、抗病、抗旱節水、抗倒伏的突出優點,一般畝產750 kg左右,普遍較生產推廣品種增產5%以上,是難得的廣適型品種。
2.3 糧飼兼用。中地175抗病蟲,活稈成熟,青體產量高,營養品種優良,屬典型的糧飼兼用品種。被多家牧場選作青貯品種,一般青貯產量4 t左右,高肥水地塊青貯產量可達6 t。
適時播種,適宜密度為3 500~4 500株/畝;施肥以基肥為主,畝施復合肥25 kg作底肥,大喇叭口期畝追施尿素25 kg;做好中耕除草、病蟲害防治等田間管理工作;適時晚收,一般在籽粒乳線消失、黑層出現后再行收獲。
中地175適宜在河北省、天津市春播區以及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推廣種植,適應性廣,具有良好推廣前景。
